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B,一座被遺忘的美食小城
“貴B”六盤水,是一部鐫刻在云貴高原上的味覺史詩,交織著山川的靈秀與人文的厚重。
戰國時期,這里屬夜郎國腹地,漢代設郡縣后,
中原移民帶來的農耕文明與當地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漁獵傳統相互交融,孕育出獨特的飲食基因。
康熙年間辣椒傳入貴州后,迅速成為這片土地的味覺靈魂,
從苗家酸湯魚的酸辣鮮香到水城烙鍋的麻辣醇厚,
辣不僅是調味,更化作了當地人豪爽熱烈的性格注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六盤水的飲食與自然生態緊密相連。
高原山地間生長的苦蕎,被彝族同胞制成茶湯與糕點,
既是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能量補給,也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養生珍品。
茨沖雞火鍋以長征時期軍民魚水情為緣起,選用當地土雞、山泉水與豆腐慢燉,搭配苦蕎飯,將紅色記憶融入煙火氣中。
而被譽為“水城三鍋”之一的羊湯鍋,以放養黑山羊為食材,經數小時燉煮,紅湯翻滾間盡顯藥膳滋補之妙。
彝族火把節的坨坨肉、苗族花山節的長桌宴,不僅是味覺的盛宴,更是族群認同的紐帶。
當苗家姑娘以“高山流水”之姿敬獻米酒,
當彝族同胞圍坐分食象征團結的坨坨肉,食物便超越了果腹的意義,化作了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密碼。
水城羊肉粉
六盤水人早餐的“靈魂伴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
早先本地人嫌羊肉膻,后來發現用芫荽、蒜苗“壓膻”,配上生大蒜一起吃,味道瞬間“安逸得很”。
這碗粉跟著三線建設的大潮火起來,成了礦工兄弟們的“能量補給站”,
如今更是貴州羊肉粉江湖里的“頂流”。
制作講究“三燙三鮮”:
米粉燙三次去酸味,羊肉燜夠6小時切片,油辣椒必須用本地朝天椒現炸。
湯頭清亮卻藏著羊骨八小時慢燉的精華,配上薄荷葉和泡菜,辣中帶鮮,吃完渾身冒汗卻停不下筷子。
老輩人說“冬吃羊肉暖,夏吃汗排毒”,這碗粉成了高寒地區祛濕的“天然良藥”。
當地人見面常問“走,嗦粉克?”,
這碗熱辣鮮香的小吃,早已不是單純的食物,而是刻進六盤水人DNA里的“家鄉密碼”。
水城烙鍋
這口從清朝傳下來的鐵鍋,藏著貴州人“萬物皆可烙”的智慧。
相傳平西王吳三桂鎮壓水西時糧草不足,士兵們用瓦片烤野味充饑,
后來老百姓改用中間凸起的黑砂鍋,油脂自動流到鍋邊,既健康又入味,這操作簡直“安逸得板”!
現在你走在水城街頭,滿大街都是“滋滋”作響的烙鍋攤。
土豆片烤得金黃酥脆,臭豆腐外焦里嫩,再裹上五香辣椒面,那叫一個“香得遭不住”!
2003年這口鍋還拿過“西部特金獎”,
如今連貴陽、昆明都開滿了分店,但老饕們都說:“出了水城,總差點火候。”
做法其實簡單得很:鐵鍋燒熱刷層油,土豆、豆腐、五花肉隨便往上一攤,烙到兩面微焦就蘸辣椒面。
秘訣全在蘸水——花生、芝麻、煳辣椒按2:3比例舂碎,加鹽巴味精一拌,香得人舌頭都要吞下去。
夏天約三五好友,守著熱乎的烙鍋,配瓶冰啤酒,這日子“巴適得板”!
