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海椒
賓宴春,老北京著名飯莊,初以南菜館亮相,因川菜而興,后擴充升級為飯莊,融會新舊辦法,調和南北口味,堅持物美價廉,盛行三十余載,經久不衰。
一.北京南菜館小敘
所謂南菜,即南方風味菜點,時地不同,所指有別。以清民之際北京而言,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南菜,泛指晉冀魯以南各地菜點,如在京所設之豫蘇浙川黔閩粵等館,皆曾被稱作南菜館;狹義南菜,則主要指江浙菜點。
北京市面南菜,明代因朱氏王朝,曾盛行一時。史玄稱,及至晚明,京師筵席仍多由蘇州、紹興廚人包辦,便宜坊、柳泉居、蝦米居即彼時遺物。入清后,盡被北風,山東館獨秀,間有南菜館,如包辦南席之東麟堂、余慶堂,獨擅南味之時豐齋、滋蘭齋、廣和居等。
清末民初,局面新開,南菜復盛。包辦南席者與日俱增,僅堂字號飯莊即有燕壽堂、聚壽堂、會賢堂等近二十家。專門南菜館駢興錯出,有醉瓊林、春曉樓、一枝春、華芳園等數十家。時人以南菜館為北京四大買賣之首(余為女戲園、澡堂子、清吟班),諸商群起,競逐良機。
1930年北京某飯莊內景
二. 賓宴春入市辦法
1914年,張亮與錫寶臣合伙,租用騾馬市大街路南即升店房屋,創賓宴春飯莊。張亮字明甫,京東通縣人,時年31歲,素善經營,他充任賓宴春鋪掌,并施行兩大舉措。
其一,效仿瑞記。[注1]瑞記自民二標榜川菜,營業始發達。賓宴春效法瑞記(二者僅隔粉房琉璃街),兼設雅座散座,兼供筵席零餐,亦標榜川菜,以飯莊之名,行南菜館之實。故時人稱賓宴春或飯莊、飯館,或南菜館、川菜館。川菜方興未艾,張氏即見微知著而如法炮制,頗具乘時借勢之能。
其二,定價低廉。瑞記勢盛,惟物美價昂,普通人難以企及。賓宴春以相對低廉菜價,招徠中層食客,避開高端市場與瑞記短兵相接,既各得其所,并肩共舉,又相得益彰,為川菜造勢。不久后,賓宴春即與瑞記并列川菜名店。
地圖上的瑞記與賓宴春
賓宴春飯莊、飯館廣告
三. 賓宴春拿手菜
賓宴春初以瑞記暢銷川菜為主,間以其它南館品種,如紅燒羊肚菌、紅燒牛肉、清湯竹蓀、脆皮魚、椒鹽蛋、扁豆泥、回鍋肉、壇子肉、銀絲卷、鴿蓉餅等,另有其幾樣拿手菜。
首推辣子雞。辣子雞為川幫傳統,清末《成都通覽》即列為蓉市常菜,上海川館式式軒[注2]更以此揚名滬浜。賓宴春辣子雞與瑞記宮保雞,頗有鸞鳳爭鳴之勢,雙雙成為京城名肴。數十年間,辣子雞皆其頭牌,為食客樂道,后升級為飯莊時,仍常列席單。
次為川式兩做魚。所謂兩做,即將全魚縱剖為二,分制成兩種口味,可在紅燒、椒鹽、醬炙、醋溜、脆皮中任選兩樣,成菜后同盤上桌。各館皆有椒鹽魚、紅燒魚、脆皮魚,厚德福更以兩做魚聞名,而賓宴春廚師加以改良,以川式出之,別具一格。
再有面包蝦仁。孫福熙曾親赴賓宴春后廚觀摩制法:面包切小方塊,入鍋炸至焦脆,盛入碗中;另以油將蝦仁略炒,下雞汁芡粉煮沸;旋將滾燙蝦仁湯傾入炸面包上,滋滋作響時趁熱上桌。面包滋潤松脆,蝦仁柔順鮮美。中西結合,色香味聲,躍然紙上。
今人制作的辣子雞
今人制作的脆皮魚
四. 賓宴春生財之道
賓宴春定位有遠見,菜肴有特色,經營亦可圈可點。僅舉一例,1923年9月,有客于賓宴春餐后現腹痛、下泄癥狀。事發,賓宴春即刻處理,并連續整月登報啟事:
