棲隱寺與武當山的詩意
——評詩人謝仲成的《月光下的棲隱寺》和《武當山上的候鳥》
余仲廉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佛教、道教與詩歌宛如三條璀璨的星河,交相輝映,共同織就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長卷。佛教以其解脫、慈悲與智慧的教義,引領著信徒們追求心靈的凈土;而道教則以尊道貴德,重生樂生的教義,指引著教徒追求返璞歸真、長生久視的終極目標。兩者蘊含著的對人生深刻的洞察與心靈的撫慰,不僅滋潤著無數文人墨客的心田,而且激發了他們無盡的創作靈感。于是,在古代詩壇上,我們得以見到眾多詩人將自身對佛道二教的領悟巧妙融入詩歌創作之中,使得詩歌不僅承載著詩人個人的情感與哲思,而且蘊含著深邃的內涵與超凡脫俗的境界。
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體現了他對命運無常的坦然接受,蘊含著佛教隨緣任運的思想;蘇軾的“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反映了他在佛教思想的影響下,對內心安寧的追求和對世事無常的豁達態度。李白的“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表達了他對道教縹緲仙境的不懈尋求;呂洞賓的“須知物外煙霞客,不是塵中磨鏡人”,展現了道教超脫物欲、不戀紅塵的生活。而詩人謝仲成的《月光下的棲隱寺》《武當山上的候鳥》如同橋梁,連接著彼岸與此岸,引領著讀者在文字間遨游,感悟生命的真諦與宇宙的奧秘。
一
月光如水,溫柔而寧靜,能夠撫平內心的煩躁與不安;而寺廟的寧靜、莊嚴和神秘,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塵世喧囂、思考人生真諦的空間。詩人謝仲成在《月光下的棲隱寺》的開篇,通過“選擇有月光的夜晚/來到棲隱寺”,不僅將佛教與詩歌的深厚緣分接續,而且將月亮與詩歌的不解之緣延展。“選擇”不僅意味著主動選擇了在有月色的夜晚前往棲隱寺,而且暗示了這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帶有明確目的的精神之旅。這種主動性,使得這次旅程充滿了意義,使得這次詩歌閱讀充滿了期待。
“白白的亮色/仿若佛光照我”,在月光的照耀下,棲隱寺顯得更加莊嚴而神圣,仿佛與世隔絕,成為了一個可以讓人暫時忘卻煩惱、專注于內心世界的凈土。詩人通過比喻,將皎潔的月光與純潔、無瑕的佛光融為一體,不僅巧妙描繪了月光為棲隱寺披上一層神圣的光輝這一景象,而且為“選擇有月光的夜晚/來到棲隱寺”這一句做了一個精巧的注腳。
“這時/我離月光很遠/離佛陀很近”,此句堪稱全詩的靈魂之筆。它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詩人在日常喧囂與內心平和交界的瞬間的深刻體驗:外界的紛擾逐漸淡去,內心的世界開始顯現其深邃與廣闊。“我離月光很遠”,表面上描繪了一種物理上的距離感,月光雖皎潔明亮,卻似乎遙不可及。然而,這種距離感在另一層面上,也暗示著一種超脫與放下,即不再執著于那些外在的、物質化的追求,而是轉向更為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探索。
“佛陀”,不僅是佛教中的神圣形象,而且廣義地代表了智慧、慈悲與覺悟的境界。“離佛陀很近”這句詩,表達了在心靈深處,個體與至高真理、與宇宙間那份不可言喻的和諧緊密相連。通過離月亮很遠和離佛陀很近的對比,詩人闡述了一個關于精神覺醒與內在成長的故事。在日常生活的喧囂與掙扎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力量。而在這個“這時”,通過某種契機或自我反思,個體突然意識到,真正的平靜與滿足并不在于外界的擁有,而是源于內心的豐盈與對更高境界的追求。
“匍匐在佛祖的面前”,這一姿態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謙卑與恭敬,更是心靈深處對生命終極意義的一次深刻探尋與臣服。“諸事棲隱”,在佛祖的慈悲目光下,日常的成就與煩惱、紛擾與糾葛仿佛都被溫柔地拂去,只留下一片寧靜與清澈,只留下一顆純凈而赤誠的心,渴望與宇宙間最宏大的智慧與慈悲相連。這種隱退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覺醒,是對生命本質更直接、更純粹的體驗。在這樣的時刻,人們往往能夠洞察到平時難以察覺的真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靈自由與解脫。
