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和燕子,我工位左右兩個嚷嚷“不瘦10斤不換頭像”的女同事,最近開始研究起不一樣的“輕食”外賣,從日式蕎麥面西蘭花配鰹魚醬油汁,到希臘西紅柿奶酪配小米,美其名曰:“雖然沒錢旅游,但嘴巴可以走遠點”。
只是大冷天的,無論嘴巴去哪,天天都吃沒熱氣的...... 這中國胃能接受得了么?
“吃冷的,會瘦得特別快嗎?” 我忍不住開了個玩笑。她倆卻仰天長嘆,說沒辦法,健身餐標配就是冷吃。直到幾天前,兩人突然興奮地跑來我工位,遞我一個盒子:
“土豆蒿子桿組合(蒸菜沙拉)美味熱食”?我讀著盒子上拗口的標簽。
“便利店新品,熱著吃的減脂餐!有菜有碳水,還只要9塊9。”
“關鍵熱量不到300卡!胃吃起來暖暖的,特別舒服。發明這個的人絕對配享太廟。”
兩人的興奮此起彼伏,“晚了還不見搶到,我剛剛拿的是最后一個。”
我再定睛一看, 嚯,這不就是我們大河南的蒸菜么?什么時候成了便利店的創新菜式?還那么受這群CBD白領追捧?有那么一瞬間,我整個人都有點懵:中原大地稀松平常的一道家常菜,進城了就翻身做洋氣“沙拉”?甚至還是“去晚搶不到”的西式輕食?
要這樣說,那我河南菜拿得出手的“輕食”可太多了。任何一個拿出來,都比那些冷吃的“白人飯”強太多了啊!
我姨夫家的餐桌,可以說就是個輕食天堂。
過去只要回去,他和姨媽就會給我做一桌菜。年輕不懂的時候,只覺得好吃是好吃,但沒什么油花。現在回看,隨便一道,從蛋白質卡路里和滋味來說,都是足以讓吃慣“白人干巴飯”的老外們虎軀一震的“健康輕食”。
比如洛陽豆腐湯,優質蛋白餐代表。
豆腐,酸漿點鹵,沒渣子,有嚼勁,口感瓷實,蛋白質至少10g以上!姨父會先把豆腐切成薄片泡在溫鹽水里備著,水里要放高湯,湯頭隨意:雞湯、骨頭湯都很搭。記得當年我剛到北京,姨父怕我吃不習慣,特意抄了份豆腐湯的配方塞我包里,在高湯那塊還用紅筆注釋,“可直接用濃湯寶代替高湯”。
豆腐湯里沒肉,但姨夫總能煮出比肉湯更醇厚的香味。我總結起來,就是姨夫會用簡單食材調出奇妙的香。鍋里的大頭青,大蔥;盛碗的時候滴兩滴麻油;還有紅彤彤的油辣子和靈魂伴侶姜汁,姜汁必須用老黃姜,按照現在的輕食說法,這姜汁還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妥妥的滋味健康卡路里營養全平衡。
蒜汁黃瓜荊芥,堪比意大利的番茄羅勒沙拉。
家里的荊芥是姨夫陽臺自己種的。因為離開了河南就很少見到,我一直以為是僅限于河南的鄉土野菜。上周在看《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的時候,才發現荊芥在西方世界有個叫羅勒的近親,他們也大量吃這種“蔬菜”,更是知道了荊芥的學名:疏柔毛羅勒。
西方人喜歡把羅勒搗爛成醬,做拌面,我們河南老鄉更擅長用它來炒雞蛋,跟拍黃瓜一起涼拌,或者做成面的澆頭。
我最喜歡的還是姨母做的番茄雞蛋配蒜汁荊芥手搟面。姨母做手搟面一絕,簡單兩三根,一拉一拽,就嚼勁十足。炒好的番茄雞蛋多加點鹵子,新鮮的荊芥嫩葉子配上蒜水兒,再搭上姨夫自己做的油辣子,一碗下肚,啊!不僅熱乎,吃完滿嘴都是清香。
蒸菜自然不可少,還得配上姨夫自釀的柿子醋蒜汁。
姨夫家住一樓,窗臺底下被他們兩夫妻打造成了自己的菜園子。春天的槐花、榆錢、芝麻葉,夏天的莧菜、茼蒿、荊芥、蒲公英,秋天的胡蘿卜絲、土豆絲、紅薯葉,冬天的白菜,白蘿卜,一年四季在我姨手里沒有什么是不能料理的,想知道當下的時節,直接看看我姨蒸啥菜就夠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道,是姨父只在冬天給我做的,外面少見的蒸白菜。自己院子里長出來白菜,經過冰霜冷凍,有一股子特別的清甜味兒。洗干凈,切成麻將大小的塊,放在盆里撒上白鹽颯颯水分,撒上適量五香粉,再撒點鹽,之后倒上一碗玉米面 ——“別信工具,直接上手,下手抓勻了,就沒有不好吃的”。最后扣上鍋蓋蒸個10分鐘,打開稍微晾一下就能入口。
為了成品好看,他還會順便刨兩根胡蘿卜和土豆,步驟大同小異,端出來和白菜拼一盤,可漂亮了。最后上場的是姨夫自己的“柿子醋芝麻油辣椒油醋汁”,一口上天。
我家蒸菜格外好吃,少不了我姨夫秘制的柿子醋。這是我姨父小時候就學得的手藝,也是大城市便利店不會配贈的調料。
“柿子是一種甜度極高的水果。含糖量最高可達20%,和荔枝比肩。它表皮自帶天然酵母,隨便一丟,果肉里的糖分轉化就會啟動”。《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的最新一集里,解釋了柿子之所以能釀醋的來龍去脈。
