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開始之前,10月12日在反擊391高地的戰斗中,15軍就已經殺紅了眼,除了邱少云這個一級英雄,還打出了4名榮立特等功的二級英雄(李文彥、歐文輝、戴榮華、李元興),而且前3人都是和敵人同歸于盡的,可見上甘嶺大戰之前戰況就已經十分慘烈。
——嚴格來說,反擊391高地不能算作上甘嶺戰役
關于上甘嶺戰役中,到底是先發的15軍打得好還是后至的12軍打得好的問題,網上已有較多的文章進行分析評論。基本的觀點是15軍傷亡較大,占一個“勇”字,12軍剛柔并濟,占一個“韌”字,兩支部隊都在上甘嶺發揮出了自身部隊的最大潛力,都是鋼鐵部隊。
本文將從上甘嶺戰役評選出的兩軍英模的角度再分析一下戰役的進程。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歷時43天,第12軍參戰25天(11月1~25日,期間1~11日為兩軍并肩作戰);全戰役共有9個步兵團參戰,第15軍參戰45師133團、134團、135團,29師86團、87團共計5個團,12軍參戰31師91團、92團、93團,34師106團共計4個團。全戰役殲敵2.5萬余人,第12軍殲滅1.2萬余人。志愿軍參戰部隊共傷亡1.15萬余人,第12軍傷亡4200余人。
在上甘嶺戰役中,第15軍共有200多個連、排、班單位獲集體嘉獎,如134團8連獲得特功八連光榮稱號,至今還是該軍頭號連隊,個人方面,第十五軍的一等功以上英模名冊有400多頁,共有12347名三等功以上功臣,其中特級英雄1名(黃繼光)、一級英雄2名(孫占元、邱少云)、二級英雄28名(含4名反擊391高地英雄)、二級模范2名(陳振安、張全合),特等功臣18名,一等功137名。
在上甘嶺戰役中,第12軍涌現出榮立特等功的一級英雄1名(胡修道),此外還有榮立特等功的二級英雄6名、榮立一等功的二級英雄5名、二級工作模范1名(施玉南)、特等功臣5名、一等功臣41名、二級英雄單位1個、一等功臣單位11個等。
單純從數字來看,15軍上甘嶺英模數量遠遠超過12軍。但要注意的是,在非上甘嶺戰役階段,12軍的英模數量是遠遠大于15軍的。
15軍在朝鮮三年戰斗中,總共有功臣13456位,其中上甘嶺一戰就涌現出12347名,約占在朝鮮立功總數的91.76%。而12軍在朝鮮三年戰斗中,總共有功臣14484名,其中:朝鮮共和國英雄3名,(特等、一等功臣)二級戰斗英雄22名,二等功臣1269名,三等功臣13190名。以二級以上英雄和特等功臣比例計算,12軍上甘嶺英模僅占立功總數的一半。
12軍是三兵團主力部隊,也是兵團首長王近山的當家部隊,在入朝后的第五次戰役兩個階段戰役中,均是作為主攻部隊使用的。休整再戰后,在1952年6月的官岱里戰斗和1952年9月的秋季反擊戰中,也有不俗表現。特別是秋季反擊戰中,12軍34師100團打出了兩名一級戰斗英雄伍先華和黃家福。所以,12軍并不僅僅是在上甘嶺打的好。
此戰12軍打出兩名一級戰斗英雄
15軍入朝之后,就趕上五次戰役。在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15軍在大水洞殲滅美2師38團一部,此戰打出了一級英雄崔建國。五次戰役后撤階段時,29師在角屹峰、45師在樸達峰都組織了頑強的阻擊戰。其中,在樸達峰打出了一級英雄柴云振、二級英雄劉興文。五次戰役前后,15軍還出現了兩名特等功臣史朝珍、常同茂。除去這幾人,15軍在上甘嶺戰役之前的英模就乏善可陳了。
五次戰役之后,15軍休整了九個月,補充了17000兵員,其中一半老兵、一半新兵,基本恢復了戰斗力。
究竟誰才是上甘嶺戰役之王?
15軍和12軍參與上甘嶺戰役的部隊數量、參戰時間相差不多,前者雖然傷亡較大,但面對美軍的時間較長,又是消耗戰的初期,傷亡數量并不是區分高下的理由。戰爭的勝負并不僅僅是物質的體現,尤其是在作戰雙方特點鮮明的抗美援朝戰爭,一方是“鋼多氣少”、一方是“氣多鋼少”。上甘嶺戰役是意志力勝利的杰作,因此上甘嶺戰役之王理應是意志力最強的部隊。
回到本文的第一張圖,在上甘嶺戰役中與敵人同歸于盡的38名英雄,我們看看他們都具體屬于哪支部隊?
剔除上甘嶺戰役之前的3人(反擊391高地戰斗),剩余35人中,15軍有24人,絕大多數都是45師的,12軍則有11人。
45師并不是15軍的絕對主力,甚至是三個師中名氣最小的,軍主力44師被安排防守地理位置更重要的西方山,全程沒有參與上甘嶺。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后來成為共和國國防部長的15軍軍長秦基偉深知,“國內像15軍這樣的部隊多的是,而上甘嶺只有一個。”、“15軍流血不流淚,打光了也在所不惜。”。45師師長崔建功,也在作戰會議上堅定表態,“剩下一個連,我當連長,剩下一個班,我當班長,我犧牲了,副師長是第一代理人。”
三兵團最弱的15軍、15軍最弱的45師在上甘嶺,徹底殺紅了眼,以至于戰斗到后來,同歸于盡成為了常規作戰手段,以至于為保存有生力量,指揮員不得不下令:不到萬不得已,任何人都不能去堵敵槍眼和射孔。
45師政委聶濟峰記錄的另一些“同歸于盡”戰士
將不惜命,兵不畏死,志愿軍終于將上甘嶺變成了美軍的傷心嶺。以意志力而論,15軍無愧于上甘嶺戰役的王中之王。后來,15軍能夠成為第一支空降軍,也應該是得益于這種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有一種說法:傘兵天生就是要被包圍的,要敢于犧牲、勇于犧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