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小編承認孫立人將軍是抗日名將,是為抗戰做出過貢獻的,是英雄!但是網上對孫立人過度夸大,不切實際,被吹成是國軍戰神無非就是這幾件事:四平戰役,仁安羌,殺俘,殲敵最多的軍長。
孫立人
今天我就來好好的講講這幾件事的水分有多大!
首先說四平戰役,當時的情況就是他恰巧回到部隊趕上了,勝了跟他有什么關系,勝了是杜聿明指揮的好,是廖耀湘攻擊到位,跟他有什么關系,轟了一座空城將近一天才敢進城,算什么勝利?要不是廖耀湘右翼先進入,他還不知道要干些什么蠢事兒出來。
說是他制定的作戰計劃,他制定了什么方案,拿出來看看。
而關于四平戰役的事情,這個可以參考一下平行看歷史這個賬號講的關于四野征戰沙盤就明白了。具體的還可以看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第四野戰軍戰史》
廖耀湘
至于仁安羌,贏是贏了,到底多偉大也算不上,不過就是國際上名聲好一點而已,因為救了英國人,至于仁安羌戰績到底是贏了日軍多少人,是不是七倍于自己的敵人?很顯然不是。
首先,如果是七倍于己方的話,英國人早就被打沒了,還能等到你去救,就英緬軍那個實力!一個營都抵不過國軍一個排。還能跟日本人一對一對戰?
其次,當時的日軍戰報是這樣說的:19日,賓河以北之敵為掩護主力撤退,不僅不放松攻擊,反而增強了兵力,好像是中國軍的一部來援,然而,20日拂曉,由于先后到達的荒木、原田兩部隊參加戰斗,賓河以北之敵又喪失戰意,未做抵抗就撤退了,至此,第33師團的仁安羌戰斗勝利結束。這個資料來源于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緬甸戰場》
孫立人
到底算不算勝利不好說,而國民政府的戰報里面反而提到了仁安羌日軍佯攻造成了全局的不安全。
而在相關人物(杜聿明,張軫)的回憶錄里面寫的對面的日軍都只有一個大隊,也就是相當于一個營的兵力,大概一千人。很多人說對面有兩千八百人,那是后來又增援荒木、原田兩部隊一共加起來是2800,但是增援到了之后孫立人就撤退了。上述內容來源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日戰場正面戰場》
杜聿明
美國人夸他宣傳他是因為他是美國軍校畢業的,美國一直想展示自己人才輸出的能力,甚至邀請他去考察都是出于這樣一種目的:我們幫中國人培養的將軍是一個很牛的人,中國人還的靠我們,世界都要靠我們!很好理解。
至于說殺俘的事情,我真希望它是真的,但可惜他不是真的。
不論是孫立人自己資助出版的《緬甸蕩寇志》,還是國民政府的官方資料,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一共俘虜日軍也就300多人,去哪里殺1200人或者是12000人呢?
弗吉尼亞軍事學院
再說殲敵最多的軍級單位。
首先,新一軍的條件跟其它國軍不能相提并論,在緬甸,新一軍不論是裝備還是補給,以及海空軍支援都是有的,說白了跟美國軍隊是一樣的條件。
朱老總說的那句話非常對:
孫立人將軍確實打得好,不過那是在緬甸,一個封閉的環境里,比較簡單,又有美國人支持,但在國內復雜的環境中就不一定嘍。
朱德
說白了新一軍是有裝備優勢的,有那么好的戰績是應該的。
最關鍵的是,新一軍首任軍長并不是他,是鄭洞國,創造這些戰績的大部分時間,孫立人都只是一個師長,還有另外一個戰績比新38師更好的新22師,廖耀湘的部隊。
之后新一軍拆分成新一軍和新六軍,廖耀湘擔任新六軍軍長。這個時間段是在八莫戰斗之前,也就是說孫立人只指揮新一軍打過八莫、南坎,與滇西部隊在畹町會師。
具體內容可以參考《鄭洞國回憶錄》
鄭洞國
把新一軍殲敵人數最多的功勞算在他身上簡直就是胡扯**!
蔣介石對他的評價其實非常中肯:帶兵可以,打仗不行。
國軍序列里面比他能打仗的將軍很多。
孫立人喜歡美國人那套,干什么都要大張旗鼓的干,還要讓所有人知道。當然很多其它國軍將領也有這個毛病。
不能因為他被蔣介石軟禁過,出于反對蔣介石的態度去同情他,就無底線的胡亂夸。
蔣介石
《廣州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三輯中,由練秉彝、陳家藹口述,黎思復整理的《抗戰勝利時國民黨接收廣州的回憶》一文披露:“孫立人之新一軍部隊,軍紀廢弛,每晚黃昏時候,有官兵逾千,三五成群,……借搜查敵偽物資為名,四處侵入市民住宅搶劫財物?!?/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