“只有月光照我”,這里的月光不僅是一個自然現象的描繪,更是心靈之光的象征。它穿透了物質世界的束縛,直接照耀到人的內心深處,喚醒了潛藏在那里的智慧與善良。在這樣的場景中,月光與佛祖的存在相互映襯,共同構建了一個既神圣又溫馨的氛圍。匍匐在地的詩人,不僅是在向外在的神圣致敬,而且是在進行一場內在的心靈之旅。他通過這一行為,實現了對自我、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接納,從而達到了一種內外和諧、物我兩忘的境界。
“離寺廟越近/月亮越潔凈”,離寺廟越近,月光仿佛被一層層地凈化,變得更加皎潔無瑕。這不僅是因為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視線中的干擾減少,更是因為寺廟作為宗教的圣地,其莊嚴與神圣的氛圍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虔誠地抬起頭/又低下了頭”,這一簡單而重復的動作,蘊含著無盡的敬畏、懺悔和謙卑。抬起頭,是對佛祖的敬仰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低下頭,則是對自身的不足和過錯進行反思,是在神圣面前的自我審視,是對內心塵埃的清掃,是對本真的回歸。
二
與《月光下的棲隱寺》的寧靜內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武當山上的候鳥》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充滿活力的動態畫卷。同樣,與《月光下的棲隱寺》尋求內心的平和、與宇宙間最宏大的智慧與慈悲融合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武當山上的候鳥》為我們展現了候鳥群體的勇敢、堅韌和對生命溫暖的追求。立秋,作為季節轉換的節點,往往象征著變化、遷徙的開始;《武當山上的候鳥》以“立秋了”這一簡潔而富有季節感的語句開篇,不僅清晰地交代了時間的背景,而且巧妙地為候鳥的登場拉開了序幕。
“一只候鳥”,既是個體的代表,也是群體的縮影,它的出現預示著更多候鳥的到來。“從北方飛來”,不僅描述了候鳥遷徙的方向,而且隱含了地理與文化的雙重意蘊。北方在傳統文化中常被視為寒冷、嚴酷的象征,而南方則代表著溫暖與生機。候鳥從北方飛來,既是對自然環境變化的適應,也是對生命之火的追尋與向往。“武當山是它的南方”,將武當山視為候鳥的“南方”,不僅指地理上的遷徙終點,而且象征著精神上的歸宿與棲息地。候鳥選擇武當山作為遷徙的目的地,仿佛也在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托與凈化。
“在廣袤的北方”中的廣袤,既是對北方之寬廣與深遠的形容,也是對恒河沙數的候鳥的暗示。“還有更多的候鳥飛來”,簡潔明了地描繪了眾多候鳥遷徙的場景,同時也隱含了它們對充滿溫暖與生機的南方和對作為精神棲息之地的武當山的向往。“它們多像五光十色的手掌”,將候鳥比作五光十色的手掌,其中“手掌”代表著溫暖、撫慰與力量,而“五光十色”則描繪了候鳥羽毛的斑斕多彩,也暗示了候鳥群體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總有不曾撫摸過 安慰過”,表達了候鳥雖然像手掌一樣溫暖而有力,但總有一些候鳥在遷徙的過程中,可能未曾得到過人類的撫摸與安慰。“總有一種姿態,迎風飛翔”,這一句則是對候鳥遷徙精神的集中體現。無論遭遇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候鳥總是以一種堅韌不拔的姿態,迎風飛翔。這里的“姿態”不僅指候鳥飛行時的身體姿態,而且象征著它們面對困難時的精神面貌。而“迎風飛翔”則是對候鳥遷徙行為的直接描述,也是對其勇敢、堅韌精神的贊美。
“無數的白鷺飛過/像無數白色的花朵須臾盛開/像一場大雪降臨人間”,這一段的描寫如詩如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美的享受。白鷺的飛過被詩人巧妙地比喻為白色花朵的瞬間綻放和大雪的降臨,這種極富想象力的表達,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與壯麗,而且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與美好。白鷺的飛翔如同一場盛大的生命之舞,它們在天空中留下的優美軌跡,仿佛是大自然譜寫的一曲贊美生命的樂章。
三
