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第47任總統,時隔4年再次入主白宮。
伴隨著特朗普的正式上臺,全球的焦點將無疑集中在中美博弈之上。
就在一個月前海湖莊園舉行的記者會上,特朗普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中國和美國可以一起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你想一想,這很重要。
很多人認為這是特朗普在示好,在服軟。
但,真是這樣嗎?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說過類似的話,然后又發生了什么?
最著名的一次,可以追溯到1944年。
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小羅斯福曾對蘇聯說:美國和蘇聯共同努力,就可以確保全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接著發生了什么?
1950年,朝鮮戰爭打響,蘇聯被認為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
蘇聯通過戰爭削弱了美國在歐洲的壓力,并為自身爭取時間恢復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另外一次特別著名的,是在1946年的鐵幕演說。
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提到了英語國家之間的合作,對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他強調:美國和英國只要能站在一起,世界將會和平和安全。
很快,印度、巴基斯坦等殖民地的獨立,就成為了大英帝國衰落的標志性事件。
“日不落帝國”的太陽就此落下。
這當中,美國對印度的支持和對英國的壓力,都對最終結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有一次也很有名,時任法國總統的戴高樂在1960年代曾說過,美國和法國作為自由而強大的國家,能夠激勵世界實現和平與正義。
緊接著,在1965年,戴高樂敏銳地發現美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即將維持不下去,于是果斷用美元儲備買回了3000噸黃金。
這一行動被認為是對美元霸權的一次沉重打擊,并最終導致了1971年美國宣布停止兌換黃金。
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此瓦解。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話的背后,從來不是真正的合作,恰恰相反,更劇烈的博弈正在悄然發生。
也正因為這些歷史典型事件,當特朗普對我們說出“中國和美國在一起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這樣的話的時候,背后并不是代表美國向中國服軟了,或者特朗普向中國示好了。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更劇烈的博弈,可能就要來了……
進入2025年,全球的焦點將無疑集中在中、美兩國間的博弈。
從目前特朗普政府的內閣名單來看,美國的對華政策將繼續保持強硬立場,甚至較拜登政府更加“鷹派”。
特朗普提名的國務卿馬克·盧比奧和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茲,都被視為對華強硬派人物。
而且,特朗普第一次任期的副國家安全顧問馬特·波廷格,早在24年4月的《外交事務》上就公開指責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夠強硬。
他認為,美國必須“贏得與中國的競爭”,甚至明確表示美國必須與中國展開直接對抗。
隨著中國在經濟、軍事和科技領域崛起,美國為了保持自己的霸權地位,在重大問題上,將很難妥協。
2025年,在中美博弈層面,柏年總結為8個字“斗而不破、固本培元”。
相比于拜登,特朗普無疑更加務實,在美國利益為先的基調之下,特朗普政府“斗”的目的,將轉變為如何給美國帶來真正的好處。
相比于傳統的意識形態之爭,中美雙方可以談的問題也將增多。
而中美雙方,在“不破”的基礎上,雙方的重心大概率會聚焦自身。
對我們來說,一方面,會繼續加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突破西方圍堵;
另一方面,通過3-5年的“化債”舉措,解決目前正面臨的債務問題。
而美國政府當前面臨的矛盾比我們復雜的多,不只有對華的矛盾,美國人不可能一條心地來對付中國。
當前美國的核心矛盾有兩個:
一個是同中國的經濟沖突;另一個則是美國國內,由于蛋糕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的階級沖突。
特朗普本人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他早在個人的“競選承諾”——《47號議程》里,開宗明義地講了:
