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熱愛就有出路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1975年,蒙曼出生于河北省平泉縣,父母都是教師;1992-2002年,蒙曼先后于中央民族大學與北京大學完成學業;2002年27歲的蒙曼走上講臺,成為中央民族大學一名教師。執教20余年,蒙曼致力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曾參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被觀眾熟知并喜愛。
《問答神州》暑期特別節目,專訪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
01
蒙曼:我天生就是做教師的
吳小莉:你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做教師的,除了因為父母的影響,你是什么時候開始覺得自己適合做教師?
蒙曼: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考慮父母的影響是做不到的。我生長在一個教師的家庭里,我住在學校的家屬院里,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其它職業。大概小學三年級左右,我和小朋友說放假了,然后父母怎么怎么樣,可是他們說他們放假時,他們的父母仍然在工作,然后我很意外,我說:“啊?不是都放假了嗎?”因為我父母是教師,我放假我的父母也放假,那個時候我并不能理解這個世界上還有那么多其他職業,所以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且我很喜歡講話,小時候這不是一個優點,老師老覺得我說得太多了,我老喜歡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別人聽,然后我就覺得我很適合當老師。
老師這個職業榮譽度特別特別高,我覺得很多職業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否定自己的意義,但是做老師和做醫生,你幾乎不會有這樣的時刻。你只會有遺憾,我沒有教得那么好,或者我沒有把這個人救過來,但是你永遠不會否認這個職業的意義。比方說我爺爺是一名醫生,他在河北,我有一次去廣東有一個演講,上來一個坐輪椅的老人,他問我:你姓蒙,你是河北人,你認識不認識誰誰誰?就是說我爺爺的名字,我說那是我爺爺,我說您怎么知道?他說他小的時候有一次生病,別的大夫認為沒有辦法了,然后我爺爺給他看好了,后來他舉家南下了,但他一直記得這個大夫,那時候他僅僅是一個不超過10歲的小朋友,所以那時候聽到這個故事,連我都有深切的自豪感。
02
蒙曼:現在的學生被規訓得更厲害了
吳小莉:我曾經采訪彭凱平老師,他說在校園里看到一屆一屆的年輕人進來,會覺得永遠很年輕。
蒙曼:是的。但是實際上我現在覺得這有點迷思,因為最初我教書的時候是27歲,那時候我跟學生之間年齡差距不是很大,我覺得我可以成為他們很好的朋友,我們一塊去爬山,一塊玩,他們還教訓我說你教書教得很好,但你不是一個好的老師。我說為什么?他們說你誰的話都信,你應該有選擇,你應該能夠明辨是非。那時候學生敢跟我這樣說話,但現在的學生因為我跟他們年齡差距已經非常非常大了,甚至我可能已經超過他們父母的年齡,所以他們看我就是那樣一種感覺。
吳小莉:仰視?
蒙曼:是的。他們最習慣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是的,老師”。其實我特別希望他們能夠像我第一屆帶的學生那樣,但是不是。
吳小莉:你會不會覺得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太敢于、勇于去挑戰他們認為的老師?
蒙曼:太對了。我特別有同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們被規訓得更厲害了。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剛剛入職的時候,那時候我也是一個年輕人,27歲,我是整個系唯一一個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系主任他們非常愛護我,愛護到什么程度,我們系里開會,系主任讓我坐他旁邊,然后他講完了問:“蒙曼你覺得怎么樣?”我說你們剛才說得都不對,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如何,然后滔滔不絕的一頓輸出,他們就笑笑,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妥,下次問,我還是說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后來大概半年之后,我才意識到,我憑什么坐在系主任的旁邊呢,我憑什么說別人說的話都不對呢,然后我才慢慢知道,還可以有一種更好的進退,坐在自己差不多該坐的位置,去說自己該說的一些話。
吳小莉:但是那個時候是一種年輕的銳氣。
蒙曼:是的。但是現在我們也有非常多的青年教師,我發現他自動、自覺地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坐在最靠邊的位置,問有什么意見時,會說:“沒有意見,沒有意見”。
吳小莉:你覺得是因為你和其他人不同呢,還是因為教育出來的年輕人不一樣了?
蒙曼:我覺得這屬于一個時代。我入職其實已經在2000年之后了,2002年,但是我們成長經歷了上世紀的80年代、90年代,好像大家那時候覺得這個世界有無限的機會、無限的可能,而且自己特別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真的有那樣的一種雄心。
吳小莉:上世紀80年代是文藝思潮很蓬盛的時期,精神的力量很強大的時刻。
蒙曼:是的。而且那時候社會的很多規矩沒有建立,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更自由地去想很多很多的問題,或者做很多很多的事情。當然它不一定是對的,但是因為那時候很多規矩沒有確立起來,所以大家在試,在往前闖。現在的好處是規范比較多,大家更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但是與此同時可能空隙會小一些。
吳小莉:現在有利于創新嗎?
蒙曼:我不知道。因為有時候我不覺得我完全理解年輕人,也許人家在表面規規矩矩,背后還有無限的創意、無限的可能,只不過人家會覺得我憑什么要跟你這個“老梆子”講這些呢?
吳小莉:以前的學生會跟你對話、對質 ,現在學生除了經常說“是的,老師”之外,跟以前比還有沒有不一樣?
蒙曼:有的。現在學生其實知道的更多,真的是因為他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非常的好。
吳小莉:這也是我們要不斷備課的原因?
蒙曼:是的。但是主要備課還不是因為這個,是因為自己有好奇。這個問題真的已經解決了嗎?真的可以負責任地去說,這是一個結論嗎?我覺得越成長,越不敢去說這句話。所以學生只是一個外界的刺激,人真正的刺激來自于自己。
03
蒙曼:我們容易有一種前輩心理
每個年代的人都覺得下一代人不行
吳小莉:這一代學生知道的更多,還有其它特別的改變嗎?
