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學”(11)
說孔子眼中的“學”,是修身之學,是學人生大道,《論語》有很多證據——幾乎遍地皆是。
比如今天這段: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strong>(《論語·學而》)
本來是談論什么樣風格才算“君子”,談忠信、交友之道、人生修為的,說著說著,孔子情不自禁、不能自已、自然而然地,又扯到了學習上。
就像一位苦口婆心的高三班主任,和你談理想,談生活,談家長,談校園,談未來……海闊天空漫無邊際,談得你心動九洲、思飄海外,班主任最后一句話終于回到主旨:所以說,要努力加油,好好高考!
得,海闊天空了一回,最終還是讓你回教室背課文。
老規矩,先翻譯一下: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鞏固。德行方面,要以忠和信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p>
咳咳……需要特別說明一下,這段譯文,是楊伯峻先生的版本。之所以做出說明,是因為文言文翻譯的另一個“老規矩”——文字越簡練,爭議就越大。
楊先生的譯文,至少有兩個地方,其他專家是有爭議的。
“學則不固”,是不是承前“君子不重則不威”說的?或者說,即便有相關性,但是一句話還是兩句話?
從楊先生的翻譯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和“學則不固”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關系,即“如果你不莊重,缺少威嚴,那么學習了也會不鞏固”。
這兩段話存在關聯,是沒有爭議的;爭議在于——關聯性是不是像楊老師說得這么大。
另一種對“學則不固”的解釋,則顯得關聯性沒這么大,前后兩句,相對獨立,即解釋為:(一個人如果熱愛)學習,就不會固陋。
我倒覺得,后一種解釋似乎更好一點。從生活經驗來看,一個人即便威風凜凜、端莊穩重,和是否學習、是否固陋,似乎聯系也不太大。
但學習——尤其是孔老師強調的“人生大道”之學,的確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讓人更具同理心、更理性。
這樣的事實是你無法否認的:一個人的理性成分越高,就越不會固執于自己的淺陋。
請注意,是淺陋的固執。如果是一件合乎情理、合乎趨勢,但只是因為“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那他的固執就成了執著。這和“淺陋的固執”完全不同。
在我看來,把這兩句話看做相對獨立的句子,似乎更為合適。當然,這不等于兩者毫無關聯。
另一個爭議頗大的地方,是“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很多人覺得這未必符合孔子的思想,翻譯為“不要親近沒有仁德的人”。我倒覺得,楊先生的翻譯也沒什么不妥,前提是我們不能把這句話絕對化。
孔子的交友觀,很符合中庸法則,既強調“見賢思齊”,又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見不賢而內自省”。
他說“無友不如己者”,意思就是“見賢思齊”。要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朋友,發現他們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優點。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一直堅持這種觀點,后來戴爾·卡耐基等成功學大師的倡導下,一度十分風靡。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從孔子這里“偷師”的。
成功學很不幸地被一部分投機者帶偏了節奏,“無友不如己者”被過度功利化了;甚至發展成為“向上社交”,鼓勵年輕人主動攀援達官貴人,充滿著了浮躁與金錢的氣息。
這已經與儒家“在下位、不援上,在上位、不凌下”的觀念,相去十萬八千里了。
對于“不如己者”,孔子并不排斥與其交友,因為即便一個人“不賢”,身上往往也有可取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全是缺點和不足(當然這種人極少),也可以把他作為一面鏡子,防止自己誤入歧途。
一個人原本很一般,如果有了進步,則“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多看到他進步的地方,不要揪著落后和缺點不放。
這種交友的境界,又豈是成功學大師所能企及的。
總的來看,這段話說到了君子風度,說到了忠信,說到了交友,也涉及到了他屢屢表揚顏回的“不貳過”,都屬于人生修養,都是儒家強調的“學”的范疇。
學則不固,強調的是學習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理性,讓人更有邏輯、更加清晰地分析世界、判斷是非。
一個人有了理性、有了邏輯,克服“固陋”這樣的弊端,又有何難?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