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跑’行為是不對的,我們向廣大網友道歉,也接受處罰。”
新京報記者 | 彭鏡陶 左琳
編輯 | 彭沖
校對 | 劉軍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的一場馬拉松賽事,因為“蹭跑”事件備受關注。
12月1日,一名參賽者因體力不支放棄比賽,并將參賽號牌轉給女兒。最終,女孩完成了全程馬拉松,共計42.195公里。然而,賽事組委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女孩是在沒有參賽資格的情況下違規參賽,系“蹭跑”。
12月3日,女孩的父親謝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女兒小謝并非網傳的6歲,而是10歲。參加這次比賽是為了紀念小謝的10歲生日。小謝接受過專業訓練,賽前,謝先生帶她做了大量準備,咨詢了教練和醫生,并做好了防護措施。目前,女兒身體狀況良好。
江西省田徑運動協會一位工作人員透露,比賽時,組委會工作人員對父女二人進行了勸阻,但沒能阻止,后續組委會會發布對女孩父親的處罰措施。
“‘蹭跑’行為是不對的,我們向廣大網友道歉,也接受處罰。”謝先生說,今后自己會遵守規則,注意運動安全。
檢錄程序不嚴格,有參賽者起跑時感到混亂
不少跑者和志愿者都注意到了小謝——穿著粉色短袖上衣、深色運動短褲,頭發扎成低馬尾,一副墨鏡擋在眼前,在滿是成年跑者的全程馬拉松賽道上,這位10歲的“參賽者”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一位跑者在15公里處看見了女孩,那是全程馬拉松與半程馬拉松賽道分岔的路口。之后,女孩和她的父親沿著全程馬拉松的賽道一路往前。
當時,很多跑者以為女孩參加的是賽事里的“歡樂跑”項目,只是跑程結束沒能及時退出賽道。公開信息顯示,這場比賽由婺源縣人民政府主辦,分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和歡樂跑(約5公里)三個項目,有1.5萬人參賽。比賽有年齡限制,全程馬拉松的參與者年齡要滿20周歲,半程馬拉松的要滿16周歲,而歡樂跑項目年齡不限,但12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參賽,須有一名監護人陪跑。
網友在婺源馬拉松24公里處遇到的小謝與謝先生。受訪者供圖
作為當地跑團的一員,謝先生報名了42.195公里的馬拉松,這是他第一次挑戰全程。三年前,小謝也開始接受訓練,有時跟著謝先生所在的跑團一起運動。今年3月,在跑完半程馬拉松約21公里的距離后,她告訴父親,自己想試試全程。
比賽當天,三個項目的參賽者在婺源紫陽公園分區集結。這是一片開放的場地,檢錄程序并不嚴格,當天氣溫低,大家穿著避寒的衣服,擋住了號碼布。這給了沒報名的小謝入場的機會。
上午8點,發令槍響后,三支隊伍同時起跑,線路也有重復。這讓一位參賽者感到混亂,“剛出發時,我明顯感覺到不少參加歡樂跑的孩子節奏比較亂,卻跑在前面擋著路。”
另一位參賽者回憶,賽道上有標志,提示歡樂跑的參與者轉彎,半馬、全馬的參與者直行,但沒有物理隔離。除了小謝,她也看到了其他“蹭跑”的人——那些戴著歡樂跑或半馬號碼布的選手,沒有在完賽后離開,而是繼續在全馬的賽道上跑下去。
和女兒一起跑到約32公里的地方,謝先生開始感覺吃力。又過了大概四五公里,他決定放棄。在登上身后的收容車之前,他臨時起意,把號碼布給了女兒,給“女兒多些保護”。
一名志愿者在38公里處看到小謝一個人跑過來。圍觀的人紛紛掏出手機錄像,大聲喊著“加油”。一位“關門兔”(指在馬拉松比賽中,在計時芯片停止計時前,也就是關門時間完成比賽的配速員)回憶,曾有收容車問小謝是否要上車,被她拒絕。隨后,三位“關門兔”開始加速,女孩在接近終點的位置追上來。
2024婺源馬拉松賽事路線圖。圖源:婺源馬拉松賽事官方微信公眾號“婺源馬拉松”
曾有媒體報道稱,比賽途中,裁判幾次想將小謝攔下,但謝先生從收容車上下來阻止。在終點前,裁判才徹底將小謝攔下,并拿走了謝先生貼在她身上的號碼布。
至于這種說法,謝先生表示,自己當時已經沒有力氣,沒有阻攔過工作人員。女兒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才有工作人員靠近,取走號碼布。“我沒在意,以為只是記錄一下號碼。”
曾有違規參賽者被禁賽兩年,律師提醒組委會加強管理
謝先生沒想到,這件事會引發如此多的關注。
“‘蹭跑’不是什么新鮮事。”一位多次參與馬拉松的跑者說。
據上游新聞報道,今年的鄭開馬拉松比賽中,一位自媒體博主帶著自己9歲的兒子挑戰全程馬拉松。男孩用時5個多小時完賽,比父親還快一些。
隨后,有網友舉報了這位博主的違規行為。鄭開馬拉松組委會調查發現,這位參賽者和他的兒子原本報名的是歡樂跑,最終進入了全馬的發槍區。此后,鄭開馬拉松組委會發布了處罰公告,這位博主被禁賽兩年(禁止參加2025年和2026年鄭開馬拉松)。
馬拉松比賽對參賽者的年齡有一定要求。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規定,馬拉松項目參賽者須在比賽當年年滿20周歲,半程馬拉松項目參賽者須在比賽當年年滿16周歲,18歲以下未成年人參賽,組委會須要求其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簽署參賽聲明。這些規定旨在確保參賽者具備足夠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來應對馬拉松比賽的高強度挑戰,降低因年齡因素導致的健康風險。
