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2025年首家企業IPO夢碎!
1月2日,上交所官網發布決定終止對維安股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審核,原因是發行人及保薦機構主動撤回上市及保薦申請,由此,維安股份也成為 2025 年首家 IPO 終止企業。
維安股份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自2023年6月20日上市申請獲受理后,公司于7月17日收到一輪問詢,并在2024年1月9日對一輪問詢進行了回復。但隨著新 “國九條” 發布,監管風暴來襲,維安股份未能消除監管和市場的疑慮,反而引發更多質疑與擔憂。
如今,隨著維安股份主動撤回IPO,其內部的復雜問題也逐漸暴露。維安股份與合作方多次對簿公堂、控股權頻繁更迭,以及左手分紅右手募資的操作,這些問題早已為此次上市IPO失敗埋下隱患。
業績承壓
與合作方屢次對簿公堂
維安股份是一家聚焦于電路保護與功率控制領域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從事電子元件、功率半導體分立器件以及模擬集成電路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與物聯網、汽車、新能源、網絡通信以及消費類電子等領域。
自1996年成立以來,維安股份部分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定地位。據灼識咨詢統計,在2021年,維安股份的PPTC、SCF自控制熔斷器的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全球第三。
憑借這些產品,維安股份贏得了眾多客戶。維安股份透露,公司與海康威視、京東方、三星、聯想、小米、欣旺達、華為、富士康以及比亞迪等眾多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海康威視在 2020 年至 2022 年一直處于公司前五大客戶行列。
然而,即便擁有這些響當當的客戶,維安股份的業績也未能一路快速增長。
招股書顯示,2020 - 2022 年,維安股份的營收分別為 7.84 億元、11.53 億元、11.88 億元,復合增長率為 23.12%。到 2023 年前 9 個月,維安股份的營業收入為 9.32 億元,僅同比增長 2.21%,增速明顯放緩。
若將維安股份放在行業中來看,其掉隊更加明顯。于2022年末,同行可對比企業營收的平均值為40.73億元,中位數為18.11億元。同期,維安股份的營收僅為11.88億元。
未來,維安股份還能否保持增長趨勢還是一個未知數。
招股書顯示,2022年12月末、2023年6月末及2023年9月末,公司在手訂單金額分別為2.77億元、2.18億元、2.07億元,一路下滑。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因產品問題,維安股份招來諸多訴訟。
從之前維安股份回復上交所問詢函資料看,公司客戶興宇新能源、高工電子、康瑞電子均曾因產品質量問題對維安股份提起訴訟,索賠金額在 50 萬元至 260 萬元之間不等。其中,興宇新能源、高工電子均已撤訴,康瑞電子的相關訴訟仍在審理中。
雖然,維安股份堅稱自身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但如何與客戶建立信任,依然是其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控制權更迭背后的疑云
維安股份的IPO之路充滿著各種角力。
作為一家背靠上海科學院的企業,自成立起便注定了其不尋常的命運。招股書顯示,1996年經上海科學院批準,維安股份前身維安熱電正式成立,彼時上海材料所和25名自然人股東分別出資64萬元和16萬元,持股比例為80%和20%。
1999年11月,上海材料所以4.36元/股的價格向宋永琦轉讓了維安股份34.5%股權,總價751.5萬元。此次轉讓后,宋永琦成為維安股份第二大股東,僅次于上海材料所持有的35.5%股權。
不過,宋永琦在維安股份的股權并未持續太久。2007年上半年,長園集團及子公司西普投資收購了上海材料所、宋永琦等人持有的維安股份71.34%股權,每股價格5元。
據維安股份的問詢回復,自2002年上市至2013年末期間,長園集團控股股東始終為長和投資,實際控制人為香港長和控股,而這背后正是李嘉誠家族。
直到2014年,李嘉誠家族轉讓了所持有的長園集團全部股權,徹底撤離。在李嘉誠家族撤離前,維安股份進行了數輪增資和股權轉讓,最后一筆發生在2011年。2011年6月及8月,李從武等自然人股東將合計持有的公司20.63%股份,以每股16.8元的價格轉讓給長園集團。
2019年8月5日,長園集團將維安股份77.73%股權轉讓給上海材料所、上海科投和物聯網基金等10個平臺,每股單價8.858元。與8年前相比,公司股票定價不僅未上漲,反而大幅下降。
三天后,即2019年8月8日,維安股份決定進行增資,新增注冊資本由上海科投與橫琴材毅認繳,每股價格又上漲到9.035元。
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上海材料所直接持有維安股份35.31%股權,并通過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59.80%的表決權,再次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兜兜轉轉了一圈,上海材料所又以較低價格重新收回維安股份的控股權。
股權結構的穩定性是企業上市的關鍵因素,維安股份在這方面的不確定性,引發了上交所審核中心的一系列疑問。
例如,維安股份股權被長園集團收購、又被轉讓給上海材料所等股東的行為,上交所要求其說明股權定價、價款支付是否存在異常,是否存在股權代持或其他利益安排,以及股東、主要人員、董監高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或其他利益安排,維安股份的控制權是否穩定,維安股份資產來自于上市公司的情形是否符合有關規定,是否存在規避分拆上市相關要求的情況。
一手分紅一手募資
募投合理性受質疑
據悉維安股份此次IPO計劃募資15.3億元,其中4億元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2.03億元擬用于非半導體保護器件產業升級及擴產項目。這一項目主要涉及現有PPTC和熔斷器產線的升級與擴產。
然而,在2022年,維安股份的電路保護產品產能及產能利用率明顯下滑。PPTC產能為90799.73萬片,同比下滑18.05%,產能利用率為83.96%,同比下滑16.58個百分點;熔斷器產能為6609.6萬片,同比下滑14.29%,產能利用率為84.57%,同比下滑19.27個百分點。
令人不解的是,在自身產能利用率下降的背景下,為何還要向市場募資2億多元擴產?
值得注意的是,維安股份此次募資的大部分資金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占募資總額的26.14%。
從債務方面來看,公司負債率并不高,維安股份的貨幣資金余額足以覆蓋其有息負債,且資產負債率為27.73%,與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相差不大。在現金流方面,報告期內,公司每年都有5000萬元至6000萬元的現金流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保持穩定。
另外,維安股份在大舉募資的同時,還存在連年大額分紅的現象。招股書顯示,2021年和2022年維安股份分別分紅3733.63萬元和4148.46萬元。到2023年5月,股東會同意分紅2552.9萬元。短短三年時間,維安股份分紅超過1億元。
一邊面臨產能消化不暢仍要擴產的風險,一邊又大筆分紅的矛盾情況,引發了市場疑慮,讓人不禁要深究其真實意圖。
維安股份IPO的終止,對于公司自身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挫折。融資渠道的受阻,不僅會對公司的短期發展產生影響,更可能對其長期戰略布局造成深遠的沖擊。
但這一事件并非孤立的個例,它反映出當前資本市場對企業上市審核的嚴謹態度。上市絕不是單純的融資手段,而是對企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全方位考量。只有在各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才能夠真正獲得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
※此文為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