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馬
FEI'S TALK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樣,看《再見愛人4》已經看到有點“分裂”?
尤其我再倒回去看看前幾集,會發現這個節目里很多細節太前后矛盾,且漏洞百出。而節目本身所呈現出的疑點、槽點都越來越多,完全背離了節目初衷,呈失控之態。
節目中三對伴侶的關系,我看到現在,已經只能用“真真假假”來形容了。包括討論度最高的李行亮麥琳這一對。我發現先前我在“沙白之死”文章里提到的“后真相”,用來形容《再見愛人》與麥琳現象,也十分貼切。
那些令人“風中凌亂”的情節
就說李行亮麥琳這對吧。
李對麥麥不滿的一個點是:她和自己沒有精神共鳴,她對自己搞音樂也一點不感興趣。似乎,麥琳是他精神世界里熟悉的陌生人。
可是,在節目第一集麥琳李行亮參加婚姻體檢時,李行亮不止是將麥琳列為了自己的摯友,而且是摯友之首。
那段情節挺值得一說的。
婚姻體檢讓麥琳說出李行亮兩位摯友的名字。麥琳立刻精準猜出其中一個后,開始猶豫第二個講誰。
這時候李行亮插話了:我斷定你答不出來,不可能答出這題。
然后麥琳想了一會反問:我嗎?
李行亮的神情是非常吃驚和意外。這時麥琳有點是怕自己答錯的自嘲:哪來的自信,是吧?
然后李行亮笑著說:你答對了,我都震驚了。
然后我們看到了答題卡,李行亮的回答里,是把麥琳排在了摯友第一位。
隨后麥琳驚喜比耶,李行亮笑中帶著難以置信:你這腦子怎么長的,這種你都答對了。
也是在這個婚姻體檢里,李行亮親口說麥琳:她一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她把她能承擔的事情都承擔下來了。她是世界上對我最好的人,那種關心用心程度可能超過我的母親。
在這個婚姻體檢里,我們看到他們倆會一起看電影,也會一起交流電影。比如李行亮能準確說出麥琳最喜歡的電影是《飛屋環游記》,而麥琳雖然沒猜對李行亮最喜歡的電影,但當李行亮說出答案《入殮師》時,麥琳秒get,“啊,對對對,他講過很多次,他覺得這電影特別的感動。”
從以上細節里,你會不會和我一樣,覺得這是一對在某些方面高度默契的夫妻?他們之間是有友誼存在的,至少他們自己曾是這么認為的。而一對會一起看電影、還愿意相互交流觀后感的夫妻,真的會是彼此精神世界的陌生人嗎?
麥琳后來曾在節目中被問:你愿意去了解李行亮的精神世界嗎?她當時的回復是斬釘截鐵的:不愿意。
那你現在有沒有和我一樣,有點“風中凌亂”?因為以上細節,無法按照一個合理的邏輯彼此咬合。
比如李行亮,他是怎么一邊覺得麥琳對他的用心程度超過了他母親,甚至可算他的摯友,又一邊覺得她根本不感興趣他的音樂,還和自己沒有精神共鳴?難道是我們對“用心”“摯友”這兩個詞的理解分歧太大?
從麥琳的角度,她和李行亮上這節目就不是奔著離婚,而是來解決婚姻問題的。可她卻又說自己根本不想了解丈夫的精神世界。大家覺得這符合正常的邏輯嗎?麥琳又是怎么一邊覺得自己和老公是“好朋友”,又一邊拒絕進入對方的精神世界?難道是我們對“好朋友”這個詞的理解也分歧太大?
身為全職主婦的麥琳,在婚姻體檢中坦承身材焦慮這我是相信的,她還坦承自己最怕的就是亮子覺得她沒價值,所以她總是想承擔得多一點。這種焦慮擔憂,我也相信。那么,按照正常邏輯,一個擔心丈夫會嫌棄自己“沒價值”的妻子,真的會抗拒了解丈夫的精神世界,抗拒和他有更多的交集嗎?
而他們口中“無法精神交流的分歧”,和他們之間曾經表現出的高度默契、會一起看電影一起聊觀后感的狀態,是不是也很矛盾?
“凌亂”背后到底是什么?