此外,馬拉松比賽對參賽者的身體狀況也有嚴格要求。
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相關文件明確要求,參賽者應提供12個月內的二甲以上醫院體檢報告,檢查項目包括血壓、心電圖等,以確保參賽者沒有潛在的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
此次婺源馬拉松的規程提到,組委會會對起、終點及關鍵路點進行錄像監控,出現違反比賽規定的參賽選手,由組委會決定取消其參賽成績,其個人資料錄入報名識別系統并公開曝光,三年內不準參加婺源馬拉松比賽。違規行為包括使用虛假年齡報名或報名后由他人替跑,不服從賽事工作人員的指揮和管理,干擾賽事秩序,打架斗毆,聚眾鬧事等。
網友在婺源馬拉松17公里處遇到的小謝與謝先生。受訪者供圖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認為,女童的父親如果明知女童不符合跑全馬的條件,仍慫恿甚至任由女童使用自己的號碼牌跑全馬,可能存在監護過錯。
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家長對未成年人負有法定的監護權,如家長未盡到此項義務,需承擔相應的監護責任。
他提到,組委會也應加強管理,不容許女童跑全馬,早發現、早攔截。“從現有信息看,組委會的裁判顯然未盡到攔截的義務,雖說發現了女童的破綻,但未加以強有力的阻攔,女童還是鉆空子跑了全馬,暴露了組委會的管理漏洞和工作疏忽。”
女孩身體無異常,專家建議青少年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
此事引發關注后,不少網友擔心女孩的身體狀況。
謝先生表示,賽前、賽后女兒都做了熱身和拉伸,平時也去醫院檢查過心率等,參賽時,女兒佩戴了心率監測帶,“我們不求成績,只是享受奔跑的過程。”賽后次日,他帶著女兒去醫院做了檢查,確保女兒身體沒有異常。
然而,多位專家認為,對于10歲左右的兒童來說,42公里的馬拉松是一項過于劇烈的運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物理治療師馬玉寶解釋,兒童的身體調節能力相對較差,運動能力和耐力相對較弱,長時間的運動可能會導致其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失衡,過度疲勞。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劉健也表示,兒童骨骼組織含鈣量比成人低,硬度不夠,長距離跑步時,地面對身體的沖擊可能會對兒童骨干造成損傷,導致骨質水腫或青枝骨折等,過量跑步甚至可能會造成下肢長骨兩端生長板損傷,對骨骼發育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影響兒童身高發育。此外,兒童的內臟功能發育不完善,長距離跑步會加重兒童心肺負擔,造成供氧不足,甚至暈厥。
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科學合理的運動能促進器官系統的正常生長發育,提高其功能水平,家長應根據青少年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和目標來制定運動計劃。這是兩位專家的共識。
劉健建議,5-7歲屬于緩慢發育階段,尤其是心血管發育比運動系統的發育遲緩,應盡量選擇體力消耗不劇烈的運動,如游泳;8-12歲的青少年在力量、速度、耐力以及靈敏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骨骼相對較脆弱,因此要避免強烈的運動沖擊,并注意運動時長,可以學習球類運動,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以培養興趣為主;12-18歲的青少年骨骼發育生長快,適合增強骨密度以及爆發力的訓練,如籃球、網球、足球等。
2024婺源馬拉松。圖源:婺源馬拉松賽事官方微信公眾號“婺源馬拉松”
馬玉寶建議,在開始運動之前,應該進行10-15分鐘的熱身,以提高肌肉的溫度和彈性,減少受傷的風險,比如輕松的跑步、動態拉伸和關節活動;還要確保青少年在運動時采用正確的技術,教練或家長應該提供專業的指導和監督;針對青少年的訓練計劃,也應該根據他們的年齡、發育水平和體能逐步增加強度,避免突然增加運動負荷;青少年也需要充足的休息和恢復時間,以避免過度訓練和運動損傷;同時,青少年需要均衡飲食,在運動前、中和后適當補充水分,以防止脫水;根據運動的性質,青少年應該佩戴適當的防護裝備,如頭盔、護膝、護肘等,以減少受傷的風險;此外,青少年也應該學會觀察自己的身體,如果感到不適或疼痛,應該立即停止運動并尋求成人幫助。
兩位專家提醒,在冬季,青少年要留意天氣變化,避開大風、寒潮等極端天氣,選擇陽光充足、風力較小的時間進行運動。
馬玉寶還提示,由于冬季體溫較低,肌肉和關節較為僵硬,因此需要更長時間的熱身;冷空氣可能會對呼吸系統造成損傷,青少年應該通過鼻子吸氣、嘴巴呼氣的方式來減少冷空氣對肺部的直接損傷;跑步結束后,青少年應該及時更換衣物,采取拉伸等恢復措施。
星標?“探針News”
及時接收最新文章
· 往期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