刺梨果脯
這玩意兒可不是啥新奇玩意兒,早年間普安廳(今盤州一帶)的老輩人就曉得把刺梨汁煎蜜制膏,比河間梨膏還金貴。
盤州的刺梨果脯,那可是拿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的“正統貨”。
刺梨這玩意兒渾身帶刺,活像個小刺猬,但剝開那層硬殼,里頭藏著的是酸甜多汁的果肉。
當地人做果脯講究得很,先拿洗衣機脫刺,
再經過預煮、浸糖、煮糖等十幾道工序,最后用微波真空烘干,既保留了維C,又讓果肉軟糯化渣。
你嚼一口,酸甜味直往嗓子眼鉆,末了還有股子刺梨特有的清香,貴州人管這叫“安逸得板”。
更絕的是,這玩意兒還能泡水喝,幾顆下去,整杯水都泛著酸甜的果香。
當地人開玩笑說:“刺梨上市,太醫無事”,意思是有這寶貝,連大夫都閑得慌。
盤縣燃面
貴州六盤水的"頂流小吃",當地人喊它"熱湯面",
面條煮得硬扎,澆上滾燙的豬油辣椒油,撒把芽菜、肉末,再澆勺骨頭湯,香得人直吞口水。
這道面食最早是清朝煤礦工人發明的,那時候井下冷得刺骨,吃碗熱乎的燃面能扛一天活。
現在六盤水街頭巷尾都有燃面攤,
早上趕集的老鄉端著碗蹲在路邊嗦面,成了盤縣最生動的市井畫面。
正宗燃面講究"一潑二拌三嗦",
辣椒油必須用本地朝天椒現熬,面要煮得帶點硬芯才夠勁道。
當地人吃面愛配酸腌菜,酸辣交織直沖天靈蓋,吃完連湯都要喝得精光。
2018年它還評上了貴州十大名小吃,外地游客來六盤水必打卡,有網友戲稱"沒吃過燃面,等于沒到過盤縣"。
怪嚕飯
這碗飯的“怪”字,貴陽話里是“復雜多變”的意思,
臘肉、折耳根、酸菜是鐵三角,再隨手抓把四季豆米、玉米粒、青豆,
甚至剩菜邊角料都能往鍋里倒,紅黃綠白紫五顏六色,活像打翻的調色盤。
傳說清道光年間,貴州山村有位智者為解決溫飽,把剩菜剩飯混煮成一鍋,
沒想到酸辣鮮香俱全,從此流傳開來。
到了90年代,貴陽老東門街口的夜市攤將它發揚光大,
如今更被列入市級非遺,成了六盤水的“城市味道”。
做法也透著股隨意勁:
隔夜飯下鍋前先搓散,臘肉丁煸出油,折耳根(魚腥草)切段快炒保香,酸菜末一撒解膩,最后撒把蔥花。
這碗飯的魂,就在“亂中有序”,
食材不拘,但折耳根的腥、臘肉的醇、酸菜的酸,在糍粑辣椒的催化下,竟調和出讓人上癮的復合味。
正如老貴陽人說的:“怪嚕飯的怪,是吃一輩子都嘗不膩的驚喜。”
盤州辣雞糯米飯
本地人早上的“硬核早餐”。
這碗飯的靈魂,是本地土雞炒的辣子雞丁,
紅油亮汪汪裹著雞肉,往剛蒸好的糯米飯上一澆,撒把蔥花、金豆,再配碗骨湯——“安逸得很!”
老輩人說,這吃法從盤縣老城傳下來,早年物資緊俏,
用糯米配辣子雞,既頂飽又解饞,慢慢就成了街頭一絕。
做法講究得很:
糯米要泡夠24小時,蒸得軟糯帶嚼勁;
辣子雞必須用本地跑山雞,糍粑辣椒、霉豆腐、甜酒炒出香味,湯汁多留些拌飯才香。
這碗飯不僅是味道,更是盤州人的生活記憶。
早市上捧著塑料碗邊走邊吃,辣得吸溜鼻子也不停嘴,配點酸蘿卜解膩,
最后喝口湯——“扎實得很!”(實在太滿足了!)
