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美凱龍車建新
近來,我對弘一法師這段話又有了新的認知,他說:“這個世上真正屬于你的就兩樣東西,一個是快樂,一個是健康。如果你把這兩樣東西都弄沒了,那么你的人生基本上就是一無所有。”我想這兩樣東西,其實不就是一樣東西么?我給兩者之間加了個等號:快樂等于健康。
快樂等于健康,這個結果是人生的本體論,可為什么會是等式,以及又如何算出等于?推理演繹的過程,便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里的方法論,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想盡辦法讓自己快樂,讓自己健康。在此我就提煉歸納幾點與讀者分享。
分享之一:蘇東坡送你好心態
要說快樂的源頭,那一定是積極心態。人生活的是心情,過的是心態,心態好,一切才好。當然,好心態也是面對變化與挑戰,在人生路上一點一滴不斷修煉得之。
蘇東坡的故事大家多少都知道,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名句,幾乎人人會背誦。這位距今已近千年的老老頭,卻被當下的年輕人視為“最具魅力的男人”,我想,這個魅力正來自他獨有的積極心態。
命運往往喜歡同才華出眾的人開玩笑,可蘇東坡總笑對一次次挫折和打擊,把失意當作詩意,把不美好的東西變得賞心悅目。貶官黃州,他就讀書釀酒,并常與朋友品茗談詩,寫下了“天下第二行書”《寒食帖》;流放到當時的蠻荒之地海南儋州,沒有食物,他發明了后來聞名于世的“東坡肉”,成了美食家。積極心態在于他,既是“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微笑,更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灑脫。做人當學蘇東坡,這是后世對他最高的評價,也是杭州西湖那條蘇堤留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快樂從哪里來?美食、文學、藝術、音樂、大自然等等,蘇東坡幾乎全占了。而對快樂的認知,才是積極心態的關鍵。蘇東坡不富有,甚至窮困,但他積極地主動地面對生活,就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所以我說,人不必太富有,錢太多,反而自己花錢把自己的快樂買走了。記得早年在菜市場看見一條鳊魚,身上那點錢勉強買回來燒了吃了,就覺得很快樂。十八年前,我去香港和華平基金談判,中午的自助餐要600元,很奢侈,也咬咬牙吃了平生第一頓最貴的自助餐,很幸福。可后來我吃過的許多美食不知要比這些貴出多少倍,卻再也找不到那份快樂了。現在想想,還是認知差異,容易滿足的欲望其實只是被動的享受,唯有積極心態才會養成一雙發現快樂的眼睛,和善于感悟快樂的內心,主動地在平凡生活中發現快樂,創造快樂,還善于制造工作之余的興趣點,才是真快樂。
我們去吃烤肉,為什么自己烤的要比服務生代烤、幫烤吃得更香、更有味道?就因為是自己積極主動的行為。由此我還聯想起家居里設置的壁爐,跳舞人群中圍著的那堆篝火,盯著光,看著火苗,包括讓太陽曬得暖洋洋的,這些對心靈的治愈都幫助很大。因為光會刺激你的快樂神經,火焰的跳動和木材燃燒的聲音,是人感到舒適節律的“1/f波動”,都能讓人身心放松而分泌出積極情緒。
一項由美國心理學會發表的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能夠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使身體更能抵抗疾病。同時還發現,快樂的人體內分泌的幸福荷爾蒙——內啡肽和多巴胺水平更高,這些荷爾蒙可以提高興奮感,減輕疼痛,并且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被稱為“快樂研究之王”的美國精神治療專家戴維森說:“快樂就像是人類各種積極情感的薈萃”,還有實驗表明,人的快樂指數提升2%,心腦血管和免疫系統的風險則會減低22%,英國倫敦大學實驗指出,“快樂能護心”。所以快樂的人往往擁有更好的生理指標,快樂就當然等于健康。
分享之二:工作著的“快樂魚市”
快樂等于健康,那工作可以等于快樂嗎?在我看來,人活著肯定要工作,工作的過程就是生命的過程,而產生喜悅和興趣的快樂工作才是享受生命。但現在有一些上班族面對每天的工作,不是抱怨便是煩惱,無疑在摧毀自己的健康。
我剛工作時,一位商界老前輩曾對我說,你一定要把工作當作打彈子一樣快樂。當時我并沒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后來讀到德國作家歌德的名言“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才豁然開朗,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開始在事業中尋找快樂,可以說快樂成了我創造力的源泉。所謂天上一日,人間一年,快樂工作才是神仙的時光,每天工作8小時,是12小時的效率。所以我在公司倡導全體紅星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反過來想,如果工作是一種不快樂,人生便是地獄。一個人從走上工作崗位到退休,黃金時間不過三十五年,要是工作不快樂,8小時只有2小時的效率,而且時光難捱度日如年,那整個人生都會不快樂,一個不快樂的人生又多么可悲啊!
