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著名音樂家李煥之在安徽巢湖北岸一個叫南湖方的小村莊,寫下了一曲《巢湖好》。
1964年2月,第二批中央農村文化工作隊在安徽巢縣南湖方鄉,李煥之教唱當時創作的《巢湖好》
一甲子過去了,大師遠去,《巢湖好》的歌聲依然婉轉動人,歷久彌新;好風光的巢湖也在合肥的懷抱中,璀璨如珠,熠熠生輝。
12月5日,李煥之的長子、76歲的國家一級錄音師李大康和李煥之的學生、大學時期將《巢湖好》唱響海內外的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斯蘭應邀專程從北京來到南湖方,循著歌聲,追尋李煥之先生的足跡……
初冬的南湖方,寧靜祥和。李大康與斯蘭漫步其間,于煥之巷拍照留念,在李煥之教唱《巢湖好》的銅像前駐足,走過李煥之當年走過的青石板路……
還記得,1964年1-4月李大康隱約知道父親去巢湖出差了,春節也沒有回來。他說父親在生活中 “話不多”,這段工作經歷他更多是從父親的創作札記《在農村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中了解到的。
當時,擔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的李煥之,隨第二批中央農村文化工作隊來到巢湖市(原巢縣)。抵縣不久就和隊長陸進(時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率領十多位中央和省里的文藝工作者,來到南湖方村駐點。彼時,李煥之的名字在全國幾乎家喻戶曉。他曾為國歌編配管弦樂總譜,創作出《春節序曲》《社會主義好》等火遍大江南北的名曲。可就是這樣一位“國寶級”藝術家,在村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教群眾唱革命歌曲。
李煥之在創作札記中寫道,一天早上,隊長陸進剛醒來,就坐在被窩里寫開了,寫完交給他看。原來是一首歌詞。李煥之形容這是一首他們共同感受的詩篇。于是,他抽了一個短短的空隙跑到巢湖岸邊,遠望巢湖兩岸層層山巒在霧中藏,周圍一片片麥田里的綠苗迎風含笑,村莊一縷縷炊煙在斜陽的余暉里飄蕩……在這迷人的景象中,旋律從心里流向筆尖,不知不覺中就寫下了《巢湖好》的初稿。
經典詠流傳
《巢湖好》的曲譜如今印在南湖方村的一整面墻上,十分醒目。歌唱家斯蘭忍不住走上前撫摸著曲譜,動情地唱了起來……那還是1997年9月中央電視臺來巢湖拍攝《巢湖好》MV。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李煥之先生,欽點尚在中國音樂學院學生斯蘭來演唱。MV先后在中央三套、四套連續播出一個月并獲得了1998年 “CCTV中國音樂電視大賽”的銀獎。從此,這首在巢湖流域傳唱了三十多年的經典民歌,伴隨著斯蘭那親切自然純美的歌聲,越飄越遠。
當年,李煥之為《巢湖好》譜好曲后,并沒有讓歌唱演員來演繹,而是在村中來了一場“素人海選”。年僅15歲的村民方金扣一開口,清脆、明亮、極富穿透力的嗓音,讓李煥之贊不絕口。在李老師的幫助調教下,她成為這首經典民歌的首唱者,享譽一方。 “名唱”“首唱”難得“同框”,應眾人邀請,斯蘭現場與方金扣攜手同唱《巢湖好》。
在李大康看來,《巢湖好》是父親創作生涯中比較重要且有分量的作品;在安徽省民間歌曲研究會副會長、原巢湖民歌研究會會長蔡善康看來,《巢湖好》是李煥之先生留給巢湖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巢湖民歌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首歌之所以能六十年常青,蔡善康認為,它雖出自名家之手,卻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非常接地氣、通民情;雖是一首新創歌曲,但巢湖民歌的靈魂始終縈繞在旋律中,能一下子撲到老百姓的情懷里。
明天會更好
60年前誕生的這首《巢湖好》像是歷史的一次饋贈,為南湖方留下了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湖方煥然一新。大路小道縱橫交錯,池塘農舍錯落有致,音樂標識賞心悅目。近年來,隨著李煥之陳列室、巢湖民歌展示館、民歌研學課堂等陸續建成開放,民歌在南湖方與文旅、文明融合為一,村里常年有各方貴客前來參觀游覽。
李煥之陳列館是眾多藝術家和百姓打卡的地方。這次重返南湖方,李大康特意帶來了9月1日官方發布的國歌標準演奏曲譜。在這版曲譜上,“配器:李煥之”被鄭重地標注在田漢、聶耳的正下方。曲譜將會永久展示在陳列室里,讓更多人了解李煥之先生的杰出音樂成就。
村莊不遠處,就是水天一色的八百里巢湖。站在岸邊,遙想李煥之當年在此采風創作,歌唱美好生活,李大康與斯蘭感慨萬千。弦歌不輟一甲子,歷久彌新度華年。當《巢湖好》的歌聲再次響起,遠道而來的客人衷心祝福:巢湖的明天會更好!
(記者 俞媛媛 趙瑞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