蒙曼:我覺得因為他們現在的環境可能比我們那個時候的環境要更加嚴厲一些,所以他們的理想主義色彩更弱一些,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吳小莉:不敢去夢想嗎?
蒙曼:對。他們會比較早的就要考慮畢業之后做什么,比方說我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我要積攢怎樣的學分、怎樣的社會實踐、怎樣的獎項,可能這些東西對于我們那時來說根本不存在。
吳小莉:這些年輕學生表面上對你會說“是,老師說得都對”,那他們實際上還是有自己的創意、創新和他的世界觀、思想觀嗎?
蒙曼:我覺得不可能沒有。我們有的時候容易產生一種前輩心理,覺得這屆年輕人不行,但我們也曾經是這屆不行的年輕人,“70后”也好,“80后”也好,大家曾經也會覺得那是小皇帝、小公主,但是后來大家不都成長起來、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了嗎?
“60后”會覺得“70后”不夠吃苦,“70后”會覺得“80后”不夠吃苦,“80后”會覺得“90后”不夠吃苦,總是這個樣子。所以有的時候我想可能是一個表達的問題,不見得他們真的缺乏創意,因為世界仍然在改變。比方說剛才提到的LABUBU,它用它的一種審美去沖擊我們的眼球,那你說它沒有創意嗎?包括現在科技上的創新,我覺得年輕人的創新不比我們差,甚至比我們強,我們看也是高山仰止,所以有的時候不能輕易下這個結論。
另外,我還是覺得放松感很重要。學校也好,社會也好,如果能夠有一種更松弛的感覺,大家可能都不必口是心非了。
吳小莉:你指的放松感,是容許大家有不同的意見?
蒙曼:容許犯更多的錯誤,容許成長。我現在認為我當年坐在一個長者旁邊,說你們說得都不對,其實是錯的,但是那個時候他如此的包容我,我認為那是美的。
04
蒙曼:中國人的傳統思維
就是追求有用
吳小莉:你為什么會說現在的中國教育缺少了審美教育以及道德教育?
蒙曼:因為我們現在特別追求更功利的東西。這也是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要有用,我學的東西一定要有用,而且最好立刻有用。所以其實我們缺乏科學教育,我們更具有工匠意識,科學要立刻轉化為技術,為什么?因為它實用。包括美為什么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因為它沒有實用性,你說這個畫掛在墻上,它的功能是什么?如果我們放一個架子會不會更好?可以把書放上去,把碗筷放上去,把醬油瓶子放上去。如果掛一幅畫的話,好像這個墻還不好用了呢,但它是美的呀,它直擊你的心靈,你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吳小莉: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是這樣的?
蒙曼:是的。所以中國技術發展得很好,四大發明全都是技術。我們現在講科學其實更具有原動性,所以技術是科學的一種運用,可是我們特別特別強調實用主義。你要是講勾股定理的話,他必須得先去丈量土地,如果他沒有丈量土地,那么勾股定理就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
吳小莉:在這方面需要一些想象力,美學、文化、藝術能夠拓展想象力。
蒙曼:是的。比方說孔乙己為什么讓人瞧不起?不是因為他念書,而是因為他念書,居然沒有給他討到一個官做,他沒有功名,沒有功名大家就可以欺負他了。實用主義其實是很糟糕的,你說我們尊重孔乙己的知識嗎?“回”有4種寫法,大家覺得這是一個笑料,但如果他是一個舉人、一個進士、一個官員的話,大家就覺得這個人值得頂禮膜拜了,你看他知道“回”字的4種寫法。其實關鍵不在于“回”有幾種寫法,或者說他應該不應該告訴別人“回”有4種寫法,而是因為他的身份。
吳小莉:他的社會地位。
蒙曼:對,所以說這是一種很實用主義的態度。
吳小莉:我覺得你挺追求這些美的,在你的書中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詩詞、文化、四季更迭……為什么你能夠這樣呢?
蒙曼:我的家庭衣食無憂。我不認為我天生比別人更敏感,或者說對美有更高的追求,但是事實上我確實衣食無憂,我可以受比較好的教育,家里可以有書,別的小朋友不一定比我笨,但是他可能沒有。
吳小莉:從上世紀的80年代,90年代,再到現在,生活是越來越好的,為什么好像你提到的這種審美教育、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并沒有被更好地強化呢?
蒙曼:現在我們都把它視為問題提出來了呀,并不是說過去不存在,過去我們仍然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只不過那時候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現在我們覺得它不夠完美,不夠好,然后有更多的人去關注,這恰恰是證明社會在進步。
吳小莉:那你覺得中國在教育上面可以怎樣改變這種現狀?
蒙曼:其實我覺得現在慢慢向好了。因為我們如果沒有擺脫那種衣食不周的狀態,那么人必須是實用主義的,但是如果我們社會更富裕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追求,所以我不悲觀。
吳小莉:高考季前不久剛結束,你要給這一屆想要讀文科,甚至想要讀歷史的學生什么樣的建議,他們未來的出路會是什么?
蒙曼:我覺得不管是學哪一科,永遠是熱愛你的熱愛,要真的有熱愛,有熱愛就會有出路。它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比方說以前歷史就是皓首窮經,你記住的東西越多越好,那現在有很多輔助性的工具,但是所有的輔助性工具,輔助的是誰?輔助的是你,你仍然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哪怕讓一個機器人幫你,你至少應該給它指明一個方向。這個能力永遠是你自己的,所以不是要擔心什么東西會被取代,而是要去想,我真的是誰,我想要什么。
制作人:韓煙
編導:鄭書筠
編輯:金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