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計劃#
蘇格拉底說,人有兩種活法,要么選擇做快樂的豬,要么選擇做痛苦的人。
但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些從痛苦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變成了快樂的人。
我們之所以會談論原生家庭,有以下三個重要原因:
其一,是因為它很重要,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樣子,跟原生家庭的關系太緊密了;
其二,我們是在找可能產生的原因,不是去怪罪家庭;
其三,我們可以療愈自己。
我們只是歸因,絕不歸罪!
一起嘗試探索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的自我,療愈現在的自己,做更好的自我。
父母給了我們愛,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傷害。
我們可以借以原生家庭的經歷,來認識自己、感知自己,以便嘗試認識世界,理解他人。
你可能,很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
如果父母不接納、不認可你原本的樣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卑、不接納自己、喪失歸屬感。
“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這么沒用。”“不許哭。”
或許你,一直活在父母“我是為你好”的掌控之下。
長大后,可能對父母充滿恐懼,同時對父母產生依賴,成為了一個長不大的“巨嬰”。
“你懂什么,還是我來吧。”“不是我說你,這樣做真不行。”“別嫌我啰嗦,還不是為了你好?”
而有些傷害,可能來自父母的情感忽視。
成長過程中被忽視多了,“我不值得被愛”這樣的信念就會悄悄在心里生根發芽。
“沒看到我正在忙著嗎。”“多大點事,忍忍就好了。”“他怎么不欺負別人,專欺負你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真正的成長往往伴隨著對過往的深刻反思與接納。
不是每一場雨后都有彩虹,但每一滴雨都在為彩虹的出現積累力量。
我們的心靈亦是如此,每一次對原生家庭的深入探索,都是對自己情感世界的一次溫柔梳理。
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痛苦中尋找價值,在傷痕上播種希望。
我們學會了寬恕,不僅是寬恕那些無心之失,更是寬恕自己曾經的無力與困惑。
這份寬恕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讓我們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所困,勇敢地走出舒適區,迎接生活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懂得,幸福并非天生擁有,而是需要不斷學習和創造。
從原生家庭的土壤中汲取養分,同時也學會修剪那些阻礙成長的枝蔓。
我們學會了自我關愛,懂得了如何在孤獨中自省,在挫折中堅韌,在平凡的日子里尋找到不平凡的意義。
最終,我們不再是簡單地選擇做快樂的豬或痛苦的人,而是成為了那些能夠駕馭痛苦、轉化痛苦,最終收獲深層次快樂與滿足的人。
這是一場漫長而美麗的蛻變之旅,而終點,是遇見那個更加完整、更加自由的自己。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專欄有療愈創傷和人格成長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擾,請私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