“當前美國的問題看似有很多,但是核心問題就兩個:一個是同中國的經濟競爭,另一個則是美國的全球主義精英們(也就是民主黨),對本國民眾毫無節制的剝削。”
自上世紀80年代“全球化”開啟以來,這些精英們主導了美國資本向海外轉移。
在這期間,華爾街賺了很多錢,美國股市蹭蹭上漲。還有美國的互聯網產業,也在全球化中受益。
所以如果我們看美國大選地圖,美國東北部“金融區”和西部“互聯網區”,都是非常支持民主黨的鐵票倉,一片深藍。
但是呢,他們搬走了原屬于美國工人的崗位,甚至為了保持自身競爭力,還要引進外來移民同本地人競爭,這就引起了另一半美國人的厭惡。
這背后,其實就是“制造美國”和“金融美國”——“兩個美國”的沖突。
隨著特朗普刺殺案的發生。在政治上,“制造美國”和“金融美國”已經結成了死仇,水火不容。
特朗普表示,要給海外加普遍性關稅;要開展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遣返運動;要監管硅谷互聯網產業;要削弱北約、甚至要美軍從全球撤退——間接拆了美元霸權的臺。
這些做法,都是在對民主黨、和他背后的“金融美國”進行清算。
所以最近,美國那邊也有“陰謀論”說,為了阻止特朗普的清算,民主黨或將聯手華爾街,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掀起一場金融危機,讓特朗普本人自顧不暇。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坊間觀點。
但柏年也確實認為,過去兩年,拜登在任內大幅加息,引發全球資本回流美國,創造了著名的納斯達克AI泡沫,大概率會在特朗普上臺后消散。
就全球地緣局勢來說,與美國相關的地緣博弈,大家最關心的有三個,一是俄烏、二是巴以、三是臺海。
關于俄烏,特朗普在“競選承諾”——《47號議程》中已經夸下海口,“上臺24小時內,結束烏克蘭沖突”。
這不只是特朗普一個人的想法,由美國保守派核心智囊團撰寫的《2025計劃》(Project 2025)也表示,“要恢復歐洲的和平”,并且要“讓盟友們承擔更多的開支義務”,而不是堅決抗擊俄羅斯的“入侵”。
特朗普的這種態度,其實體現出當下美國的一種治國理念,那就是:要從全球戰略收縮,“固本培元”,所有的資源都應該用于美國國內建設,而不是投入到海外。
與之類似,我們最關心的臺海問題,特朗普也是這種態度。
在特朗普團隊撰寫的諸多文件里,美國政客們雖然提到了很多和中國的經貿沖突,但是絲毫沒有提及臺海問題。
在公開場合中,特朗普也從來不表態“武力保衛臺島”,這一點和拜登非常不同。
所以,特朗普能上臺,臺海、連帶著菲律賓,可能會消停不少,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好消息。
但是呢,美國從全球戰略撤退,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以色列。
一方面,從宗教的角度,美國民眾非常支持以色列。
他們認為按照《圣經》的說法,以色列人如果回到耶路撒冷,“彌賽亞”(耶穌基督)就會降臨。
所以為了籠絡這一批宗教選民,同時可能也是為了籠絡猶太資本,共和黨比民主黨更加支持以色列。
另一方面,共和黨的鐵票倉之一是經營傳統能源的大財團,團結穩定的中東,明顯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目前,沙特正在推進其“愿景2030”的經濟改革計劃,企圖通過加強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大國的經濟合作,減少對西方國家的依賴。
但中東地區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
沙特內部錯綜復雜的利益集團;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爭端;阿拉伯國家與伊朗的明爭暗斗,都將是美國能夠施加地緣影響力、甚至挑起區域沖突的著力點。
作為特朗普的鐵桿兒,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后續在與哈馬斯的沖突中,無疑有了更多的底氣,雙方的敵對情緒和軍事摩擦可能會長期存在。
這一次特朗普上臺,巴以沖突可能會打得更加激烈。
應該說,在中、美“斗而不破”的基礎上,“固本培元”,加力解決國內種種矛盾,進而鞏固“美國優先”的執政根基,才應該是特朗普上任后的工作重心。
伴隨著特朗普的正式上任,新一輪中美博弈的輪盤已經開始轉動。
今天,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國,每年全球外匯都會源源不斷地通過貨物貿易流入中國,這既是我國經濟實力的體現,也是人民幣保持長期穩定,逐步走向國際化的底氣。
而反觀美國,美國當前的國家債務規模屢創新高,美國股市的估值也來到歷史高位,在大國博弈之中,美國急迫地想壓迫競爭對手這一行為本身,也凸顯了美國對全球掌控力日漸衰落的焦慮和不甘。
從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中回看,每一次重大的外部沖擊,往往會成為我們凝心聚力、發展壯大的契機。
在全球變革、大國博弈的今天,我們每個普通人的職業發展與財富積累也將受到深刻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