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
【中唐】戎昱
去年長至在長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歲長安逢至日,下階遙想雪霜寒。
夢隨行伍朝天去,身寄窮荒報國難。
北望南郊消息斷,江頭唯有淚闌干。
戎昱(róngyù),中唐詩人,生卒年不詳。《唐才子傳·卷三·戎昱傳》記載:“荊南(今湖北江陵)人,美風度,能談。少舉進士不上,乃放游名都。”最初入仕為顏真卿幕僚,屢被推薦,被荊南節度使衛伯玉辟為從事。后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歷任侍御史、辰州(今湖南懷化)刺史(縣令)、虔州(今江西贛州)刺史(縣令)等職。
戎昱少年風流,氣派不凡。曾經在游歷時被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團練觀察處置使崔瓘看中,想把女兒嫁給他。然而由于忌諱其姓氏為“戎”,想讓其改姓。戎昱賦詩一首《上湖南崔中丞》委婉拒絕:
山上青松陌上塵,云泥豈合得相親。
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戎昱不像有的詩人(比如元稹)那樣趨炎附勢,攀龍附鳳。同時也不故作高傲,詩詞既感謝崔瓘賞識之恩情。然而表達不能更名改姓,屈身事人,不卑不亢,進退有節,被傳為美談。(注:辛文房收錄句為“千金未必能改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戰爭不斷,社會矛盾加劇。戎昱身處其時,是繼杜甫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其詩詞多反映社會現實和抨擊時政,風格沉郁凄婉為主,兼有清新雄放等特色。代表作最著名的為《相和歌辭·苦哉行五首》、《塞下曲》、《移家別湖上亭》等。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重大祭祀節日“四時八節”之一。為了讓諸位更多了解戎昱詩詞風格,因而本文選其《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略作賞析。這首詩為戎昱從侍御史被貶謫為辰州刺史時,恰逢冬至日有所感而作。
“去年長至在長安,策杖曾簪獬豸冠。”“長至”:即夏至,夏至白晝最長,故稱。典故出自《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獬豸”:為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神獸,似牛,一角。獬豸冠:為古代御史等執法官吏戴的帽冠。《舊唐書·志卷二十五·輿服》:“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之形。”
首聯回憶以往春風得意之時,大意為:去年夏至的時候,詩人在朝廷為侍御史(從六品下),頭戴獬豸冠,手拿執法仗,位高權重,十分威嚴。
“此歲長安逢至日,下階遙想雪霜寒。”“下階”:官制名,唐代自正四品以下分上、下階(按唐代刺史品秩下州最低為從四品上,戎昱從侍御史從六品下被貶,因而不可能是升職為刺史,而是從七品下階的州中下縣令)。頷聯描寫現在失意之處,大意為:今年冬至日,卻被貶到遙遠的辰州,遙想長安城,肯定是大雪紛飛,十分寒冷。(和去年夏至形成鮮明對比)
“夢隨行伍朝天去,身寄窮荒報國難。”頸聯抒情。當時藩鎮割據,朝廷從各地征兵前往征伐。詩人身懷壯志,希望能參加隊伍,報效朝廷。然而被貶蠻荒之地,身處荒遠,無人問津,有志難伸,不由得積郁在胸。
“北望南郊消息斷,江頭唯有淚闌干。”“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尾聯大意為:詩人期待朝廷有起復重用的任命,因而經常登樓向北眺望。然而始終沒有消息傳來,不由得黯然神傷,在江邊倚欄,空灑淚滴。
這首詩通過去年夏至和今年冬至截然不同的境地對比,抒發了詩人忠心耿耿的報國情懷。雖然遭遇貶謫荒遠地區,然而詩人依然夢想能夠重新起復,得以重用。以身報效朝廷,實現安邦定國之壯志。
不過現實是殘酷的,當時朝廷官宦和藩鎮盤根錯節。作為一個朝廷并無根基的無名小卒,即便是雄才大略,才華橫溢,如果沒有人舉薦和推薦,很難得到重任,因而戎昱最后只能抑郁而終。
2021/12/20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