澳洲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魚市,在那里游客和顧客們買的不是魚,而是一種享受。當你走進這家魚市,撲面而來的并不是令人作嘔的魚腥味,而是魚販們的歡樂和嬉笑。這些魚販就像一支球隊的隊友,他們合作無間,讓冰凍的魚在每個人手中傳遞,又在每個人頭頂上飛來飛去。他們一邊歡快地工作,一邊還唱著“隊歌”:“看啊,10條鱈魚飛向了你,6只螃蟹飛到了遠方。”快樂的團隊,歡快的場面,很難想象這并非一個快樂的派對,而是來自本該腥臭的魚市。
有人好奇地問一個魚販:“是什么東西讓你們在這種工作環境下,仍能保持這樣愉快的心情呢?”小販說:“實際上幾年前,這個魚市還是一片死氣沉沉的地方,大家整天都在抱怨。不過后來我們發現,抱怨也是一天,不抱怨也是一天,倒不如愉快的接受當下的工作。既然改變不了工作量,不如就從工作的品質入手。于是,大家開始試著將工作視為一種娛樂和藝術。”
多好的回答啊,事實是心態改變了,工作中創意源源不斷,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串又一串笑聲。練的時間長了,人人都有一副好身手,魚兒在他們手中就像馬戲團里的盤子、繡球一樣甩得隨心所欲,快樂的魚販們就成了這個魚市中的一道靚麗風景。而且,這種輕松歡快的氣氛還影響了附近的上班族,這些人經常來魚市與魚販們共餐,因為他們的工作心情同樣受到感染,甚至有不少喪失了工作激情的主管特地跑來向魚販們請教保持快樂的心得。他們就邀請客人一起參加接魚游戲,讓那些受不了魚腥味的人,都變得笑逐顏開。每天從魚市走出的每個人,手中都會提著一大袋水產,可與其說他們買的是魚,不如說這是對魚販給予他們快樂的一種回報。
這就是快樂工作的魅力,這種魅力所散發出的熱情,就是你和被你感染到的人健康的營養劑。“快樂魚市”的啟示其實適用于每一個人,每一個崗位,那就是以最飽滿的情緒投入工作,同時樹立品質目標,提升能力,發揮創意,讓世間所有的喜悅改變原有的枯燥與壓抑。
我對工作的原則一向就是“有事干,好好干,開心干”,具體來說,你要設計自己的創業生涯,或職業生涯,訂出目標,并分解目標,付諸實施,同時不斷提升相關技能。當一個個小目標的成功實現,其實就早已是你一個個興趣愛好的點,你便會即時快樂,即時滿足。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布萊恩·科諾森做個一項測試,當被測試人打贏一次電子游戲,就能獲得一小筆現金獎勵。科諾森說:“在他們得到金錢獎勵的時候,我們用儀器探測他們的大腦,可以看見他們大腦出現一道‘閃光’,這肯定和他們賺到錢時產生的快樂有關。那道閃光不是出現在大腦左前額葉的皮質層,而是大腦皮層的深處。”他還發現,獎勵越大,對大腦皮層深處的刺激也越大。
有人說,人其實不是因為成功才快樂,而只有快樂才成功。我說勝利屬于快樂者,業績和成就感屬于快樂者,積一次次的小勝、中勝到大勝,越贏越快樂,越贏越智慧。快樂工作還不僅是好生活的基石和物質保障,更是智商的源頭。同時我相信,這種快樂一定等于健康。
分享之三:薩巴侖卡的喊聲與王姐的笑
日前看了場WTA的網球年終總決賽,球我不太懂,但給我留下非常強烈印象的是,加冕年終第一的白俄羅斯女將阿麗娜·薩巴侖卡,她打球時的喊聲震耳欲聾,很有士氣,又很是發泄,一聲聲大喊一次次發泄,一聲聲大吼一次次快感,十分震撼。
運動員除了打球,譬如還有舉重等,叫喊聲大,喘氣鼓氣供養充足了,力量就大。女作家池莉寫過一本小說,書名叫《有了快感你就喊》,于是我想,快感既是快樂的感受,那叫喊一定是快樂的宣泄,更是精氣神的呼喚,化解體內淤結,對人的健康必然產生巨大的益處。生理學專家認為,過夫妻生活時敢于大聲叫喊的女性,不僅自身獲取的快感更甚,而且釋放愉悅的天性會使人年輕。那些不肯出聲,不敢大聲叫出來的,原因還在被封建傳統意識束縛,其實對身心健康是不足取的。