將《月光下的棲隱寺》《武當山上的候鳥》并置欣賞,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在主題和情感上有著精妙的內在聯系。《月光下的棲隱寺》側重于對內心寧靜、精神寄托和靈魂凈化的深沉探尋,它引導我們在喧囂的塵世中尋找一片心靈的棲息之所,讓疲憊的靈魂得到安撫和滋養;而《武當山上的侯鳥》則著重強調了生命的活力、希望與不斷進取的精神,鼓勵我們勇敢地沖破困境,向著未知的遠方展翅高飛。它們共同構成了詩人對生命意義的全面思考和深刻感悟,展現了生命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從藝術手法上來看,這兩首詩都展現了詩人卓越的語言駕馭能力和獨特的審美視角。在《月光下的棲隱寺》中,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象征、對比和隱喻等手法,將月光與佛光相互交織,使寺廟成為心靈對話的神圣場所,營造出一種空靈深邃、超凡脫俗的意境。其語言簡潔而含蓄,節奏舒緩而凝重,如同寺廟中的鐘聲,每一次敲響都能在讀者的心中蕩起層層漣漪,引發無盡的遐想和沉思。
而在《武當山上的侯鳥》中,詩人則充分發揮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魅力,將候鳥的飛翔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動感。詩中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張力,節奏明快而激昂,如同一首激昂的進行曲,激發著讀者內心的熱情和斗志,讓我們仿佛能感受到候鳥們那堅定的心跳和不屈的精神。
從詩歌節奏上來說,這兩首詩在節奏的把握上也堪稱精妙。《月光下的棲隱寺》的節奏平穩中帶有變化,一方面通過詩句之間的緊密銜接形成了連貫的敘述與描繪;另一方面通過距離的遠近對比和抬頭動作的變化,增加了詩歌的動感與節奏,強調了詩人內心的感受與變化。而《武當山上的侯鳥》的節奏同樣是平穩中帶有變化,“一只候鳥/從北方飛來”與“武當山是它的南方”銜接自然、行文流暢,而“北方”與“候鳥”意象的重復,則增加了節奏的變化。
四
詩人謝仲成的《月光下的棲隱寺》《武當山上的候鳥》這兩首詩以其深刻的內涵、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藝術手法和強烈的情感共鳴,為我們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詩歌世界。它們不僅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藝術之美,而且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我、審視生活,從而對生命、信仰、希望等諸多重要議題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這正是詩歌的偉大價值所在,它能夠穿越時空的壁壘,觸動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力量。
2024年10月25日于循善居
余仲廉,湖北石首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詩人、作家、書法理論家和批評家;武漢多所高校的教授,湖北高校詩歌工作委員會顧問,華中師范大學校園文化發展基金會名譽會長。著有《書道窮源》《行悟人生》《六根弦音》《珞珈情詩》《靈魂的解讀》《珞珈山起風了》《鄉關何處尋舊夢》《椿萱集》《我的所有》《浮生拾慧》《心性詞典》《寓言110》等廿余部著作。在《中國書法》《解放軍美術》《正信》等期刊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在許多著名報紙和雜志上發表了數百篇詩詞、雜文。
武當山上的候鳥
謝仲成
立秋了
一只候鳥
從北方飛來
武當山是它的南方
在廣袤的北方
還有更多的候鳥飛來
它們多像五光十色的手掌
總有不曾撫摸過安慰過
總有一種姿態
迎風飛翔
無數的白鷺飛過
像無數白色的花朵須臾盛開
像一場大雪降臨人間
月光下的棲隱寺
謝仲成
選擇有月光的夜晚
來到棲隱寺
白白的亮色
仿若佛光照我
這時
我離月光很遠
離佛陀很近
匍匐在佛祖的面前
諸事棲隱
只有月光照我
離寺廟越近
月亮越潔凈
我虔誠地抬起頭
又低下了頭
謝仲成,湖北漢川人,現居武漢。先后在湖北大學中文系、北京魯迅文學院學習。中華辭賦社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散文集2部,個人作詞唱片集1部,詩集2部(其中兄弟樹和楊如風合著),主編詩集2部,《推遲的時光》成為2017年暢銷詩集,在國內各大報刊發表古詩新詩作品逾三百篇,獲2015年中華文學年度詩歌獎,中國詩歌作品獎,詩集獲2016年中華文學圖書類一等獎,被中國詩歌網評為2017年詩壇實力詩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