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記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媒體圈聚會,沒人在談如何搞個大新聞,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文人聚會,更像是商人聚會,大家只談如何搞錢。
“XX老師,久仰大名,終于有機會認識你了。”
這句臺詞,在中國的營銷、公關和媒體、專家之間,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對象往往是媒體、專家老師,或者總監以上的具備預算權的市場、公關管理層。
我個人很不喜歡這句話,也很少跟別人說這句話,虛偽當然是這個世界大多數的主流,真實往往會讓世界失去潤滑變得干澀,但是久仰大名的確會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自我認知陷阱。
久仰大名背后的臺詞是什么?我不否認的確有真情實意在里面,但是大多數,我愿意認為70%是客套。
◆每個群都有這個人,熱愛發言。
◆黑稿專業戶,不能得罪。
◆臭名昭著的油膩咸豬是非謠言制造器。
◆這個人,很有錢,公司做的好。
◆文章或者視頻做得好,經常看。
◆不認識,但是先說久仰大名。
我親眼見過一個公關老師,在我面前無數次辱罵一個媒體無底線、傻逼以及油膩,我真的感覺她提到他都是一種對嘴巴的侮辱,但是后來一次飯局上,他們的偶遇,讓我大開眼界,似乎是失散多年的兄妹,把酒言歡,我當時就心想,臥槽,這份工作,真TM的不容易,活著不容易。
我會不會也是那個小丑?我經常這么問我自己。
我二十出頭的時候,風光無限,管理了三家報紙的科技家電版塊,無數的甲方、乙方捧著錢來送給我,每天都在上演“久仰大名”,真的,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我的人生一馬平川,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認知的“正確”,當你失去平臺后呢?你會看到一些曾經秒回你信息的人,永遠都不會再回你的信息。
至暗時刻的情感,才是真實的情感,那是一個人對你真實的看法,其他一切皆為利益。
我經常會說,公關最大的一個工作功效,就是讓媒體老師長久的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陷阱中,這就是為什么媒體人是爹味兒最重的一群人,因為長久以來,公關在酒桌上、咖啡廳里、會議室中甚至是大巴車上,都在充當“忠實”的聽眾,并且時不時給予“肯定”的頷首和鼓掌。
這種繭房的后遺癥很可怕,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人十幾二十年,認知都不會前進,因為在繭房里,你早已認為自己到達了巔峰,不需要再有什么認知改變。
媒體老師容易陷入,市場、公關老師呢?也一樣,尤其是位高權重的市場、公關老板們,手握預算,身邊馬屁精多如牛毛。
一個曾經的電商公關VP告訴我,他在崗位上的時候,平均每天都有500條未讀信息,各種各樣的人,來要錢的,來約飯要錢的,來約咖啡要錢的,來炫認知要錢的,來價值觀要錢的,總是,所有的開頭,最終都離不開要錢,但是他離職之后,每天的未讀消息最多10條,是那些曾經被照顧過的舊友,還記著他的。
他還告訴我,你永遠不要相信,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會因為太忙,不回你信息,他就是不想回你信息,因為你沒有價值,回了你的信息,會更尷尬,就像一個人找你借錢,你又不想借,你大概率也是已讀不回,能做到這個位置的人,信息管理能力都是縝密的。
其實,我接觸的很多CEO,很討厭身邊諂媚的人,老板說什么,都是對對對、嗯嗯嗯,往往會被更快的干掉,但是,通常下面的VP,卻喜歡身邊人言聽計從,拍馬屁。
打工人永遠都不要忽略平臺的價值,離開平臺后,你還有什么?有些人會在位高權重中,迷失自己,有些人,一直都會謙卑的面對一切,在大廠可以穩定久安的中高層,基本都可以做到清晰認知自己,不可一世的人,往往三天兩頭換工作。