為什么說好人也容易生癌癥?就因為好人活得太累,道德綁架太多,又死要面子,往往顧忌別人迎合別人就過度謙讓,寧可自己忍辱負重受委屈。那一次、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下來,血脈就一定會淤結,就會抑郁病變。為什么說“愛笑的女人有好運”“會哭的女人有‘奶’吃”?也就是善于釋放情緒的女人,容易得到他人的同情和支持幫助。男兒有淚不輕彈,文明的是打坐、品茶、喝酒,要不靠發火、罵人、打架來發泄憤怒,當然這也不可取。但不管痛苦,還是快樂,都必須真正痛快地釋放出來,仁者壽,更是智者壽,這才等于健康。
薩巴侖卡的喊聲,又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的笑聲。我認識一位五十出頭的女性,大家都叫他王姐,她特別愛笑,見面還沒開口就先笑。她制造的笑點很多,普普通通的事也會哈哈大笑,隨時隨地都會笑,而且會笑作一團,笑得手舞足蹈。為此我專門采訪了她,她笑著告訴我,她生下來身體就不好,命都是撿回來的,直到結婚生孩子,每年還要打兩季的針,可她堅信快樂是最好的良藥。快樂讓人心情放松了,經脈通暢了,免疫力增強了,智商情商也更高。
她有兩句話說得好,一句是“伸手不打笑臉人”,另一句是“一面成佛,一面成魔”。笑對人生,笑對世間萬物,笑對困難,笑臉就成了萬能鑰匙,而每天的生活也在朝她微笑。于是早晨推開窗,就拍日出的短視頻;走進小區,照下雜草從中的一朵鮮花,然后把這些發到朋友圈,不在身邊的人也會因她的分享被快樂感染。她說“雖然我臉上有皺紋,可我把它看成歲月縫成的花。”
我也是一個尤其喜歡笑,善于笑的人,而且笑還是我創業成功的利器。早年我沒有資金,沒有關系,沒有人才,唯一擁有的就是我笑的能力,我真誠的笑讓客戶很放心,讓員工受感染,讓自己變得更自信,人家都稱我為“笑瞇瞇先生”。后來我才知道,笑的時候供氧充足,增加了元氣,排出了濁氣,并能消除神經和精神的緊張,使大腦皮層得以休息,讓肌肉放松,經脈舒展。從醫學上看,笑是能量充沛者的自然流露,是人心里和生理健康的標志,是快樂的外在體現,就等于健康。
分享之四:蒲團上的“快樂療愈”
如果說喊和笑是動態的快樂,那我再講講靜態的“蒲團上的快樂療愈”——打坐。
打坐也稱禪坐,我去過兩次上海的龍華寺,專門請教了大師,之后就不定時的自己練習、琢磨。前幾天,似乎被一些小事糾纏得有些煩惱,不愉快了,人就難受,于是連續幾日,早晚我就在蒲團上打坐半小時。沒想到,這還真有“快樂療愈”的功效。隨著閉上眼睛,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來,一呼一吸,深呼吸,然后每吐一口氣,內在的負情緒就減輕一點。非常神奇,到最后,幾天前的煩惱竟消化掉了,心情平靜了,我又開心起來。
我感覺到,打坐的快樂療愈,對我似乎比聆聽流水的聲音,和看山、看風景作用來得快,也更有力。因為從物理上說,人盤腿坐了,再通過呼吸,把原本多在下肢的血流引到了上半身,于是五臟六腑,乃至大腦全通暢了。經脈一通暢,情緒問題也隨之解決,人就即時快樂,化解了淤結,就不會得癌癥,所以我稱它為健康長壽的“免費藥”。
同時,從心理上來說,專注呼吸時,內心放空了,主觀念頭便逐漸減少,不思維,沒雜念,甚至什么都不想,人一定身心輕松。由此推導,我們日常即使不做打坐,也必須把記憶里負面的東西清除掉,不糾結過往,而讓自己的大腦永遠是快樂的記憶庫。保持安詳、平和,與對生活的滿足、感恩,就是平時心境的打坐,它會讓屬于你的那份快樂持續久遠。
荷蘭社會心理學教授魯特·維恩霍文曾說:“如果我們感覺不舒服可以去看醫生,如果我們感覺不快樂,卻沒有醫生可看。”的確,生活中總會有不完美,或讓人不開心的事,那我想最好的醫生還是你自己,藥方就是學會化解,萬事往好處想,想著幸虧沒有更差,心路就寬了。而學會包容,學會轉換,心則更大,也最幸福。寬容看上去為他人,其實是為自己;不會寬容,似乎為自己,其實是害自己。寬容度高的人,善于換一個角度理解事物,大事情大包容,生活里還有中包容、小包容,這就是快樂等于健康的技能。
