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紫》劇集融合古典詩意與現代情感,臺詞哲理豐富,耐人尋味。如眾多重生劇,女主竇昭亦面臨地獄開局,前世官宦世家,幼失怙恃,繼母刁難,迫嫁不愛之人,終遭背叛,不幸離世。
重活一世,她誓與命運抗爭,改寫人生。區別于《墨雨云間》、《錦繡安寧》等劇,《九重紫》不以“復仇”為重,而聚焦于“改變命運”。
作為劇之靈魂,其臺詞經過精心雕琢,字字精妙。編劇巧妙融入名言詩句,看似文縐縐卻與劇情發展環環緊扣。
一、情感類臺詞
1、“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在宋墨與竇昭初遇的溫馨場景中,宋墨隨口吟誦出這句《詩經》中的名句,映射出竇昭的遭遇,所托并非良人。
它出自《詩經·國風·衛風》中的《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爾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意為男子沉溺于愛情,尚能自拔;女子一旦沉溺,則難以擺脫。
這句臺詞不僅揭示了古代社會男女在愛情中的不平等地位,更以詩意的語言提醒人們要理性對待愛情,避免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2、“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不獨人間夫與妻,近代君臣亦如此。朝承恩,暮賜死。”
當竇昭與丈夫魏廷瑜關系破裂,枉活一世,她內心感慨萬千,口中吟誦出白居易《太行路》中的這句經典詩句。
新樂府.太行路.借夫婦以諷君臣之不終也
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峽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惡苦不常,好生毛羽惡生瘡。
與君結發未五載,豈期牛女為參商。
古稱色衰相棄背,當時美人猶怨悔。
何況如今鸞鏡中,妾顏未改君心改。
為君熏衣裳,君聞蘭麝不馨香。
為君盛容飾,君看金翠無顏色。行路難,難重陳。
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行路難,難于山,險于水。
不獨人間夫與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見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
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全詩深刻描繪了女性在封建社會中的無奈與悲哀,以及君臣關系中的冷酷無情。這句臺詞不僅反映了封建社會下女性的悲慘命運,更揭示了君臣關系中的不可預測性,讓人深感世事無常。
3、“好花不與殢香人。”
暗喻所念之情人,剛好和宋墨被“絕交”呼應。“浪粼粼”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朦朧感,和昭昭墨墨現在的狀態很像,他只敢遠遠愛慕。
“玉鈿何處尋”是憂恐遲歸,來跟竇昭告別的,暗示他的內心心理變化。
出自宋代姜夔的《鬲溪梅令·丙辰冬自無錫歸作此寓意》
丙辰冬,自無錫歸,作此寓意。
好花不與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陰,玉鈿何處尋。
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
4、“易得薄情郎,難求無價寶,虛情何苦托錦書。”
竇昭在初見時,寫下易得薄情郎,難求無價寶,虛情何苦托錦書。
鄔善在追求竇昭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她的堅韌與獨立,也漸漸有了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決心。
鄔善被祖父逼迫聯姻,竇昭卻點醒他:“自由是可以爭來的,無論發生在什么人家都是如此啊”。
在以為自己沒有活路的情況下寫下了血書,離開京城之時,由宋墨交給了竇昭,其中有一句是鄔善對出來的下聯。
“分予靈犀語,合求比翼緣,真心敢由憨者證。”
5、“世族大家的無限榮光,于我來說是牢籠,情愛婚嫁名聲都是累贅。我不愿做賢婦,只愿一棹春風一葉舟,花滿渚酒滿甌。”
這句臺詞是竇昭對鄔善的回應,她拒絕被束縛于傳統婚姻之中,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這句話出自李煜《漁父》: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漁父駕著一葉扁舟,劃著一支長槳,迎著春風,出沒在波濤之中。他時而舉起一根絲線,放下一只輕鉤;時而舉起酒壺,看著沙洲上的春花,在萬頃水面上心滿意足地品著美酒,何等瀟灑自在。
李煜的《漁父》中描繪了乘一葉小舟在春風中飄蕩的愜意生活,而竇昭則愿做那自由的風,不受任何束縛。
二、勵志類臺詞
6、“你若囿于后院爭斗,必會長歪長窄,來日只會算計,四方之地再看不到天地廣闊。我要讓你的聰慧走出家宅內院,投向山川湖海,乃至天下家國。那兒才是你真正綻放光彩的地方。”
7、“牡丹蘭花嬌美,但是喜好爭養分,淋不得大雨,受不了干旱,還離不開人的呵護。這野花就不同了,九重紫無須天時地利,種子一撒就能爬得漫山遍野。”
在祖母的教導下,竇昭逐漸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
這些臺詞祖母對竇昭的鼓勵,希望她能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胸懷,追求更廣闊的天地和人生價值。
祖母以牡丹和野花為喻,鼓勵竇昭要像九重紫般自強堅韌,耐得住風吹雨打。
祖母還修補了竇昭亡母摔斷的手鐲,鼓勵她向死而生,“破碎的東西也能重放光彩”。
8、“我來田莊,便是不愿做名花嬌蕊,而是要像九重紫般,自強堅韌耐得住風吹雨打。從今往后,我要為自己好好地活。”
9、“我定要擁有那參天倒峽之力,把命運握在自己的手里。”
面對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命運的挑戰,竇昭內心充滿了抗爭和決心。這句臺詞表達了她對自由和自主的強烈追求,以及面對困境時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哲理類臺詞
10、“世間萬物,皆有定數。”
劇中人物在面對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起伏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蘊含了對命運的無奈和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反映了古代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11、“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覺悟后,發出的第一句感慨。強調了眾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和執著而無法證得真理的哲理。
表達了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慈悲和智慧,凡夫眾生皆有分別、執著,我們常常被自己的這些“妄執”牽著走,提醒人們要放下妄想和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和智慧。
12、“通義有言:父為子綱,父不慈而子奔他鄉。夫為妻綱,夫不正則妻可改嫁。什么時候說過女子理應受迫服從?”
