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與車的不解之緣
作為科技圈的傳奇人物,雷軍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你或許知道他在智能手機領域的輝煌成就,一手創辦小米,讓其成為全球知名品牌,推動著行業的創新發展。但你可能不太清楚,在造車這件事上,雷軍投入了怎樣的熱情與執著。
早年,雷軍工作繁忙至極,為了高效利用每分每秒,公司為他配備了專職司機。那時候,車對他而言,僅僅是從一個工作地點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的工具,他無需操心駕駛,全身心沉浸在商業版圖的開拓中。坐在后座,他思考的是軟件研發、商業談判、市場布局,車窗外的風景一閃而過,如同那些忙碌日子里無暇顧及的瑣碎日常。
然而,當造車的想法在心中萌芽并逐漸堅定后,一切都改變了。雷軍深知,要造好車,必須真正懂車,而懂車的第一步,就是親自駕駛。這可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畢竟多年來習慣了后座的視角,突然換到駕駛座,連握方向盤的手都有些生疏。剛開始的那幾天,他花費不少精力去適應,讓原本的司機坐到副駕駛,同事們還打趣說 “你的司機好有面子,老板親自開車”。但雷軍可沒心思在意這些調侃,他一心撲在了解汽車的性能、操控、舒適度等方方面面。
瘋狂試駕之旅開啟
當造車的決心已定,擺在雷軍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便是:造什么樣的車。這可不是簡單憑感覺就能抉擇的事兒,市場上車型琳瑯滿目,轎車、SUV、MPV,燃油、混動、純電,每種類型下又細分出諸多級別、風格,各有擁躉,各有優劣。
起初,團隊搜羅了大量行業報告,分析數據、趨勢、市場份額,資料疊起來足有半人高,各類圖表、曲線看得人眼花繚亂,可越看心里越沒底。紙上得來終覺淺,雷軍深知,必須親自去摸、去開、去感受。于是,一場堪稱瘋狂的試駕之旅開啟了。
最開始,他向身邊同事借車,軟磨硬泡,同事們雖調侃 “雷總,您這是要把我們的車研究個底兒掉啊”,但也紛紛爽快借出。那段時間,小米辦公樓地下車庫,時常能看到雷軍鉆進不同車里,發動、起步、轉彎、停車,每個動作都認真揣摩,還不時跟旁邊的同事交流幾句。
可同事的車畢竟有限,很快,他就把目光投向了 4S 店。為了不引起過多關注,他總是戴著墨鏡、棒球帽,低調進店,一亮試駕身份,銷售顧問們起初還沒太在意,只當是普通的意向客戶。但試駕幾圈下來,雷軍專業又細致的提問,諸如 “這臺車在連續彎道下懸掛的支撐性反饋如何”“高速急剎時,車身穩定系統介入的時機會不會偏晚”,常常把銷售問得一愣一愣的,回過神來才驚覺這絕非普通買家。
隨著試駕范圍擴大,他的 “戰場” 又延伸到公司附近的停車場。只要看到沒開過的車,他就托人聯系車主,真誠溝通試駕請求。車主們得知是雷軍想試駕,大多驚訝又好奇,欣然應允。每次試駕完,雷軍都會拉著車主嘮上半天,聊日常駕駛體驗、保養成本、對車內空間的真實需求,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車主們也打開話匣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就這樣,三年下來,雷軍試駕的車多達 170 多輛,從國產新秀到國際大牌,從經濟實惠的家用車到超跑豪車,涵蓋面極廣。每一次試駕,他都全神貫注,如同一場莊重的考試,車輛的加速性能、剎車靈敏度、轉向精準度、內飾質感、人機交互便利性,無一遺漏。試駕途中稍有靈感,他就靠邊停車,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心得,日積月累,筆記資料竟達 20 多萬字。這些文字,承載著他對汽車的深度洞察,也為小米造車之路點亮一盞盞明燈。
20 多萬字筆記探秘
你或許好奇,這 20 多萬字的筆記里究竟藏著怎樣的奧秘?它可不是簡單的流水賬,而是一部汽車的 “深度剖析錄”。
