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子蘭,晚唐僧人,生卒年月不詳。在齊州(今濟南)大靈巖寺出家,后游歷全國,唐昭宗時,為文章供奉,《全唐詩》收錄詩一卷。
關于子蘭,在星輝熠熠的唐代,子蘭名不見經傳。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三》中“道人靈一”條有記載,其中有“其或雖以多而寡稱,或著少而增價者,如……曇域、子蘭、僧鸞、……四十五人,名既隱僻,事且微冥。”雖然一筆帶過,然而表達了對唐代諸多僧人詩人的欽佩,子蘭為其中之一。
晚唐由于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后期爆發了令唐王朝轟然坍塌的黃巢大起義,社會狀況急轉而下。面對這種情況,詩人們大都憂時嗟生、消極悲觀,關注對象從社會轉入自身情感。因而以溫庭筠、李商隱以及杜牧等為首的“艷體詩”成為風氣。詩作追求對仗工巧,隸事精切,詞采富艷,工整綿麗。
子蘭處于晚唐之時,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唐朝已經是風雨飄搖,因而詩作難免多有感傷詠懷之詞。同樣也有精雕細琢之詩,同時還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和飄逸灑脫之作,我們擷取幾首略微評析。
《長安早秋》
風舞槐花落御溝,
終南山色入城秋。
門門走馬徵兵急,
公子笙歌醉玉樓。
這首詩描寫黃巢起義時,面對戰亂,長安城里那些權貴們不知死活,依然笙歌燕舞,醉生夢死,詩人對此予以無情鞭笞。
《悲長安》
何事天時禍未回,
生靈愁悴苦寒灰。
豈知萬頃繁華地,
強半今為瓦礫堆。
這首詩,應為當時黃巢兵馬進入長安時所賦,是對兵荒馬亂、生靈涂炭的真實描寫,同時表達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不由得責問百姓為何遇上如此禍患?
《長安傷春》
霜隕中春花半無,
狂游恣飲盡兇徒。
年年賞玩公卿輩,
今委溝塍骨漸枯。
此詩和上首一樣,也為黃巢進入長安時所寫,諷刺那些公卿只知道賞玩花草,如今都已經被殺漸為枯骨,詩作發人深省。
《晚景》
池荷衰颯菊芬芳,
策杖吟詩上草堂。
滿目暮云風卷盡,
郡樓寒角數聲長。
這首詩描寫詩人晚景,看到衰荷和秋菊,身體雖殘,然而興致不衰,奈何季節已到深秋,即將進入寒冬,角聲暮云烘托出一片肅殺之情。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當時唐朝局勢的悲哀感嘆。
《太平坊尋裴郎中故宅》
不語凄涼無限情,
荒階行盡又重行。
昔年住此何人在,
滿地槐花秋草生。
詩人在長安尋訪先賢的舊居,看到一派荒涼景象,撫古思今,物是人非,興衰更替,令人傷懷。
《登樓憶友》
物象遠濛濛,周回極望中。
帶煙千井樹,和磬一樓風。
月色寒沈地,波聲夜飏空。
登臨無限趣,恨不與君同。
這首詩作堪稱晚唐抒情律詩佳作,詩人由遠及近,由上及下,描寫了月夜優美景色,同時融情于景,表達深切的思友之情,詞采清麗,凝練含蓄,描寫細膩,情真意切,感情真摯。其中“帶煙千井樹,和磬一樓風。”和“月色寒沈地,波聲夜飏空。”對仗工整,含蓄雋永,堪稱月夜寫景佳句。
《登樓》
邊邑鴻聲一例秋,
大波平日繞山流。
故人千里同明月,
盡夕無言空倚樓。
子蘭的這首絕句,同樣深沉含蓄,感情真摯,表達了無盡思友之情。
《對雪》
密密無聲墜碧空,
霏霏有韻舞微風。
幽人吟望搜辭處,
飄入窗來落硯中。
子蘭除了對景傷懷思友抒情之詞,也有飄逸之詩,這首《對雪》就是寫景佳作。在晴空中突然飄落大雪,雪花飛舞,情趣盎然,令正在苦吟的詩人靈感頓生,詩意大發。該詩簡潔生動,清麗雅致,超逸灑脫,值得品味。
《鸚鵡》
翠毛丹觜乍教時,
終日無寥似憶歸。
近來偷解人言語,
亂向金籠說是非。
而這首詩,則是子蘭的幽默風趣的體現,描寫詩人調教鸚鵡的情形。剛開始不言不語,好像是想飛出鳥籠,回歸自然。后來學會了說話,整天說個不停,竟然把一些不該說的話語也說了出來。形象生動,情趣橫生,頗有韻味。
以上就是僧人子蘭的詩詞擷拾賞析,從這些詩詞可以看出,子蘭不但才華橫溢,藝術造詣頗深,而且關心民瘼,悲天憫人,情真意切,感情真摯,其詩作或凝練雋永,沉郁含蓄,或清新飄逸,富有趣味,因而值得大家欣賞。
2020/2/14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