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最好的養生方式是怎樣的?”
我一直認為,對于老人來說,最好的養生方式就是和子女住在一起,這樣時刻有人關注他們的身體情況,也能改正他們錯誤的生活習慣,從衛生到飲食再到陪伴,全方面地給老人最好的養老。
為此,10年前,我事業取得成功,在城里買了房子之后,就把農村的父母接到了城里養老。
可父母來城里住了5年多,身體狀況卻越來越糟糕了,這讓我很想不通?
平時什么補品維生素都沒給他們斷過,家里也是吃得好喝得好,沒苛待過父母,父母每天也是活得很自在,去跳舞去打牌,月月我們給的零花錢也夠他們花的,怎么比在農村過得還自在,身體卻還會有這么多病痛?
直到4年前,父母被我送回老家住了一段時間后,我才發現了其中原因。
當時是因為疫情,我就把父母和孩子都送回了老家住。
我老家離縣城50多公里的一個鄉村,20年前,我給父母翻新了老屋,每年過年過節也會回去打理,那居住環境都還不錯的,老家的土地也借給鄰居耕種,也沒怎么荒廢。
但缺點就是人口太少了,以前我還小時,村里有二百多戶人家,一到過年,密密麻麻的一大堆男女老少,可熱鬧了。現在稀稀落落的,房子還有一大堆,住的人卻少了。
我那當村干部的發小統計過,整個村大概也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在常住,其他不是去鎮上,就是去城里定居了,留在村里的不過是一些還沒條件去城里買房的,和子女合不來的,更或者就是那些五保戶低保戶了。
我當年也是怕父母在農村太孤單,才把他們接到城里來的。
由于疫情太漫長,又反反復復,我怕父母那么老的人,萬一感染上了會受不了,就一直沒讓他們回城里來。即使孩子可以正常上學了,我也還是讓他們在農村住著。
父母在農村一住半年,我以為父母住慣了城里,也習慣了城里熱鬧的生活,會住不習慣冷冷清清的農村了,但讓我沒想到,父母回到農村反而活得更自在了,每天夫妻倆搗騰家里的幾塊地和魚塘。
母親種上了半畝地的蔬菜瓜果,老父親則養起了水鴨,后山野草叢生的果園,也被他們夫妻倆給開荒回去了。
我怕父母會累著,畢竟當時都快70歲的人了,夫妻倆各自還有點不少慢性病。可好幾次回去看父母,發現他們比在城里的氣色還好,都胖了好多。
有一次,我是時隔1個多月才回去的,看見父母都胖了好多,我還以為他們血糖高了,但父親卻說,前不久去鎮上趕集時,測了血糖血壓都很正常。
我就對他們胖很納悶,而母親看我這么擔心,就嘻嘻哈哈地說道:“你爸天天除了喂鴨子,撿鴨蛋,還有幫忙曬個衣服,其他時候都是玩手機和吃喝拉撒睡,每天晚上又喝小酒,能不胖么?”
而我爸也說我媽:“你媽不也一樣,天天就圍著那點菜地干,餐餐都吃一大碗米飯,晚上又八九點就睡了,還睡的跟豬一樣,夜夜打呼嚕.......”
后來,了解了一番后才知道,父母回到農村的生活是非常健康又自在的。
每天他們夫妻都在干一些農活,作息非常規律,吃喝都健康,最主要的是,遠離了城里的喧囂和嘈雜。
而相比之下,我覺得父母在城里生活的那五年多,其實過得挺不好的。
父母為了幫我們帶娃,很遭罪,天天要六點起來,做早點和伺候孩子上學,早中晚都要去接送孩子,晚上孩子回來又要輔導孩子。
而我孩子又很調皮,經常惹兩老生氣。
在家里,我也是覺得父母閑著,就把全部家務和很多瑣事都丟給老人去負責。
雖然父母在城里也有不少娛樂,但也都是有好有壞的,就像我母親,每天去跳廣場舞,也會和小區里一些老太太們嘮嗑打牌,這看似很歡樂,但也經常和人發生矛盾,互相拌嘴,甚至還鬧過兩大家人掐架的。
我父親也差不多,在城里認識了一堆老頭,一有空就去喝酒打牌,有點錢了還會組隊去洗腳,玩起來比我們年輕人還瘋狂,半夜一二點才回家。
也許就是因為這些瑣事,讓兩老在城里住了不到兩年,就開始晚上失眠睡不著,三高飆升的。
所以,看見父母回農村生活,氣色變好、三高穩定、失眠減少的變化后,我感覺什么補品、營養品、中醫療養等養生方式,都不如讓他們離開城市、遠離人群回到農村生活好。
遠離了城里的喧囂、勾心斗角以及帶娃的負擔,每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用早起也不用熬夜,這樣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讓老人活得很好,我覺得我們年輕人如果能做到這樣,身體也可以保養得很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