翻開筆記,開篇大多是對駕駛體驗的細致描繪。像是特斯拉 Model 3,雷軍記錄道:“電門響應極其靈敏,輕踩之下,動力瞬間爆發,推背感強烈,但初上手時,這種過于直接的動力輸出需要適應,稍不留意,車速就容易飆升,好在制動回收系統調校出色,單踏板模式熟練運用后,城市通勤相當輕松愜意,續航里程在日常駕駛中能滿足大部分上班族一周一充的需求。” 而對于寶馬 3 系,他又寫道:“操控堪稱一絕,方向盤指向精準,底盤扎實沉穩,過彎時車身側傾極小,能給駕駛者十足信心,高速上疾馳,那種穩穩貼地飛行的感覺,讓長途駕駛變成一種享受,不過內飾細節處,部分塑料件質感稍顯廉價,與豪華品牌形象略有落差。”
涉及內飾部分,筆記更是事無巨細。從座椅材質的觸感,“蔚來 ES8 的座椅采用 Nappa 真皮,柔軟細膩,久坐不累,且座椅通風、加熱、按摩功能一應俱全,冬日里,開啟加熱,幾分鐘就能驅散寒意,夏日出行,通風功能讓后背保持干爽,按摩力度恰到好處,能有效緩解駕駛疲勞”;到中控布局的合理性,“奔馳 C 級的中控設計豪華感十足,圓形出風口搭配金屬質感旋鈕,精致典雅,只是中控屏尺寸相對當下流行趨勢略顯保守,操作邏輯稍顯復雜,初次上手,找一些功能設置需費些周折”;再到車內噪音控制,“本田雅閣混動在中低速行駛時,車內靜謐性不錯,得益于發動機介入少,但高速上,風噪和胎噪傳入明顯,影響駕乘體驗,后期隔音優化有較大提升空間”。
智能配置板塊同樣不落下。像小鵬 P7 的智能駕駛輔助,雷軍提到:“NGP 功能在高速路段表現驚艷,能自動跟車、變道,應對緩行路況游刃有余,不過在復雜的城市道路,面對突然闖入的非機動車和行人,識別精準度有待提升,誤判時有發生,需駕駛者時刻保持警惕。” 而比亞迪漢 EV 的車機系統,“旋轉大屏新穎吸睛,操作流暢度尚可,內置應用豐富,能滿足日常娛樂、導航需求,但第三方應用適配偶爾出現兼容性問題,打開某些軟件,界面顯示不全,影響使用”。
這些筆記,凝聚著雷軍的心血,每一行字都是他對汽車全方位的審視與思考。正是憑借如此扎實、嚴謹的前期調研,小米汽車從設計藍圖到量產落地,才能步步精準,朝著打造高品質智能座駕的目標穩步邁進。
試駕中的挑戰與突破
你以為試駕就是輕松上車、踩踩油門、轉轉方向盤?雷軍在這過程中遭遇的挑戰可不少。
起初,向同事借車,雖說大家都樂意幫忙,但時間協調成了大難題。同事工作時間用車頻繁,雷軍只能見縫插針,有時約好的試駕時間,同事臨時有緊急會議,計劃就泡湯,他只能重新找時間。而且,借車多了,還車時的 “車況審查” 也讓他壓力山大,哪怕一道小刮痕,他都覺得愧疚,非得拉著同事去 4S 店處理妥當,就怕給人添麻煩。
4S 店試駕也并非一帆風順。熱門車型試駕者扎堆,預約常常要等上一兩周。好不容易排到,試駕路線、時長還被嚴格限制,像一些操控性能測試,在規定的市區短試駕路線上根本施展不開,他只能反復跟銷售溝通,磨破嘴皮子爭取多一點體驗機會。有一回試駕一款主打越野的 SUV,本想去郊外的爛路感受懸掛,可銷售以安全為由,死活不同意,雷軍無奈,只能在回程的一段坑洼輔路上簡單感受,滿心遺憾。
聯系陌生車主更是困難重重。在停車場找人借車,車主們大多警惕性很高,把雷軍當成騙子的不在少數。他得先誠懇表明身份,再詳細解釋試駕目的,即便如此,還是常吃閉門羹。有次遇到一位開超跑的車主,雷軍說明來意后,車主翻了個白眼,拋下一句 “你一造手機的,懂啥超跑,別瞎折騰我車”,駕車揚長而去,雷軍站在原地,尷尬又無奈,可這也更堅定他深入了解各類車的決心。
但雷軍就是雷軍,面對困難,他總有辦法。借車難,他就和團隊建立起一套詳細的車輛借用流程,提前規劃,精準對接,提高借車效率;4S 店試駕受限,他就參加各類車展、試駕會,利用車企集中展示的機會,深度體驗新車;車主難溝通,他就聯合車主社區、論壇,發起試駕活動,提供車輛保養、小米產品體驗等福利,吸引車主自愿參與。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突破重重阻礙,完成了這令人驚嘆的 170 多輛車的試駕之旅。
賽車駕照背后的追求
雷軍考賽車駕照這事兒,在科技圈和汽車圈都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你或許會納悶,一個科技大佬,為啥非要折騰這賽車駕照?