那么,到底是什么制造了這種“凌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從節目呈現給我們的敘事線或者說敘事沖突來看,三對嘉賓夫妻,每家都有一個“活靶子”。楊子黃圣依這對是楊子承擔了這個功能,葛夕劉爽之間是劉爽,麥琳李行亮之間就是麥琳。
這個活靶子的功能是什么呢?負責挨罵,引發觀眾激烈的情緒——包括但不限于憤怒。情緒是一種能量,而憤怒是最為強烈的能量。在電視劇里,這種類型的角色叫“工具人”,很典型的就是《三十而已》里的“林有有”。
《再見愛人》第三季,承擔這個功能的是張婉婷。大概是發現了流量密碼,這一季,干脆就在每對夫妻里都選一個“張婉婷”。你看,節目果然大爆出圈,成為年度現象級綜藝。
一開始,話題度最高的是知名度最高的楊子、黃圣依。楊子在婚姻體檢、包括后續兩集里的表現,可以有一個詞來形容:發癲。他以一己之力承包了一個中年油膩男可能具備的所有槽點。直到后面,他才慢慢“正常”起來,雖然槽點依舊很多。我之前就寫過,他倆上《再見愛人》,純屬一個敢于策劃一個敢于配合。
他們之間的沖突當然有,對楊子的爹味、不回家,黃圣依肯定是不滿的。但,沒到離婚這步。不然你以為大學就開始炒股的黃圣依都來上離婚綜藝了,還真搞不懂啥叫“個人賬戶”,一點不了解夫妻共同財產狀況?財產敢一起交由楊子管,只說明了一點,她對楊子高度信任。不信你看看自己身邊,有哪個真動了離婚心思的妻子,會毫不關心財產問題。大家再看看七夕這期,他倆是多自然地牽手依偎,那放松時自然流露的身體語言和神情,甜蜜得像來參加《妻子的浪漫旅行》。
至于葛夕留幾手這對,我相信他們的婚姻矛盾有非常真實的部分,葛夕想離婚很可能也是真的,可大家有沒有覺得:像留幾手這樣開足火力將所有炮彈全往自個兒身上引的,有沒有一點目的性太強了?
而李行亮麥琳這對呢?他們一來就說了:“上《再見愛人》,是為了不和愛人說再見。”這句話我一百個相信。那么,既然不是帶著離婚目的而來,他倆下了節目,就依然是捆綁一體的,從婚姻生活到現實利益。
咱也不用藏著掖著,所有嘉賓上節目都會各有目的,也無可厚非。無非是通告費、流量和曝光、解決婚姻問題——只不過,不同嘉賓心里,這三點排序可能不同。
好,既然李行亮是家里獲取社會收入的主要來源,麥琳又非常希望他“能站上更大的舞臺”,那么無論從情感還是從現實利益角度去考慮,這對夫妻都不可能讓李行亮去做那個“人肉靶子”。以今天的網絡審判之摧枯拉朽之力,李行亮被罵到退圈怎么辦?
畢竟,如果續接上他們過去對外講述的故事,這個節目完全有可能按照另一種敘事線來剪輯。
綜合多個采訪、節目以及兩人自己錄制的視頻,我來理下大致的故事線,歡迎大家補充和修正:
兩人相逢于微時,李行亮白天上班晚上在酒吧駐唱,不論唱到多晚,麥琳每天都會等他一起回家——順便說一嘴,如果麥琳對李唱歌毫無興趣,那可真是每晚都在忍受酷刑,不是嗎?
然而,也正是在麥琳的鼓勵之下,李行亮才有勇氣報名去參加快樂男聲,擅長化妝和時尚、青春靚麗的麥琳,不止是李行亮的造型師,還是他的后援會隊長,甚至為了全力支持他,她辭去了工作。
也是在麥琳的鼓勵之下,拿到第6名的李行亮決定做全職藝人,去了北京。到北京后,曾經有一年多時間,李行亮沒有收入,是麥琳陪著他走過了那段灰暗歲月,堅定地繼續支持他走音樂之路。她自己則從小市場進首飾,拿到網上去賣。因為有著李行亮說的“非常聰明、能干”,她短短數月就把小店做到四鉆,很受顧客喜愛。
直到李行亮參加了《中國好聲音》,知名度有所改善,兩人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他們結婚、生子。麥琳生頭胎,恥骨骨裂,二胎八月引產,三胎高齡產子。
2021年,麥琳和李行亮去參加《天天向上》時還非常靚麗朝氣,可之后,因為又生了一胎,要帶兩個孩子,同時,麥琳又當了李行亮的經紀人,生活與工作壓力陡增。在過去的一年里,麥琳突然就胖了很多,她稱之為“過勞肥”,壓力很大,情緒也開始不穩定。兩人吵架也變多了。
在這樣的故事框架里,另一種能引來憤怒情緒的敘事線會是什么樣的呢?那就是:李行亮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事業有起色之后,這個“陳世美”就開始嫌棄天天只圍著柴米油鹽、不修邊幅、不再浪漫的麥琳。尤其是她發了胖,還居然經常不洗頭。“她和我沒有精神共鳴”,“她根本不喜歡我弄音樂”,“她不能真正理解我”,這種種說辭,只要換個剪法來敘事,就會成為“拋棄糟糠之妻”的“罪證”——這些陳詞濫調,大概是某類男人最好用、也用得最普遍的出軌與離婚借口。
