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與俞敏洪,董明珠,游本昌等嘉賓一起參加中央電視臺《2024云頂對話年度演講》,暢談心理韌性的力量,以及如何汲取前行的勇氣與智慧!
大家好,我是彭凱平。韌性是什么?韌性如何提升?今天我將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講一講我們韌性提升的一些科學方法。
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我的師叔。他的名字叫丹·吉爾伯特。他在2005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很有趣的試驗,就是給很多人發一個 BP 機,然后問他們,當你覺得難受的時候、別扭的時候,你是怎么去做的?有什么樣的方法讓你能夠戰勝這樣的痛苦、難受、別扭?結果他發現心態的不同,人們反應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些人呢,特別的積極主動,去戰勝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打擊、磨難和失落;有的人呢,一擊即潰,完全喪失了奮斗的勇氣和信心。
決定我們自己能不能持之以恒、堅持到底的,其實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心理學變量,這個變量就叫做心理韌性。所以說韌性是我們人類堅持下來、持之以恒、奮斗終身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寶貴的心理資源。
我們這個時代,其實特別需要心理的韌性。大家知道,我們出現了很多的挫折,很多的麻煩,很多的不如意,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的。我們的年輕人有就業、有學習,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愛情、婚姻,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的壓力。我們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要奮斗、要成家,要支持全家的生活,也是一種壓力。
在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之下,如何才能保持我們積極向上的心理力量,讓我們有一種精神能夠支撐自己?我們心理學已經發現,就是人在競爭的過程中,特別需要這種心理韌性。
但到底什么是韌性呢?
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剛才大家談到的、特別熟悉的反彈力,就像一個物體受到壓力之后,它能夠反彈,復原到正常的狀態。有的時候還需要一種持之以恒的抗壓力、耐磨力。
我們心理學家發現,除了這些人類的心理韌性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最偉大的心理韌性,就叫做創傷后的成長。大家都知道一個概念叫創傷后應激障礙,就是人在挫折、磨難、打擊之后一蹶不振,甚至崩潰。
但是我們心理學上發現,其實大部分人靠著自己內心的積極力量,靠著科學的幫助、咨詢的鼓勵,我們是可以走出這樣的陰影,達到我們自己的盡善盡美的一種狀態,這個狀態我們把它叫做創傷后的成長。所以說心理韌性大家知道了。
我自己在人生過程中,其實也經歷過很多挫折、打擊、磨難。大家可能不知道,我 2008 年回國,幫助清華大學復建心理學系。那時候有時差,晚上經常睡不著覺,而且工作其實不是特別順利,因為不了解國內的情況,也沒有多少的朋友。一個人,人生地不熟,在這個地方,其實是有很多的挑戰的。
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就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想到了各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我就告誡自己認知調整,我不是圣人,不是完人,不是全人,不是什么事情都該我做,也不是什么事情我都能做好。特別是我意識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的缺點,放下自己的偽裝,放下海歸教授那種光環,老老實實地、踏踏實實地向同事學習,向朋友請教,向學生求助,這個時候慢慢的我就發現可以調整。
第二個方法,我也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開始做一些正念的練習。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得到自己家人的幫助、支持、理解、談心,還有朋友們。所以說這樣的親情、友情、愛情也讓我慢慢地調整我的心態。
這些事情讓我意識到,心理韌性不是一種天生的品質,不是與生具備的一種心理能力,它是一種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踐,不斷調整的,特別重要的能力。
在 1920 年的時候,有一個有名的英國哲學家叫做伯特蘭·羅素訪問中國。游覽西湖的時候,在上山的途中他發現盡管山路崎嶇、肩挑重擔,那些抬著他的中國的挑夫、肩夫居然是面帶微笑的。
他非常震撼,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有一種非常突出的、堅韌不拔的性格?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人的韌性非常突出。
但是魯迅先生知道之后就不以為然。魯迅先生認為很多中國的挑夫,他的微笑是一種偽裝,是某種程度上一種無奈,是在壓迫或痛苦面前,自己的一種隱忍和一種放棄。所以他認為這個不是真正的韌性。兩個思想上的觀點看起來非常的不同,水火不容。
但其實大家仔細想一想,從這一個不同中間,我們可以提煉出兩個特別重要的理解。一方面羅素的觀點就是代表我們通常對韌性的認識,就是笑對痛苦,來化解這樣的一種挑戰和壓力。另一個方面,魯迅的批評其實也提醒我們,笑容和表面上的堅強并不一定代表著堅強的心理韌性,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還是我們自己的一種偽裝和隱忍。
所以說我們心理學家就知道了,談韌性,不光是講我們要面帶微笑,其實也提醒我們應該要真誠地面對我們生活中的挑戰、痛苦,正視自己的一些問題,才能夠產生真正的偉大的心靈力量。
那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幫助大家提高我們的心理韌性,戰勝痛苦、挫折和磨難?今天我就給大家幾個實用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做悅納自我。就是要欣賞自己,甚至是不完美的自己。我們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優秀的人都有一個毛病,我把它叫做自我批評的沖動: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和反饋,老是讓覺得自己需要向別人學習。
這樣一種焦慮和自卑,我們現在發現,是我們韌性耗損的特別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放下自己的自我焦慮,悅納自己的優點,欣賞自己,對著鏡子笑一笑,每天做一些表揚與自我表揚,這樣的一種自我肯定。
提高我們的心理韌性的科學方法,其實就是剛才很多朋友談到的美好的、積極的人際關系。我們人的大腦可以產生一個特別重要的神經化學遞質,這個遞質叫什么?叫催產素。
當我們感到別人的愛、真誠關懷的時候,特別的溫暖。所以定期跟朋友在一起,跟家人在一起,多多地參加社交活動,多多去成全別人,幫助別人,你想不到,都可以提升我們的心理韌性。
當然了,我們還可以學一些情緒調節的方法去提高心理韌性。除了觀念的改變,自我的接納,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有一些小小的科學技巧可以幫助我們。
那這幾年呢,我一直提倡“八正法”,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明顯出現情緒耗損的時候,可以做一些特別簡單的事情,來讓自己心情好轉,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比如說做一些放松的呼吸,慢慢地把氣吸進來,你發現一會兒心情就好轉。
也可以聞聞香,咱們中文提倡君子佩香,就是這個香的氣息,讓我們情緒特別容易好轉。
也可以做一些自我的關懷,自我的照顧,自我的慈悲:自己給自己做個飯、品個茶、沖杯咖啡。這和別人給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的感受。
當然我們還可以做一些運動。
心情不好的時候給自己找個事。做什么不重要,動起來就行。花一點時間,想想今天有沒有一些讓你特別開心的事情,讓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此時不知是何時,此生不知是何處的,那種澎湃的、酣暢淋漓的、福流的體驗。
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克服情緒的耗損,戰勝自我的懷疑,激發我們的心理力量,讓我們能夠走出心理的低谷,創造自己人生的一種堅強的、向上的、永遠的韌性。
所以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積極向上的心理韌性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充滿希望的。
最后我想用蘇東坡的《定風波》做個結語,這是我特別喜歡的,特別積極的文人,提出來的特別積極的觀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遭遇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但他始終保持一種堅強的心理的韌性。無論是晴天還是風雨天,無論是攀登的快樂,還是這個微冷的感受,他都能夠從容面對。這種心理的韌性其實就告訴我們,生活中有風雨、有陽光、有微冷、有酣暢,更重要的是保持我們自己內心的平和與堅韌不拔的精神。
祝福大家在2025年保持一種堅強的韌性,新年快樂,謝謝大家!
點擊觀看演講完整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