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深夜,朱安見魯迅在工作,就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到魯迅的肩膀上,輕聲說:“早點休息吧,別熬壞了身體……”哪知,魯迅竟直接將筆摔在地上,憤怒地說:“誰允許你進我房間的……”
還有一次朱安進魯迅的書房,看見他正在讀書,便好奇地詢問了兩句,魯迅隨后應答,提到了日本的有名小吃,為了附和“大先生”便也低聲應承:“是的,我也吃過?!濒斞富仨戳酥彀矌籽郏H為嫌惡,便不再同她講話。
作為魯迅最著名的“遺物”,朱安這個寂寞的女子,從25歲開始就被捆綁在魯迅身邊,掙脫不掉,無處言說。
以上兩個片段,是街頭巷尾傳說最多的故事,以此證明魯迅同朱安女士的差距,并說明二人無愛婚姻的悲哀,但筆者落筆之時并未在已讀過的一些公開發表的著作中找到類似的記載,所以不確定真偽,但想著魯迅先生絕不至于如此。
朱安出生在商賈之家,家境殷實,自幼玩樂并不受局限。他的家族雖從商卻也出了舉人和讀書人,亦是個書香世家。然而,作為這樣家族的女孩子是沒有機會,也絕沒資格進書房的,讀書上進的事屬于她的弟弟。
唯一屬于朱安的是幼年忍著劇痛纏裹的小腳。
在新舊文化交替的時期,朱安是典型的舊式女子,三從四德,從父,從夫,目不識丁,纏足裹腳......因她生得并不端莊貌美,大抵這個緣故所以老大了沒嫁出去。
那時,周家也就是魯迅的家族正處于衰敗期,21歲的朱安又成了“老大姑娘”,在媒人的三寸不爛之舌的攛掇下,便將她和魯迅牽連在了一起。如果不是嫁給走下坡路的周家,以朱安當時的年齡和情形多半是當不了正妻了。
想著周家雖然落魄,但好歹是有些名聲的,兩家也就歡喜地定下了。這樁婚姻沒經過兩個當事人的意見,無論是朱安女士還是魯迅先生,都不過是封建制度的牽絲木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就了朱安寂寞孤苦的一生。
議婚這事提了早,但二人成婚卻晚一些。1901年,本來定下婚禮的日子,但魯迅那時拿到了獎學金要去日本留學,朱家或許想著女婿有了出息,于他們的臉面上也有些光彩,便沒有異議,由著拖延了下去。
1906年,著急的是朱家人,畢竟朱安的歲數不小了,且魯迅接受了新思想,也產生了許多令人“恐懼”的變化,那時的人們對于新文化還是警惕和惶恐的,擔心魯迅這樣的洋氣生活越發的不能接受朱安了。
魯迅曾對婚事提出過兩個要求,一個是要求朱安放腳,一個是要她進學堂。可她這個歲數,無論哪一樣都來不及了,朱家也做不到。
朱家便有些擔心魯迅的態度,常同魯迅的母親商議。
1906年,周家給在外求學的魯迅寫了一封書信,其實是以母親生病為由將他騙回來?;槎Y早就備好了,新郎便被這樣誆騙著和一個陌生的女子結為連理。
據說魯迅在新婚夜搬去了書房痛哭了一宿,從此都是和朱安分居的狀態。
魯迅后來對這樁婚姻回憶時也曾說:我們既然自覺著人類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們老得少的罪,又不能責備異性,也只好陪著做一世的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在魯迅先生看來,他和朱安都是封建的受害者,他的痛苦并不能歸罪于朱安,只好兩個人都淪為了封建禮教的犧牲者,成全了這筆舊賬。
因此,魯迅是惋惜朱安女士,并體諒她的,并非嫌惡也沒有憎恨。
也許有人說那既然不愛,后期又同許廣平生活,為何不放朱安自由呢?
朱安長得不好看,穿著打扮也都是舊式女子的樣子,被貫徹了二十多年的封建思想很難一時扭轉。那時候,女子被送回家,那不是離婚,不是解除婚約,那叫被休。
原就是老姑娘了,又無緣無故被休,在當地要怎么活下去,要背負著什么,可想而知。
魯迅先生不肯因自己的緣故,害了朱安,所以,他便同朱安相敬如賓的相處著,只是苦她白白擔了個妻子虛名。
朱安曾經試圖勸魯迅那些,她覺得妾如果能有個一兒半女,她老了也會有人祭奠,然,這個想法被魯迅先生怒斥。
1923年的不平凡的一天,魯迅兄弟二人鬧掰,分了家。朱安不能再住在周作人的家中,魯迅想到如果將她送回娘家,日子定然不好過,思前想后便同朱安一同搬去了新住址。
這對于朱安來說是一次關系的轉變,她似乎感覺到“大先生”同自己更近了,因為那時房間小,她的臥室便也做了魯迅的書房。可后來的事情,她漸漸明白了,她如同蝸牛一般地努力向上爬,以為總有爬出頭的日子,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1925年,魯迅結識了許廣平,二人曾經因朱安的存在討論過幾次。許廣平覺得哪怕是“拋棄”也得妥善地安置好,不能令朱安無著落。
魯迅認為朱安是母親給的禮物,理應好好供著,愛情是沒有的,但出于種種無論如何不能休妻。他認為女性習慣了為舊制度做犧牲,可能是怕她想不開這種事。
魯迅和許廣平生了孩子的消息傳到了朱安的耳朵里,她竟意外地很高興。
她便一直留在魯迅母親身邊照顧,老太太病逝后,將原本自己每個月15元的生活費留給她,不過也是捉襟見肘。
魯迅去世后,她靠著房租也無法過活,有人勸她將魯迅的書稿賣掉,但很快被各方制止。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試圖接濟她,但都被她拒絕了。
她心里明白她的“大先生”同這個弟弟不是一路人,絕不會同意。
本也不寬裕的許廣平每個月給朱安匯去生活費,她便接受了,也很感恩,常對人說:“許小姐待我好,她懂我的想法?!?/p>
1947年,69歲的朱安凄苦的去世,沒有如愿以償的葬在魯迅墓旁。
后來,魯迅的好友在編寫魯迅年譜中,想要隱去魯迅先生這段婚史,或者以朱女士三個字草草蓋過,并修飾為魯迅同許廣平“以愛情結合,成為伴侶”。
但許廣平坦蕩的給對方做了回信,認為絕不要這樣,改為民國十六年,與許廣平女士同居。并在許廣平的個人筆下,將朱安這位寂寞的女性記錄了下來,她沒有以“朱女士”代替,而是寫道:“魯迅原有一位夫人朱氏,名安?!?/p>
第一個在作品中為朱安留下姓名的,是許廣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