巖腳肉餅
這餅子跟古鎮的鹽商文化淵源深著呢,打明朝洪武年間就支起爐灶了。
那時候川鹽走古驛道進云貴,巖腳作為中轉站,
南來北往的客商擠破頭,吳家先祖就琢磨著給趕路人做干糧,
用本地山泉水和的面皮裹上花椒豬肉餡,在炭火上烙得金黃酥脆,這一烙就烙了六百多年。
山泉水揉進優質小麥粉,面團搓成條再卷成蛋卷狀,這手法叫"盤絲勁",能讓面皮起酥層。
肉餡講究得很,七分瘦三分肥的土豬肉剁成丁,混著巖腳自產的小香蔥,撒把花椒面淋香油,攪和起來香得隔壁小孩直跺腳。
炭火要文武火交替,外皮烙得焦香,內里還裹著一包鮮湯,咬開"咔嚓"一聲,肉汁"滋啦"冒出來。
要我說這味道里啊,藏著六百年鹽馬古道的煙火氣,
也藏著巖腳人骨子里的倔勁,
再時髦的電烤箱,也烤不出炭火烙的那一層酥脆。
郎岱涼粉
這道源自清末的消暑美食,用本地蕎麥磨漿熬煮成膠狀,
切條后澆上油辣椒、酸湯、折耳根,撒把酥花生。
老輩人講,當年郎岱古鎮的挑夫靠它續命,
"涼粉要拌得'咔嚓'響才夠味!"
六盤水話里,"咔嚓"是花生碎和涼粉碰撞的脆響。
做法講究"三冷三熱":蕎漿冷凝、酸湯冷藏、辣椒現炒,吃時冰鎮。
外地人總說貴州酸辣重口,但郎岱涼粉的酸是木姜子的清冽,辣是糍粑辣椒的醇香。
去年省文旅廳非遺評審,評委吃完當場拍板:"這碗涼粉里,裝著烏蒙山的云霧和星子。"
盤縣牛肉粉
這道用本地黃牛肉與手工米粉熬煮的美食,是盤州人“從早嗦到晚”的執念。
老食客常說:“三天不嗦粉,走路打踉蹌”,說的就是這碗湯清肉嫩、米粉爽滑的“神仙早餐”。
盤縣牛肉粉的誕生,藏著黔地飲食的智慧。
據《盤縣志》記載,早年當地畜牧業發達,
回族移民將牛肉烹飪技藝與本地米粉結合,用牛骨熬湯、花椒調味,逐漸形成獨特風味。
2022年它入選盤縣特色美食榜,官方蓋章的“第七位”身份,讓這道民間小吃正式“出圈”。
做法看似簡單,實則講究。
牛骨需文火慢燉三小時,湯色乳白才算到位;牛肉要選本地小黃牛,切片后鋪在燙熟的米粉上,最后撒把酸菜、芫荽,澆一勺滾湯。
當地人嗦粉前必加一勺糊辣椒,再擠點木姜子油,辣中帶鮮。
有游客戲稱:“在盤州,連空氣都是牛肉粉味的。”
涼都蒸蒸糕
這糕點名字聽著就喜慶,取“蒸蒸日上”的好兆頭,
本地人逢年過節或者趕場天,總要買上幾塊,
用方言講就是“這蒸糕軟糯得很,紅糖香得遭不住,安逸!”
蒸蒸糕的誕生和六盤水的氣候脫不了干系。
作為“中國涼都”,這里夏季涼爽,早年物資不豐富,聰明的涼都人就用玉米面、大米粉這些粗糧,加點紅糖、花生碎,往滾水上一蒸,兩三分鐘就熟。
蒸的時候,蒸汽“咕嚕咕嚕”往上冒,像給糕點注入了活力,
咬一口,紅糖的甜混著花生的脆,軟糯又不粘牙,夏天吃清爽,冬天吃暖和,老少都愛。
現在六盤水的街頭巷尾,蒸蒸糕攤子依舊熱鬧。
師傅舀一勺米糊倒進小木籠,撒把紅糖碎,往滾水鍋上一放,
蒸汽“唰”地竄起來,沒一會兒,圓滾滾的糕點就頂著熱氣出鍋。
當晨光里的第一口羊肉粉燙暖了胃,
當街角烙鍋的“滋啦”聲喚醒了饞蟲,六盤水的煙火氣便這樣鉆進心里。
下次來,別問有啥好吃的,只管循著香氣走,
坐下來,和當地人一起嗦粉、烙菜、嚼口果脯的酸甜。
那些翻騰的紅湯、滾燙的油辣椒、還有碗底最后一根粉,都是涼都人藏在舌尖的暖意。
嘗嘗?保管你吃進嘴的,
不只是味道,更是高原上那份熱騰騰的安逸與念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