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全的廣告公司、公關公司以及媒體,生意越來越差,利潤越來越少,他們就像連鎖飯店,只能提供標準化食物,提供不了米其林餐廳的頂級美食,而很多小而美的乙方公司和垂直賽道的媒體就不一樣了,雖然提供不了滿漢全席,卻可以提供一兩道做到極致的菜。
碎片化的世界,專業選手,垂直賽道的力量,越來越凸顯。
本年度的最后一篇,寫給自己。
2024年,我非常感謝這一年,遇到一些人生導師,指點一二,荷爾蒙大幅度下降,逼著我的思維方式被動發生變化,照鏡子的時候,鋒芒畢露已消失不見,暗暗透出一絲賤兮兮的緩慢感,那不會是傳說中的油膩吧?
總之,我慢下來了,在37歲這一年,對時間再次有了新的認知,我看到天上的云在西湖的水面上漂浮,我確定,那就是時間在流動,快進快退的遙控器,不在我的手中。
于是,我年中從北京搬到杭州,準備結婚生子,計劃好寫小說的后半生,我終于開始用時間節點來安排自己的規劃了,如果這是一串珍珠項鏈,以前串聯起來珍珠的是欲望,現在是時間。
這讓我想起了孫正義的故事,他19歲的時候就制定了《人生50年計劃》,成功人士果然很早就會頓悟一些事情。
目前來看,時間幫我加固了創業的四個認知。
1、欣賞小組織,緩慢發育。
2、匠人精神是基業長青的唯一捷徑。
3、創業的方向盤是價值觀。
4、利潤是腳下唯一的油門。
我是陪伴著中國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傳媒人,做記者的時候,負責互聯網企業新聞報道,創業后,客戶也大多都是互聯網企業,我的世界里,全部都是被資本催熟的企業,三五年,就能從一家十幾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幾萬人的大公司,久而久之,我一度認為,這就是正常的事情,創業就應該是這樣,別人可以,我也有可能可以。
事實上,互聯網奇跡只是整個世界商業帝國中的一小部分,他們更像是時代的幸運兒,更多的創業者,需要忍受幾十年的時間,才會有一點小小的建樹,有些企業甚至在幾代人之后,才有一些起色。
我去翻看了50家以上的百年大廠發展史,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中80%以上的公司,在其創立后的前20年,發展速度都極為緩慢,沃爾瑪、IBM、可口可樂、松下、豐田、三得利、三星,甚至我們1987年成立的華為,也是如此,畢竟2007年的時候,華為消費者事業部還默默無聞。
所以,小和慢,才是創業公司的正常發育過程,互聯網有著行業特殊性,這種速度在別的行業并不通用。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人在青島,海爾成立40年,張瑞敏已經退休好幾年,我有時感覺這家公司在中國已經有點品牌老化,但是一想,40年放在全球又算什么呢?還是一個年輕的企業;前些天,在蔚來10周年的晚宴上,跟李斌交流了一會兒,在他看來,10年才哪到哪呢,萬里長征第一步而已,他是從互聯網圈走出來的企業家,10年放在互聯網圈不短,放在車圈,就是剛剛掛上D檔。
在創業者的世界里,時間永遠都是被壓縮的,沒有一個創業者會覺得時間夠用,無數的夢想還沒時間,人已經老去了。
穩扎穩打,接受小公司的命運,用心做好產品,一切紛至沓來。
這就是我的第二個感悟,是什么讓一家公司基業長青?是銷售嗎?是資本嗎?是權術嗎?我的結論是,唯有產品。
我有個朋友,長發飄飄,絡腮胡子,一看就是個藝術家,在上海搞了幾年樂隊,實在混不下去了,方便面都買不起,畢竟抖音神曲才是社會主流。他索性回到福建老家,把山里的老房子修整了一翻,閑來無事,開始玩起了短視頻,現在有了一百多萬粉絲,每天傍晚燃起篝火,搞一搞直播,彈彈吉他唱唱歌,每次也有幾百塊的收入,這家伙前幾天還神神秘秘跟我說,臥槽,現在哥們還能睡粉兒。
我問他,你覺得你在上海的時候,玩的是藝術,還是現在在山里玩的是藝術?他想了一整天后告訴我,在上海,藝術是生活,在山里,生活是藝術,前者是謀生,后者是產品。
這讓我想起了我所認識的眾多媒體老師,這幾年日子過得很舒服的,是那些踏踏實實坐在家里搞創作的,反而每天出來拋頭露面的交際花們,卻在年底的寒風中,四處湊單;公關老師們,也是如此,深居簡出的一批人,基本上已經牢牢卡住了崗位,行走在各種飯局酒局的,反而是經常換工作,而且公司越換越小。
浮躁和短期主義,如今是行業內大部分人的一種典型心態,越著急就越容易忘掉業務的核心,大家總是忽略掉戰略,而為戰術不停買單。
當我們肉眼所見的各種生態中,都是劣幣在驅逐良幣的時候,幸福的是劣幣還是良幣?劣幣看起來很幸福,實則為隨時會來的死亡而痛苦,良幣看起來很痛苦,但活下去的機會卻始終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愿意向內找答案的人,機會來了,熱愛資源整合的串串們越來越多,踏踏實實用心用時間做產品的人,越來越少,反其道而行,永遠是贏家。