姨父老家后山,打我有記憶就有幾棵野柿子,每年秋天都會掛果。時間差不多的時候,他會專程回趟老家,帶著籃子上山撿柿子。野柿子不好吃,個頭也不算大,但釀柿子醋是最佳,無論是還帶生澀的硬果,還是已經軟爛的熟果,姨父都會拿回來,“我姥跟我說過,不管爛不爛,都是老天爺賞的,不能怠慢。”
我見過姨夫釀柿子醋的全過程。
清水簡單洗掉雜質灰塵,切四瓣,稍微晾晾水分,裝入提前準備好的大缸。缸一定要消毒,之后不需要添加任何東西,用塑料袋或者是干凈麻布直接把缸口封住。我姨夫還會直接到院子里,抓把泥抹到塑料袋上,徹底隔絕缸內外的空氣,之后把缸挪到避光的角落,靜待時間、柿子和發酵之間奇妙的反應。
九、十月份柿子入缸,過差不多三四個月,就能出醋。但要想醋味濃郁,至少要再等上半年。這個中間他不允許任何人去打擾這缸醋,“你要老驚擾它,醋就該糟了”。除此之外,姨父還會在下雪的時候,收集幾碗雪水加進去,“這是我姥教我的,啥原理不知道,但加了雪水之后就是好吃。”
柿子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少見的水果釀造醋,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0年的戰國時期。傳說中,那個“完璧歸趙”的宰相藺相如,正是率領老鄉種柿子樹釀柿子醋的第一人。2000多年時光過去,藺相如的墳冢已殘破不堪,傳說由他而來的柿子醋,卻依舊在河南人的餐桌上發光增鮮。
出缸的柿子醋,橙紅鮮亮,伴隨隱隱果子香氣,嘗一口,濃郁的酸味中還伴有特殊的清甜。
姨父很得意自己的柿子醋,幾筐柿子,最后可能就出幾瓶,滴滴香濃,他吃啥都要放,拌荊芥,酸辣土豆絲,酸湯,餃子,包子,漿面條……尤其是家里有蒸菜的時候,配合著他自己炸的辣油,酸度適口,濃而不戾,果香打底的同時,還縈繞著一種淡淡的澀味,更能凸顯蒸菜的本鮮。
有一次,我在短視頻上刷到李子柒也做了柿子醋,還特地發給了我姨夫。
她制作柿子醋的視頻,在國外甚至帶來了上千萬的播放量,國外網友紛紛表示,這種一切自制的天然生活,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向往。我記得我還跟姨夫開玩笑:你可是掌握了揚我國威的流量密碼啊!
再看著自己從小吃到大的河南蒸菜,成為自己身邊同事搶手的滋味,我心底忍不住涌出一股子驕傲。
河南歷來被認為是中華烹飪文化的發源地。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就曾經出土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蒸汽熟物的器皿,陶甗(yan),由陶甑和陶鬲組合而成,這就是“中國蒸”的起源 ——中國傳統飲食的理念,也在千年里,在河南大地落地生根。
我們那兒,哪怕最平常的吃食,隨便拿出來都是可以讓西方世界羨慕的輕食簡餐。我們甚至從來沒有刻意地去講究蛋白質、素食、卡路里的比例,但每一口滋味,都是五味調和的健康和美味。
與其天天追著海外博主催更“輕食食譜”,不如扭過頭來河南餐桌找找驚喜;與其花大價錢去購買進口意大利葡萄醋,何不把目光轉投到柿子醋、蒸菜和荊芥拌面上… 講真,河南菜從來不“土”,只是缺一個不一樣的“包裝”。
臨走的時候,我問姨父要了兩瓶柿子醋。他一邊給套塑料袋,一邊囑咐,“也不是什么好東西,看你吃得香,帶回北京自己對便拌點就行,同事要喜歡了,你再分給人家嘗。都是家里東西,不值錢的。”
我不同意。雖然我帶不走姨父的餐桌,也帶不走他的蒸菜,但是這瓶柿子醋卻可以成為我努力打破偏見的第一步。哪怕燕子和小雨還暫時沒有機會體驗到我大河南的“蒸萬物”,但至少她們已經知道了蒸菜“輕食”,下次再用上我帶回的這瓶柿子醋,河南的“土”,說不準就能在這些細枝末節的生活里,慢慢瓦解了。
《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的第五集《果味迷宮》里,我們不僅揭秘了河南神奇的柿子醋,還挖掘出了類似榴蓮、番茄、黃皮等水果在烹飪中的調味秘密。 《果味迷宮》現已全面上線, 點擊這里 或下方圖片觀看全集。
本期作者|荔枝、劉小伍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小紅書@澤食客記、@悠然、@原來是豬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