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張明揚
昨夜今晨,至少有三條美國政府潛在或直接針對中國的新聞。
第一條來自特朗普。
先是有美國媒體曝出特朗普團隊考慮更有針對性,而不是全面性關稅的方案;全球風險資產一度應聲上漲,但沒多久,特朗普就在社交媒體上稱報道不實,所謂的匿名消息來源并不存在。
第二條來自拜登政府。
有消息稱,美國政府可能會在拜登任期的最后一周內推出“全球AI擴散禁令”,目標是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高端AI芯片。甲骨文副總裁撰文痛批禁令,嘲諷這“將成為美國科技行業有史以來最具破壞性的法規”。
第三條引發的輿情最大。
美國政府1月6日宣布,將騰訊、寧德時代列入中國涉軍企業清單。這是一份限制商業采購的清單,而非制裁名單,可以理解為美國國防部不能采購兩家企業產品的通告。
騰訊是中國市值領先的科技巨頭,在社交、游戲、云計算、AI等領域都有機會和美國企業一較高下,近年來在全球的業務布局也取得顯著增長。但騰訊一直以合規嚴格著稱,涉軍更是聞所未聞,也因此,騰訊官方隨即發布聲明:
“騰訊被列入這份清單顯然是一個錯誤,我們并不是軍工企業或軍工供應商。不同于出口管制或其他,這份清單對我們的業務沒有影響。盡管如此,我們仍將同美國相關部門共同解決誤會。”
寧德時代也有類似的回應,“這是一個錯誤,公司并未參與任何軍事相關活動”。
所謂的中國涉軍企業清單,更官方的說法是1260H清單,源自美國《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第1260H條款,美國政府擔憂中國企業通過軍民融合戰略獲取先進技術,尤其是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
去年12月23日,美國剛剛全面修訂了1260H條款,擴大了清單覆蓋范圍。
無論是哪個版本,“軍民融合”都是其關鍵詞。
這份清單對相關企業究竟有無真實傷害?
有一種說法是,上了涉軍清單,主要是被“點名羞辱” (naming and shaming),對真實業務基本沒有影響。
這種說法自然尤其道理,騰訊在聲明中也提及,“這份清單對我們的業務沒有影響”。
但對于上市公司,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大型企業而言,即使是“點名羞辱”,對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也是會有影響的。
又有哪家大型企業真的不在乎商譽呢?
也因此,騰訊也在聲明中強調,“我們仍將同美國相關部門共同解決誤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個往往被人忽視的細節是,美國財政部也有自己版本的清單(NS-CMIC),與國防部的清單既有融合也有互相踩踏。
美國財政部的清單雖然沒有國防部的那么盛名在外,但一旦上了,美國個人和實體將禁止對清單上的公司進行證券投資。
美國國防部的這份清單,背后的邏輯是是“小院高墻”(“Small Yard, High Fence” )政策。
小院高墻政策,由美國某智庫研究員薩姆?薩克斯在2018年10月首次提出,意思是有選擇性地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技術通過出口管制等手段積極保護它們。
“高墻“自然意味著手段狠辣,但“小院”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盡可能的縮小范圍,盡量的精準,不搞地毯式制裁。
也就是說,這個院子應該很小,僅涵蓋少數具有軍事用途的先進技術,同時中美間的廣泛商業貿易和投資活動仍應繼續。
盡管中方對美國的小院高墻政策一貫持反對態度,但“小院”的提法多少也起到了管控兩國沖突范圍的效用。
當然,美國也想通過對“小院”范圍的限制,盡量保持正常的對華經濟往來,以免對本國經濟造成大的沖擊。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小院高墻既延長了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領先期,又管控了中美經濟競爭的廣度與烈度,又可安撫心存疑慮的美國盟友,也不致對美國經濟造成“脫鉤”式的不測之風險,可謂一舉四得。
但從拜登政府近期的舉措來看,小院高墻政策正面臨脫軌風險。
一方面,中國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并未被徹底壓制,至少遠沒有達到美國對華強硬派的預期;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在類似的政治壓力之下,可能被迫甚至主動的調整小院高墻政策。
但所謂的調整,墻未必可以越筑越高,更確定的可能性是,小院正被越擴越大。
以美國國防部的中國涉軍企業清單為例,小院已經被擴得面目全非,無遠弗屆。
美國社交媒體上甚至有這樣的聲音:等到特朗普政府上臺,大概率會摒棄這一包含騰訊的清單。
再比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全球AI擴散禁令”,小院這么無休止的擴下去,已經傷害到了美國企業的利益。
這也很好理解,如之前所說,“小院高墻”政策的效用之一,就是避免波及美國經濟,這本就是一個“既要還要”的繡花針精細活,稍有差池,就會事與愿違。
甲骨文副總裁撰文痛批禁令,“我們都同意有必要保護國家安全,免受某些AI用途的現實威脅;然而,這一規則更多的是為了實現極端的過度監管,而不是保護美國以及我們的合作伙伴和盟友的利益”,“他們正在扼殺創新,扼殺新興商業模式”。
更讓一些美國企業界人士不解的是,為何要在政府換屆的前夕,還未及充分征詢行業意見,就連續出臺這些有違小院高墻真意的政策。
從騰訊的聲明來看,騰訊并沒有放棄,還用了一個很委婉的詞:消除誤會。
相比劇烈動蕩中的美國行政權力,美國司法渠道顯然更靠譜。
2022年,大疆被列入美國國防部的涉軍清單中。去年10月。大疆向美國國防部正式提起訴訟。
2021年,小米也被列入制裁名單。小米也隨即發起訴訟,在訴訟過程中,成功證明了自身的商業獨立性,并最終與美國政府達成和解,順利從制裁清單中移除。
騰訊、寧德時代與大疆、小米的情況有所不同,只是被美國防部排除出采購名單,具體如何處理目前還不好預料,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中國的全球化科技企業必須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美國社會權力分裂與制衡產生的機會,以巧取勝,去捍衛國家和企業的最大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