其實,當雷軍決心造車時,他就意識到,常規的駕駛體驗遠遠不夠。他深入研究汽車歷史,發現諸多傳奇車企的創始人,像法拉利、保時捷背后的掌舵人,本身就是賽車高手。他們憑借在賽道上對速度、操控、極限性能的極致追求,將賽道技術反哺量產車,打造出無數經典。雷軍深受觸動,心想著:“要造出讓人熱血沸騰的車,我自己得先懂這熱血沸騰的感覺。”
于是,他毅然決然踏上考賽車駕照之路。備考時,困難重重。理論學習,那些復雜的賽車規則、賽道旗語、車輛調校原理,和日常交通法規大相徑庭,他得在繁忙工作之余,挑燈夜戰,啃下一本本專業教材。實操訓練更是艱辛,賽車為追求極致輕量化與性能,車內拆掉了空調等舒適配置,北京盛夏,室外溫度 40 度,車內常常高達 60 度,他穿著厚重防火賽車服,戴著悶熱頭盔,坐在硬邦邦的運動座椅上,被六向安全帶緊緊勒住,每跑一圈,汗水都濕透衣衫,幾十圈下來,人累得虛脫,肋骨還被安全帶勒得生疼。
賽道練習時,碰撞、失誤更是家常便飯。有一回,在高速彎道,他入彎速度稍快,車尾瞬間失控甩了出去,狠狠撞上防護墻,車身擦傷一大片,萬幸人無大礙。還有一次,和同事同場練習,同事操作失誤,兩車在彎道 “親密接觸”,雷軍的車直接被撞飛,修車就花了兩萬五,他哭笑不得,同事也愧疚不已。
歷經重重磨難,雷軍終于如愿以償拿到賽車駕照。而他的追求不止于此,他還帶動小米團隊超 100 人一起考取,在公司內部掀起一股 “賽車熱”。如今,雷軍駕駛賽車在賽道飛馳,精準的走線、漂亮的漂移,讓人驚嘆。他用行動證明,對極致駕駛的追求,如同對科技產品的打磨,永無止境,只為給用戶帶來最卓越的出行體驗。
試駕成果初綻光芒
雷軍這超 170 輛車的試駕、20 多萬字的筆記沉淀,究竟給小米汽車帶來了什么?答案就藏在小米汽車如今的亮眼表現中。
操控性能上,小米汽車的底盤調校扎實穩健,面對顛簸路面,減震過濾干脆利落,車內駕乘人員感受不到多余震動;高速過彎時,車身姿態平穩,側傾極小,駕駛者能精準把控方向,信心十足,這背后,是雷軍試駕各類操控標桿車型后,與工程師反復打磨調校參數的成果。
智能座艙更是驚艷。車機系統操作流暢順滑,界面設計簡潔直觀,各類功能一目了然,這源于他體驗眾多車機,總結出的便捷交互邏輯。而且,手機與車機深度互聯,上車瞬間,手機導航、音樂無縫流轉至車機,下車后,行程信息又回傳手機,方便后續查看,這種便捷,是雷軍對人車交互深入思考后的結晶。
安全配置同樣不遜色,主動剎車、車道偏離預警等功能精準靈敏,在試駕中,雷軍格外關注這些安全細節,記錄不同車型的觸發時機、制動效果,讓小米汽車的安全防護做到萬無一失。
甚至在外觀設計的一些細節上,也能看到試駕的影響。比如,后視鏡的造型優化,既減小風阻,又拓寬視野,這是雷軍對比多款車后視鏡后,與設計團隊研討出的最佳方案。可以說,小米汽車從整體性能到細微之處,都凝聚著雷軍試駕的心血,正朝著汽車行業的新標桿穩步邁進。
雷軍式匠心,驅動未來出行
雷軍這一系列看似瘋狂的舉動 —— 試駕超 170 輛車、記錄 20 多萬字筆記、考取賽車駕照,背后實則是他對匠心精神的執著堅守。在科技領域,他憑借這股勁兒,讓小米手機從無到有,以超高性價比、極致體驗顛覆行業格局;如今跨界造車,他依然初心不改。
每一次試駕,他都如同工匠雕琢藝術品般,不放過任何瑕疵;筆記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對完美出行方案的深度探尋;賽車駕照的考取,更是他向極致駕駛、極致性能發起沖鋒的號角。他用行動向世人宣告:小米汽車,絕非玩票,而是帶著對汽車行業的敬畏、對用戶出行的關懷,全力以赴。
展望未來,小米汽車在雷軍的引領下,有望持續突破創新邊界。或許不久后,我們能看到小米汽車憑借前沿智能駕駛技術,實現城市復雜路況的 “零接管” 暢行;憑借超強電池續航與快充技術,讓長途旅行無需續航焦慮;憑借精美內飾與人性化空間設計,成為移動的 “溫馨小家”。雷軍正以匠心為筆,以科技為墨,繪就未來出行的壯美藍圖,讓我們滿懷期待,見證小米汽車駛向輝煌新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