既駭且愧。將細加調查,無論事之有無,亟須振刷精神,力圖完善。現客座房屋,已一律裱糊精潔;堂倌有不馴謹者,全行撤換;食品稍礙衛生者,著意改良。庶本館名譽或可永遠保存,仍望惠顧諸君,時賜教言,以匡不逮,感荷無極。
該啟事有態度,有措施,有愿景。今日視之,其應急處理與危機公關,可謂得體。
因上述種種,賓宴春賓客盈門,營業日盛,魯迅、柯仲平、丁月秋、顧頡剛、楊樹達、吳虞、吳宓、胡徵等曾赴此小吃,京中各業社團、各省同鄉、同學聚會接二連三,尤多高校師生,以致“凡北京城上大學而得畢業者,必到賓宴春吃飯”,賓宴春進而承包了師范大學食堂業務。
由于生意極佳,賓宴春門前經常交通擁塞,車馬撞人時有發生。一些精明商家,注意賓宴春客流,委托其代售煙酒、游園券等品,甚至代做市場調查,頗能側面反映其興旺。
賓宴春事件前后
北伐軍途經虎坊橋
五. 自飯館而飯莊
1924年,賓宴春為應付增長,增租旁宅加以改造,兩年后再建戲臺,升級為名副其實的飯莊,門臉北對梁家園,東有湖廣會館,因近虎坊橋,故又稱虎坊橋賓宴春。
擴充后的賓宴春,是一座帶跨院的三進四合院,前、中兩大院,置罩棚,開天窗,可擺二三十桌,后院為廚房及雜室。中院正房五間,墻壁掛有霓虹燈字,作禮堂大廳。戲臺建在東跨院,益以廳房雅間若干,宴會之余兼賣散座,曾聘有女招待數名。
三四十年代,賓宴春各種集會不斷,如北平電料行公會、房纖手公會、油鹽醬醋公會、湖廣會館及各大戲班之祭神儀式、團拜會,多時有四百余人參加。其地亦演藝勝場,荀慧生、言菊朋、王多壽、諸如香、劉炎臣、貫子林、劉硯亭、李寶麒、孫玉奎等曾于此獻藝、收徒。
1944年湖廣會館團拜合影后赴賓宴春
婚慶是賓宴春主要業務,往往一天中有數家同時辦事,某良辰吉日,竟有五家同辦喜宴。這里還上演過一場特別婚禮。
當日,婚禮舉行之際,新娘突發演說,稱與新郎從無一面之緣,“現今時代,以不認識之男女,突然變成配偶,而將來感情融洽與否,實在不能預測”,請新郎與來賓原諒,這婚不結了!說畢,與新郎握手告別,而新郎亦贊成。來賓見狀,紛紛拍掌以示鼓勵。
新娘當場發表演說退婚,即便放到今天,恐怕也會引起不小轟動。
賓宴春請柬
六. 后期風味及菜價
賓宴春后期菜肴,除辣子雞、扁豆泥、兩做魚等川菜外,相繼引進南北菜點,融會一堂,期間雖歷人事變動——錫寶臣退股,王德才、王雅亭加入——但其物美價廉作風,仍一以貫之。
四十年代,王柱宇曾記,賓宴春那味口,北方人也行,南方人也合式。三四人小吃,一份合菜僅一元來錢,即可酒足飯飽。一般便席只要二元,普通席面三四元一桌,也很可吃,若六元一桌,就夠瞧了。因此辦事極相宜,時人辦喜宴、壽宴、彌月,多在賓宴春。
賓宴春的興盛,一直持續到民末,1949年尚為五龍泉酒廠代售五洲白酒,后不知何時消失。
注1:詳見筆者《消失的川菜名店,北京騾馬市“瑞記”飯莊》。
注2:筆者前撰《消失的川菜名店,上海“式式軒”酒館》時,因未得其菜品而留有一缺,今新知式式軒有辣子雞丁、蒸山藥、酥鮑魚等菜,特此補遺。
后附席單:
四十年代末賓宴春廣告
據劉葉秋回憶整理的賓宴春便席單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須經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作者泡海椒
講川菜老傳統,擺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