大而全的廣告公司、公關公司以及媒體生意越來越差,利潤越來越少,他們就像連鎖飯店,只能提供標準化食物,提供不了米其林餐廳的頂級美食,而很多小而美的乙方公司和垂直賽道的媒體就不一樣了,雖然提供不了滿漢全席,卻可以提供一兩道做到極致的菜。
傳媒行業米其林化的趨勢,已經凸顯出來了,連鎖餐飲的時代過去了,質的權重開始高于量。
我今年開始拒絕一些客戶的單子,因為我的團隊跟不上,接了之后,就會砸招牌,建立有交付能力的團隊,是需要時間的,一味的銷售導向型,最終會砸掉自己的口碑。
但是,踏踏實實做產品之外,也有一些時代的畸形產物,比如網紅。
我無比厭惡網紅這個群體,我所接觸到的網紅群體,除了李佳琦可以讓我保留一點點好感之外,其他全部都是印象極差,基本就是一群電商行業的蛀蟲,靠著短視頻平臺賦予的流量,割韭菜,沒有信譽,收取極高的傭金,靠偷換概念打信息差,利用信任,欺騙很多消費者,賺一筆快錢,迅速離場。
這就是我第三個要給自己的告誡,只服務與自己價值觀趨同的客戶,不能什么錢都賺。
這一點,說實話,很難做到,畢竟大家都是出來求財的,交易是大部分公司的第一使命,只要不違法違規,交易何來價值觀呢?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之后,我發現了一些偉大的公司,在交易的時候,是有明確價值觀的。
一個沒有價值觀的企業,很難形成持久性的企業凝聚力和戰斗力,這種價值觀體現在股東、高管、員工、合作伙伴甚至消費者等各種層面,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實現了這種貫穿,馬云時代的阿里巴巴實現了這種貫穿。
小公司需要這種價值觀嗎?當然需要,三口之家還需要一個家風,何況不止三個人的公司呢?這個月,在一個員工離職之后,我突然發現,團隊需要確定這種價值觀了,于是我們花了一整個下午,開了一場民主會議,確定了第一版的公司價值觀,我開玩笑說,華為搞出過華為公司法,我們幾個人,就先搞出自己的行動指南,沒有共同的準則,快樂工作,就是一句空話。
有了這套指南之后,在隨后的一個月里,我們果斷砍掉了幾個意向合作,因為對方是一些割韭菜的公司,不服務也罷。
服務好價值觀趨同的甲方,用匠人精神的產品來獲取甲方的尊重和認可,并且支付我們合理的利潤,最終形成長期合作,大家一起成長。
過去幾年,我已經受夠了北京同行們無止盡的內卷,創業要不要尊重利潤?當你連利潤都不尊重的時候,你在玩一場什么游戲?把自己叉死,順帶也把別人叉死的行業自毀游戲嗎?
如果一個公司是一輛行駛的車,價值觀是方向盤,那利潤一定就是油門,你沒有利潤,機會來了,你也跑不快,更抓不住,因為你沒有利潤養活一個一流的團隊,在公關媒體這一行,一分價錢一分人,這個現象太明顯了,月薪5萬的創意策劃,跟月薪1萬的創意策劃,那就是天地之別,曾經,一個大廠VP在飯桌上跟我說,他在媒體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一個能干活的記者,那是10個應屆畢業生也頂不上的存在,這是一個充滿了天才的行業,天才就需要利潤,才能留住。
留住一流的人才,支付一流的薪水,拿到一流的客戶,支付一流的利潤,如此循環。我聽說,行業內,有家廣告公司,六七個人,一年做七八千萬,這樣的公司,不香嗎?
綜上所述,我認為有一種可能性:老實人的好時代來了,串串們完蛋了。
高爾夫愛好者們,都面臨過兩種情況,順風球和逆風球,能打好順風球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打逆風球的有幾人?所有偉大的基業長青的公司,一定是在逆風球中成長起來的,順風球里,永遠都是偉大時代的附庸品。
放到整個商業圈,曾經無數的創業驕子們,開始方法論失靈,業績下滑,公司倒閉,甚至破產負債,但是也有一些人在逆風增長,或者平穩過渡,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順風的時候,明明大家都是90桿的水平,逆風之后,三輪車就出來了呢?許老板等一大批地產老板、黃老板等一批零售老板、沈老板等一批汽車老板。
零售圈難嗎?但是還是有葉國富、于東來這樣的成功者;新能源行業難嗎?但是還有李想、李斌、何小鵬這樣的逆行者。
機會有兩個參與要素,時代和自我,也就是外因和內因。
一個個人或者一個企業,今天的處境,時代參與的比例高,泡沫就會很大,抗風險能力弱,自我參與的比例高,現狀就比較真實,穿越周期可能性就高。
真刀真槍的時代,來了,騾子和馬,2025年,必然分道揚鑣了,這必將是去偽存真的一年,但愿我自己不是那頭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