當竇五爺說出:“女子生來就是生兒育女”時,祖母為了保護竇昭不被伯父和父親逼著嫁給魏廷瑜說了這段話,認為女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理應站出來為自己另謀出路。
這是對封建禮教中“三綱五常”的質疑和反駁。它強調了男女平等和女性的自主選擇權,讓人深思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
三綱為: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
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
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
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
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意思就是,君主應成為臣下的楷模,父親應成為兒子的榜樣,丈夫應成為妻子的引領者。處于特定位置者,當擔責,正人先正己,三綱不僅是壓迫,反而是對高位者的制衡。三綱:君臣道義,父子親情,夫妻順從。
《禮緯·含文嘉》言,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至于五常,以仁為愛心,義為正直,禮為儀式,智為智慧,信為誠信。仁以春生化萬物,義以秋剛收利,禮為形式,智為思想,信為保證。
四、家國情懷類臺詞
13、“國有難,吾輩何惜此身!以血薦軒轅,護我山河萬里。”
在國家面臨危機時,宋墨挺身而出,誓言保衛國家。這句臺詞展現了宋墨在國家危難時刻的擔當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強烈的家國情懷。
14、“主疑臣則誅。”
在第一集中,男主說的“主疑臣則誅”出自明代陶宗儀所著的文言大叢書《說郛》。這句話的意思是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它提醒人們要謹慎處理君臣關系,避免猜疑和誤解帶來的災難。
這句話出自明代陶宗儀所著的文言大叢書《說郛》,原文是:
“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
意思是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如果君臣之間一旦出現了猜疑,如果你不先下手為強,那就會被除掉。
15、“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摘自《孫子兵法·始計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
16、“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呈現了定國公空有理想卻得不到重用的悲慘命運。
出自唐代詩人崔玨的《哭李商隱》,表達了才華被埋沒、抱負未能實現的悲哀和無奈之情。
成紀星郎字義山,適歸高壤抱長嘆。
詞林枝葉三春盡,學海波瀾一夜干。
風雨已吹燈燭滅,姓名長在齒牙寒。
只應物外攀琪樹,便著霓裳上絳壇。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
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崔玨說李商隱有“才”且“凌云萬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虛負”二字,便寫出了對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終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堅。
五、其他典故
兩人在填倉節時偶遇,面具遮容,卻因半出羅衫記而生出緣分。
射覆之戲上竇昭因為猜出“當歸”贏得彩頭“二十四孝圖”花燈,之后命人送給宋墨。
“公子博文廣知,未輸于才學,只輸于家愁。”短短幾句話卻道中了宋墨心中所想。
竇昭勸導宋墨修復家庭關系,“若親人尚在,何妨低頭一試,恰似彩衣娛親。”
17、“填倉節”: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征新年五谷豐登的節日。
“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雜糧,象征五谷豐登。
18、“彩衣娛親”是劇中提到的孝道故事,子女通過穿鮮艷衣服逗父母開心。這個故事出自《二十四孝》,體現了孝順和親情的重要性。它讓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關愛和尊重父母,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19、“未來寰宇,天知地知,我知你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語,亦“楊震拒金”這個典故,乃出自《后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
昔時東漢,有一清官名喚楊震,其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昌邑縣令王密,乃楊震昔日所舉之茂才,聞楊震至,欲以黃金十斤贈之,以報昔日提拔之恩。楊震拒之,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夜深人靜,無人知曉,便道:“暮夜無知者。”楊震聞此,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聞言,慚愧而去。此事傳為佳話,后人遂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喻事之隱秘,然亦警示世人,行事須光明磊落,不可欺暗室。
20、“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出自唐代韓翃的《章臺柳·寄柳氏》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版本一)
章臺柳,章臺柳,顏色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在母親離世后,竇昭深情寄語:“娘,倘若真有魂靈,愿你飛越重重高墻,越過深深宅院,尋得自由與安寧。”
這不僅是對亡母的深切懷念與祝愿,更是竇昭對自我及天下所有女性的深切祝福與鼓舞。
她以鄉野之花“九重紫”自喻,這種花無需天時地利,不需人為呵護,只需種子落地,便能蔓延山川,象征著女性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生命力,以及掌握自身命運、勇敢追求自由的堅定信念。
“人必先疑也,而后饞入之。”
“世路如無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刀的真意不在殺,在藏。" 唯有把刀放在劍鞘里,藏鋒不露鋒,才能看清楚事實的真相。
“我不需要人護著,這些年我潛心苦學置業謀財,就是不想做依托喬木的絲蘿,我可以自己護著自己”。
“這天下的女子,不該只有一種活法”。
“人只要活著,就會越來越好的。”
她堅信,只要心懷希望,勇敢前行,生活的美好與未來的光明終將到來。
這些臺詞燦爛奪目,古韻十足,如同璀璨星辰,為劇情增添了無限光彩與深度,引領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對人生、愛情、命運等主題產生了深刻的共鳴與思考。
她是竇昭,亦是孟子義,她們都是那些敢于主宰自己命運、清醒而獨立的大女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何為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愿我們都能夠:不做籠中鳥,只做自由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