杭州的安縵酒店,好就好在門前有一條溪流,讓你間隔城市的喧囂,來換一個角度看生活。還有云南麗江的一家商業中心,讓玉龍雪山的水流到每個商鋪門口,武夷山著名的竹筏漂流等等,都是通過調動你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來感覺新鮮的場景,化解日常生活里煩惱與不快,而快樂的場景本身就等于健康生活。我每年要去三亞過春節,有三件事是必做的:一在賓館附近的小溪邊靜坐或打牌,二在神玉島走1·5公里的山路,三是在海棠灣的海邊看浪玩浪,直到被沖濕褲子。度假回來,我就只感到心情暢快,可以更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
分享之五:巴菲特的“快樂經”
2010年9月29日下午2點,央視《對話》欄目特別節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采訪巴菲特。盡管這位八十高齡的老人剛飛行了十幾個小時,主持人和幾位嘉賓還提出各種刁鉆的問題,他卻思維敏捷,妙語連珠,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看得出他依然非常快樂,非常健康,當然也非常賺錢。
巴菲特在對話中就透露了他的三條“快樂經”,讓他人生更快樂,身體更健康,投資更賺錢。第一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做事,首先是要自己喜歡,而不是為了別人喜歡,他說:“我有一個內部的記分牌。如果我做了什么事,別人不喜歡,但我自己很喜歡,我會感到高興。如果我做的事,別人紛紛夸獎,但我自己并不滿意,我不會感到高興。”這點我很有同感,記得曾經有人來請教我他退位后受聘新職的事,怕別人議論而很糾結。當時我便對他說,在乎在乎你的人,不在乎不在乎你的人。后來我又補了幾句:習慣看不習慣的事,喜歡聽不喜歡的話;寬容寬容不了的人,包容包容不了的事。也便是大家熟知的形容彌勒佛的話:“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巴菲特說:“我做證券投資,只要有一臺電腦,有一部手機,不管在天涯海角,在廚房,甚至在洗手間,哪怕你不穿衣服,照樣能夠自由自在地做,不用天天為了成功而打扮。”他還說“每天早上去辦公室時,我就感覺要去西斯廷大教堂畫壁畫一樣。”正是因為他喜歡投資。因為喜歡,越做越快樂,越快樂越健康,越快樂越智慧,越智慧越成功。
第二是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巴菲特說,與你并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就像“為了錢和你不愛的人結婚”一樣,他發現,工作時尋找合作伙伴要找你喜歡的人,才能讓你更快樂。同樣投資時尋找你喜歡的管理人,才會讓你投資業績更好。投資就是投人。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更快樂,更健康,也更賺錢。
我曾在街頭看到過一個老頭騎一輛自行車改成的三輪,后面坐著一位老太在吃爆米花,有意思的是,她每吃一顆,就要給回過頭來的老頭嘴里塞一顆,盡管老頭牙都沒了,可好像嚼得依然很香——這便是同喜歡的人在一起的真實情景吧,我相信這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妻,一定活得很快樂,很健康。
巴菲特說的第三是住在讓你快樂的地方。他曾經在紐約和華盛頓居住過,但之后,卻選擇回到美國中部農業大州內布拉斯加州只有40萬人口的奧馬哈。住在自己從小長大的快樂老家,經常看見從小一起長大的快樂伙伴,經常吃從小吃到大的快樂食物,不僅比生活在大城市快樂得多,健康得多,而且他認為“奧馬哈是一個讓人心智正常的地方,在安靜的奧馬哈要冷靜地思考就容易得多了。”
