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學”(2)
《論語》中的“學”,比《論語》中的“樂”,更難梳理。“樂”相對好一點,至少有個標準;“學”呢?那就寬泛了。這世界上什么不能學、什么不需要學?
想當年,子貢一臉傲嬌地對衛國的公孫朝說: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我老師什么東西不學?他又哪有固定的老師呢?
意思明擺著:就是塊石頭,孔老師也能學出個一二三四來,何況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呢?
孔老師就是一塊磁鐵——而且是能根據對方行情變化磁性的磁鐵,啥都能學;不好的他排斥,好的他吸收。
公孫朝原本一臉仰慕地請教“仲尼是如何學習的”,這下好,被子貢的回答驚呆了——這讓我咋學啊。
子貢這樣也不好,讓人感覺孔老師根本就沒法學。還是老孟家說得好——孟子說,圣人不難學,你說堯舜說的話,穿堯舜穿的衣服,做堯舜做的事,堅持下來,就成圣人了。
說到這兒,想起王莽。這家伙確實是個人才,很多改革都驚天動地,有的幾乎是全面復古,但復的是周代的“井田制”,追求大同。據說在個人修養方面,王莽也很厲害。
有人說他裝圣人。也有人持同情態度:裝一天兩天、裝一年兩年,是可能的;裝了幾十年,可不容易。
確實是。假裝圣人,假裝自己主動做善事,長此以往,弄不好就真成善人、圣人了。
我還是比較贊同老孟家的觀點,讓人覺得圣人不難做,不那么高冷。當然,不是讓你學王莽,他氣質有點古怪。
正因為孔子及《論語》中的“學”,十分復雜,就更有梳理的必要了。
簡而言之,《學而》既是《論語》的首篇,也相當于概論。大家耳熟能詳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堪稱《論語》的靈魂。把《學而》讀熟了、讀透了,也就大致知道孔子想讓你學什么了。
孔子的“學”,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分類:
第一是根據孔子的教學內容分類。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孔子教的內容,包括文獻、實踐、忠心、誠信。他教什么,學生就得學什么。畢竟咱都是孔老師的好學生。
第二是根據“大六藝”“小六藝”分類。
大六藝,就是《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六部經典;小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算六門技藝吧。
第三是根據孔門的專業來分。
孔子將學生分為德行、言語、文學、政事四科。根據不同的學科,自然有所側重。
接下來,我們具體梳理一下《論語》中強調的學習內容。
(1)強調實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幾乎所有的《論語》譯著,對這一章的翻譯、分析,都很長。算是《論語》的題眼吧。
學而時習之,關鍵是“時習”。時,不是經常的意思,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習,不是復習——機械地復習有何樂趣可言?——而是實踐。學了東西,在合適的時機應用于實踐,好比學問成了專利、可以量產了,難道不讓人高興嗎?
當然,這段文字的闡釋太多了,也有人認為,學是“學說”,即孔子自己的學說;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的學說在社會實踐中得以推行,難道不是令人快樂的事嗎?
(2)強調修養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雍也》)
有人問孔子的學生里面誰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可惜短命死了。為什么說他好學呢?孔子的標準是: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于人,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的“好學”標準,顯然更側重于人格修養。所以,孔子讓你學習,絕不是死啃書本。
《論語·學而》中,孔子也提到了“好學”的標準: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你要有追求,別光想著吃大餐、住豪宅,遇到工作勤快敏捷,說話謹慎,和那些賢達對比一下,匡正自己的不足,這就叫“好學”了。也是在談修養。
(3)學習文獻
強調實踐,但不唯實踐。因為有的時候,你茶不思飯不想、沒日沒夜地冥想,是沒用的,“不如學也”;光在“小道”中實踐,也容易“致遠恐泥”,容易陷進去。汲取前人的智慧,可以少走彎路。
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這個“文”,就是古代文獻。
具體而言,重點要學習《詩經》等文學經典,以及《尚書》等歷史文獻。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
這兩章都是講《詩經》的,不學詩,無以言;尤其在外交場合,孔子的時代,不拽上幾句“詩”,是有點丟份兒的。
(4)學習倫理
這些也可以列入個人修養或者禮節的學習中。《論語·學而》中,孔子的學生子夏說: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娶妻要重視品德,對父母要盡力,對國君要忠誠,對朋友要誠信。這樣,即便你不讀書本,我也認為你是好學者。
儒家重視倫理,所謂倫理,就是秩序。秩序規范了,社會就穩定,反之亦然。
所以儒家強調倫理的學習,并不是約束人性,而是著眼于社會秩序和社會規范。
(5)學習禮樂
這也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在《論語·季氏》中,孔子的兒子孔鯉談到,父親和自己說過兩件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也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禮為什么重要?禮,最早的意思類似于“履”,即鞋子,表示你如何走路、如何規范。
有禮,意味著有規范,有秩序。而樂,具有改變社會風氣的重要作用:“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當然,前提是好的音樂。音樂能熏陶人、影響人、感化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