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曾擔任朱元璋太子朱標的老師。他幼時家境貧寒,體弱多病,但是天資聰穎,熱愛學習。
為了求學,宋濂遍訪元代大儒,因此在文人圈子中聲名鵲起。元代至正年間,皇帝曾召宋濂擔任翰林院編修,但是他選擇辭職,隱居龍門山十余年,直到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他才出山擔任太子朱標的老師。
史料記載,宋濂小時候被譽為“神童”,但是他自己認為并非因為天賦過人,而是靠不懈努力才取得后來的成就。事實上,他之所以位列公卿,完全是因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
在這篇《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跨越階層的“秘訣”,以此鼓勵和勸勉國子監的學生們努力學習。
文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段講述了他個人的求學心得;第二段描述了他少年時代如何克服外部困難和內心障礙;第三段是對學生們的告誡;最后一段則闡述了他撰寫此文的原因。
文末以“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一句,表明勸勉同鄉子弟奮發圖強一直是他的志向,希望鄉鄰不要誤解他。
接下來,我們先說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宋濂的學習之道。現代人讀書,老師會在課堂上傳授很多學習方法。而在古代,私塾先生通常只教學生“苦讀”,具體辦法就是死記硬背。
但是宋濂還有另一個辦法,那就是“抄書”。世人都稱宋濂為“神童”,這種智力超常的人,在我們看來通常具備過目不忘的能力。然而,他的這種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練成的。
原來,宋濂幼年時家境貧寒,渴望讀書卻買不起書,只能向別人借書來讀。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每次借到書,宋濂都會通宵達旦地抄錄書上的精華,爭取在還書前把內容全部抄下來。即使寒冬臘月,十指凍得僵硬,他也不敢稍有懈怠。
后來,因為宋濂講信用,所以人們都樂于把書借給他抄錄。日子久了,他讀到的書也就越來越多了。“抄書”看似是一個笨辦法,但是實際上卻能讓人集中注意力,并有助于閱讀和記憶。
現在的學生懶得記課堂筆記,總是喜歡借老師和同學的現成筆記去復印,然后往抽屜里一扔,再也不會翻開。這樣的筆記等于白印,對記憶知識點完全沒有幫助。
只有親手抄錄過一遍,才會印象深刻。宋濂通過“抄書”的笨辦法,很快就變成了別人眼中的“神童”。漸漸地,他不滿足于只是自己閱讀,開始四處尋訪名師,向達人們求學。
當宋濂找到那些名師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些德高望重的名師,因為弟子眾多,授業時態度嚴厲,有時甚至顯得很不耐煩。
普通弟子看到老師這樣,有時就不敢提問。但是宋濂卻堅持跟隨在老師左右,一旦產生疑問,就馬上“援疑質理”,不僅要提出問題,還要追根究底地把問題弄懂。
這樣一來,老師可能會發脾氣。那怎么辦呢?宋濂說:“俯身傾耳以請”,只要請教時態度恭敬一些就好了。如果老師責罵,就表現得更加恭敬有禮,“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悅,則又請焉”。
千萬不要頂撞老師,等老師心情好了再去請教。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學習方法時,有一條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儒生們求學之時,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一定要放下面子與身份向別人請教。這里說的是“向下”請教,而宋濂說的是“向上”請教,這兩個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文章的第二部分:講述如何克服學習中的內外干擾。宋濂先講了自己早年求學中的一次歷險。他早年從師時,因為是“走讀生”,經常背著書箱行走在深山巨谷之中。
有一次寒冬臘月,天降大雪,宋濂行走在雪地里,四肢凍僵,差一點死掉,幸好被山民救起,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求學的心。
接著,宋濂講述了自己寄住在旅館時,看到同舍學子穿著華服,戴著鑲金嵌玉的帽子,腰間懸掛白玉寶刀,像個神人一樣。
當時宋濂衣著破爛,雜處在這群同學之中,本應有些慚愧,但是他卻修煉得“略無慕艷之意”,并沒有特別羨慕他們。
宋濂說,這是因為他“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得到了快樂和滿足,所以并不覺得自己吃穿不如人。
儒家提倡“安貧樂道”的思想,不贊成與人攀比。就像孔子在《論語》中稱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賢人了。
不過宋濂在這里說的“中有足樂者”,并不是要求學子們都去做“賢人”,而是另一番道理,他是希望學生們真正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只要你能找到這種“樂趣”,把心思全部放在求學上,那么對于外在的困難和內在的“心魔”,都可以自然地克服。
舉個例子說,平時學生在校上課,每節課40多分鐘,到了20分鐘就有人坐不住了。但是如果你去打游戲,連著打十幾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煩,那就是因為你找到了游戲的“樂趣”。
宋濂希望學生能找到讀書的“樂趣”,這有點像如今流行的“心流”理論:當一個人專注于某事,心無旁騖并樂在其中時,根本不會受到外物的干擾。
第三部分是對學生的訓誡,宋濂在這里拿國子監學生的學習條件與自己當年的情況進行對比,最后告訴他們:你們如今的學習條件遠勝于我,如果這樣都學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努力了。
第四部分,宋濂提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原來是一個叫馬生的太學生,以同鄉人的名義給他寫了一封很長的書信來求教學之道。
宋濂看他表達能力好,態度又十分誠懇,所以才寫了這篇文章。宋濂說自己少年時代求學十分艱辛,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也可以算是一個“善學之人”了。
因此宋濂希望馬生回到鄉里,把他一直有志于勉勵同鄉子弟的心意轉達一下,讓那些詆毀他的人明白,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為“際遇”好,而是因為自己事先有了準備,才能抓住機遇。
宋濂不愧是明初大儒,這篇《送東陽馬生序》初看只是一篇普通勸學文,布局、結構雖巧妙,但內容仿佛只是在讓學生們“憶苦思甜”。
講的無非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及一心求學、“淡薄名利”那一套。然而仔細琢磨才發現其中不簡單,文章中既有學習的方法論,又有克服內外干擾的不二法門,即“中有足樂者”。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在太平盛世,一個人要想實現階層的跨越,讀書是不二法門。讀書時,一要不怕苦,二要不怕累,三要“樂在其中”,四要尋訪名師,廣交天下朋友。
其實,當初宋濂能在元末被召為翰林院編修,就是由于他通過讀書打入了元代文人教育集團的高層,才在京師的學院當上了講師,然后才被危素推薦去了翰林院。
后來宋濂隱居龍門山的時候,他門下的弟子又把他的大名四處傳播,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這才招他去當了太子朱標的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