這點我也深有同感,過去我住一棟很大的別墅,但總覺得內心空落落的,并不十分舒坦。現在我租住在小區的公寓里,每天在寬闊的林蔭道上散步,聽著鳥兒的鳴叫,有天早晨我又看見一位大哥在唱歌,還拿手機自拍下來,再回放給自己聽,自娛自樂。往前走,另一位大姐也在大聲唱歌,一直在唱,自得其樂,都挺好。如今我好像接了地氣,朋友也來得多了,于是每天都感覺快樂在擁抱我。
快樂既是人生的“供應鏈”,又是一個情感的能量場,在這個場中人與人是會相互感染的,快樂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在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舒適程度,而且這些因素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所以我一向倡導與快樂的人交友,當然自己首先要傳遞快樂,分享快樂,在知足常樂、自得其樂的“獨樂樂”同時,更要多助人為樂,希望他人快樂,在“眾樂樂”的場域里收獲更大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快樂與健康。
譬如我自己養了一缸熱帶魚,每天欣賞著很快樂,就馬上安排給隔壁同事的辦公室也安放了一只。一階段我愛上了木雕,就在工作的樓層上專門定制了老子、孔子和釋迦摩尼三尊大木雕,又在一樓大堂內放置了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四件木雕藝術品,同員工一起分享智慧與力量的快樂。近來圍坐著南美胡桃木的茶桌讓我格外快樂,連臥室的床邊也放了一張。此外我又一下子訂了十幾張桌面,贈送給同事、朋友,他們開心了,自己的快樂也好像又增加了十倍。我覺得快樂必須“即時消費”,還要像請客吃飯喝酒那樣,和大家一起消費快樂才更快樂。我召集開文章會,經常會選擇去太平湖、淀山湖等風景優美的地點,坐了快艇游游湖,聊聊創意,再品嘗農家樂土菜,那真是疊加快樂。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說過,快樂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能力。我想具備這智慧和能力本質是善良正直,基礎是真誠坦率。小孩子為什么愛笑,當然也會哭,都來自他天真無邪的童心,那我們成年人想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就得像孩子那樣敢于表達自己得真情實感,不偽裝,不做作,開朗活潑、精力充沛地活得自在,活在當下。而那些所謂以低冷、高冷狀態出現得倨傲自戀者,整天板著臉,在我老家是要被叫“陰司鬼”的。因為他們內在的快樂能量匱乏,即便難得有笑容,也是強顏歡笑,是皮笑肉不笑的偽快樂,這種笑很累。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把人的情緒能量等級正負分解,似乎復雜了些,我覺得快樂的等級可以簡化為正負五項,正:樂呵呵、主動、寬容、豁達、熱情;負:應付、驕傲、冷漠、壓抑、陰司鬼。中醫說,心情愉悅是大補,情緒低迷是大傷,凡是能讓你快樂的就是你的藥。快樂的本質很簡單,遵從內心,正如胡潤財富榜剛評出的亞洲首富張一鳴所言,人生就三萬多天,不裝了。
“為快樂敞開一扇門,讓它進來坐一坐。”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好,當快樂進了你的心門,與你朝夕相伴,那坐在它對面的,一定是健康。憂郁就是疾病,快樂就是健康,快樂就是哈哈哈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