但李麥夫妻,顯然是不愿意也不會允許節目組按照這樣的“敘事線”來剪輯的。這有損夫妻的共同利益。如果兩人中注定要選個人來“犧牲”,成為觀察嘉賓沈奕斐口中“這樁婚姻里的責任人”,那就只能是麥麥。
然后,我們就看到了在某種“共識”甚至是“同謀”之下的“獻祭”。為了節目的流量,每對夫妻都以“自愿”為原則,在利弊權衡之后,選出了一名“獻祭者”。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解讀。否則,我真會“凌亂”到無法“自洽”,我無法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不合理、前后矛盾之處。我也無法理解為什么觀察室的嘉賓,會幾乎一面倒地、毫無顧忌地、甚至經常是不留任何情面地,去犀利批判我上面所說的三位“活靶子”。
他們的一面倒和犀利審判,在七夕日“啃燒雞”這一集里抵達巔峰。自稱氣到發瘋的黃執中,我姑且理解他就是個道理只講一邊、習慣性“片面思維”的辯手。可作為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學者沈奕斐居然也僅僅靠著那些被節目組精心剪輯后呈現的“片段集合”,就認定了麥琳是那樁婚姻里的責任人,還是非常出乎我意料的。也許她就純粹當這是“綜藝”了吧,她作為受邀嘉賓,必須與節目步調一致。
但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能看到的所謂事實,不過是節目組依照他們想要達到的“戲劇效果”、“戲劇張力”所刻意挑選出來的“片段集錦”。還刻意配上了各種會直接影響人觀感的輔助手段,比如配樂、特效等等。
在節目在環節設計中,也明顯帶著“挑事兒”的目的。什么六人中誰符合你心中對完美伴侶的標準,請問這世上存在完美伴侶嗎?愛人和親密關系有標準模板嗎?我們自己有哪個人又敢說自己是完美的人、完美的伴侶?這種題目如果不是為了蓄意制造矛盾與沖突,有什么發問的必要?結果就是我們看到麥琳當場崩潰。
如今的《再見愛人》,早已遠離節目的初衷,它不再是為了解決愛的困惑、婚姻的問題,它已淪落成一個為了流量不惜刻意制造沖突、放大沖突的“有毒”綜藝。一切都只是為了“娛樂”。當主持人侯佩岑面對嘉賓的矛盾、婚姻的悲劇,卻用“節目越來越精彩”(七夕日那期)來形容時,我也是吐槽無力了。這都什么心態?
人之痛、愛之痛、親密關系之痛,在《再見愛人4》里被徹底“工具化”、“娛樂化”。它喪失了最起碼的溫度與關懷。
當一檔離婚綜藝失控
婚姻是座龐大的冰山,我們能在節目里所看到的,連冰山一角恐怕都談不上。諷刺的是,我們卻要基于這些片段,在某種操控之下,被激發出各種強大的情緒,然后轉臉我們就要在網絡上噴射怒火去發泄、去表達。
還是李普曼厲害。作為拿了兩次普利策獎的記者、新聞評論家、傳播學先驅,李普曼早在100年前就說了:“圍繞著性展開爭斗的主題,要遠比任何主題都更有吸引力,更能超越文化和國界的藩籬去攫取人的注意力。”“若缺少了沖突性氛圍的潤色,與事件沒什么直接關聯的人便很難對其產生持續的興趣。”
如今,麥琳的“瘋女人”形象愈發植入人心,全網無數人在勸李行亮跟麥琳離婚——要命的是,如今連勸離都算是善良的,彈幕里對麥琳的滿屏謾罵羞辱詛咒,我縱是有各種思想準備,也被那尺度給驚到了。連“惡心”都能算文明用語了。
節目所建構、呈現的麥琳確實有很多問題,但那么臟污、惡毒地謾罵攻擊,從身材相貌羞辱到人品,甚至詛咒她去死——真心的,有必要嗎?連李行亮,也被各種污言穢語羞辱,甚至還有人詛咒他明年得胃癌死。這是什么深仇大恨得罵成這樣?
我發現自己真是低估了一些人的惡意,也低估了一個節目可以煽動出的惡浪滾滾。戾氣、惡意,終于在一個失控節目和烏合之眾間形成了“雙向奔赴”。
對嘉賓在網絡上遭遇的網暴,節目組樂見其成,沒有任何作為和干預。坐享如此用“暴力”、“戾氣”、“憤怒”等等負面情緒所構建出的流量,你們,真的能心安嗎?
不吐不快,不喜勿噴——你可以發表不同意見、批評意見,但請有理有據,而不是情緒性謾罵。我也警告那些網暴者,不要在我的地盤上釋放你的惡意,我會拉黑。以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