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
第十二章、歷史上著名毒藥事件
文:花木君
【導讀】自上古時期人們發現有毒藥物以來,除了用于以毒攻毒醫治疾病,反而更多的是利用其毒性謀害人命。由于很多毒藥無色無味,人不易于察覺;并且不少毒性強烈迅猛,片刻間取人性命,無藥可解。況且使用毒藥,往往隱秘,不見血腥,中毒者全身而亡,容易遮人耳目,為下毒者編造謊言和逃脫懲罰留下極大的操作空間。
因而自古以來,毒藥就以“奪命于須臾,殺人于無形”的最佳效用,位列“暗器”之首,被頻繁用于政治斗爭和世人仇殺,是施展陰謀詭計和消滅對手的毒辣手段之一。據歷史記載,自春秋時期到清朝滅亡,古代知名下毒事件不下百起,至于民間仇殺不載于史書者,更是多不勝數,到了現代下毒依然是刑事犯罪慣常手段之一。
古代下毒,大多源自權力斗爭,尤其是皇權之爭,經常出現兄弟相殘,父子相殺的現象。據統計,古代皇帝或繼承人總共500余人之中,被毒死的竟然多達20余位。現代下毒,則緣由更多,或政治謀殺,或利益謀殺,或個人恩怨情仇,或因私泄憤,或喪失天良,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
為了讓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毒藥的危害性,我們依托于史料文獻和歷史記載,以朝代為線索,對清代以前眾多下毒事件進行梳理盤點,并擇其對社會和歷史造成較大影響的重要事件進行簡單介紹和分析,以饗讀者。
一、先秦:驪姬下毒害申生,結果出了晉文公
1、遷延之役
先秦時期下毒事件記載較少,其中有兩個明確記載。其一是《左傳·襄公十四年》:“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記錄了公元前559年,在晉國率領諸侯軍伐秦的“遷延之役”(遷延,退卻之意)中,秦國人在涇水上游河中釋放毒物,給晉國造成極大殺傷。結局是晉國不勝,秦國不敗。該役,晉國六卿之欒氏的欒針戰死,成為日后晉滅欒氏的導火索。
2、驪姬之亂
其二就是“驪姬之亂”,發生在春秋時期晉國晉獻公時期。晉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盛的諸侯國之一,尤其是在第十九任君主晉獻公手里,南征北戰、東并西擴,“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成為當時經濟軍事力量數一數二的諸侯。
然而,晉獻公晚年寵信驪姬,昏庸無道,致使晉國陷入眾子爭位的現象。晉獻公有八個兒子,初娶賈氏為妻,無子。蒸娶其父晉武公之妾、齊桓公之女齊姜,生秦穆公夫人穆姬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妹妹小戎子生夷吾。后攻打驪戎獲得驪姬和其妹,驪姬生子奚齊,其妹生悼子。這五個兒子里面,嫡子申生為太子,和重耳、夷吾三人品行為人稱贊。
晉獻公晚年寵信驪姬,驪姬想讓自己兒子奚齊為太子,于是便經常讒譖太子,想方設法謀害申生。《國語··晉語·驪姬譖殺太子申生》記載:“驪姬受福,乃寘鴆于酒,寘堇于肉。公至,召申生獻,公祭之地,地墳。申生恐而出。驪姬與犬肉,犬斃;飲小臣酒,亦斃”。驪姬用下毒的方式,譖言申生有意謀害父親晉獻公,從而引起晉獻公猜疑,下令殺死申生師傅杜原款。
申生非常孝順,也沒有爭辯,說:“吾君老矣,非驪姬,寢不安,食不甘。即辭之,君且怒之。不可”。便成全了驪姬,自殺而死。于是驪姬兒子奚齊被立為太子。后來晉獻公死后,晉國大亂,大臣們連續把驪姬兩個兒子奚齊和悼子殺掉。迎重耳,重耳辭;夷吾繼位,為晉惠公。晉惠公死,太子圉立,是為晉懷公。秦穆公發兵支持重耳,大臣殺晉懷公,于是重耳得以繼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勵精圖治,縱橫捭闔,成為春秋時期第二位諸侯霸主。
【事件影響】驪姬用毒陷害太子,申生不爭辯自殺,奚齊上位,目的達到,不過卻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晉國輿論都反對驪姬,以至于因果報應,驪姬兩個兒子都陸續被大臣殺死,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最后使得重耳脫穎而出,成為一代明君和霸主,在春秋時期留下了濃厚一筆。因而可以說驪姬的下毒事件,導致了晉國內亂和晉文公崛起,對當時社會和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限于篇幅,下文再續)
2021/6/9榆木齋
主要參考資料:
《左傳》春秋 左丘明著
《國語》春秋 左丘明著
《史記》西漢 司馬遷編撰
《漢書》東漢 班固編撰
《后漢書》南朝(劉宋)范曄編撰
《資治通鑒》北宋 司馬光編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