我們公司也要迎來了第五年,慢慢有了點根基,因為有服務業務,也有自媒體業務,身份總是來回切換,被視作kol的時候,我很不喜歡別人跟我說久仰大名,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幾斤幾兩,你如果跟我說,久仰臭名,我還心安理得一點。
從我破敗的人生之中,我絲毫感知不到任何可以讓別人久仰的事情,人品普通,才華中略上,情商兩極化,事業平庸,錢財可悲,家庭空曠,大部分人認識我或者跟我說話,只是因為我寫了一些文章,或許惡心到別人了,或許在某一瞬間產生了共鳴,僅僅只是這些文章了,我知道,這就是我目前人生最大的價值,別無其他。
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如果需要一個公式來計算,基本上就是,打個兩折,真的,別以為兩折很少,你在別人內心深處,如果能有兩折,已經算你做人成功,因為還有20%可取之處,要知道,這比登天都難。
所以,我從2023年年底開始,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無論是誰來找我,只要我需要在對方身上花時間,我就一定會說,能不能告訴我一些負面的東西,你覺得我哪些地方很傻逼,做的不好,如何提高。
我慢慢學會了,聽懂別人一些含蓄的忠告,前幾天謝璞在澳門的出租車上,又教育了我一頓,我覺得特別好,人到中年,還有朋友愿意教會你,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認知你自己,我去年寫過,前年寫過,大前年也寫過,否定自己,重塑自己,提高自己,再否定、重塑、提高,這個過程,一旦停止,我們的精神世界,基本就也邁入了老年等死階段,跟我們的肉體一樣,細胞分裂再造的速度邊緣直到死亡,這是自然規律,在精神和肉體兩個層面,皆通用。
又到年底了,我很悲傷,我想,在未來的幾十年里,我怕是再也沒有機會穿梭在北京冬日的寒風之中,去趕各個企業的年終答謝了,答謝沒那么多,我也人在江湖外了,但事實上現在的行業聚會,話題早已經變成了搞錢,永恒的搞錢。
久仰大名,僅僅是一個現象,底層其實是“搞錢”思維,一個馬上就要拿到幾百上千萬期權的公關老師,當然要穩住各路鬼神,確保事業有成,一個馬上就要拿到五十、一百萬年框的媒體老師,也當然要做好舔狗,確保落袋為安。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我始終認為,是因為價值觀過于單一導致的行業變質,大家都在搞錢中忘掉了產品。
我也記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媒體圈聚會,沒人在談如何搞個大新聞,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文人聚會,更像是商人聚會。
因為我們這個圈子里,70%以上的人,已經早已不再是一個文人,一個媒體人,而是徹頭徹尾的商人,一切都向錢看齊,大家會偷換概念,用所謂的“創業”來代替“新聞”,所以很多一心只想搞錢的自媒體老板們,跟甲方口口聲聲談“媒體”的時候,我總覺得可笑至極,請問,您還能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嗎?怕是語句不通,錯字連篇,半途而廢。
是什么導致了大家只想搞錢?
是價值觀的單一,誰有錢,誰就是王者,誰就是被人羨慕和敬仰的,誰的公司做的大,客戶多,誰就是優秀的,這才是可怕之處,這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圈子,這種對成功定義的單一化,在各個行業都存在。
汽車圈的人見面,不談怎么造出好車,而談怎么資本運作,零售圈的人見面不談怎么做好服務和產品,而談怎么去合并。
但是成功是多元的
前幾天,一個廣州的同行來找我吃飯,我問他,一年300萬與一年600萬,會對你生活產生影響嗎?大概率,你連30萬都花不出去,所以大家的執念,往往是數字放在銀行,用一串數字給自己制造虛幻的快感。
什么時候,一個行業,從只認錢,回到了產品主義,大概率,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成熟,否則永遠都是沒有靈魂的肉體,肉體當然可以賺錢,但是唯有靈魂,可以傳承。
久仰大名,背后不應該是你個人,而是你的產品。
中國的汽車廠商,誰家真正做出了世界公認的好車?中國的食品公司,誰能把產品賣到全球去?中國的公關公司,誰能真正走出去服務海外企業?中國的自媒體,誰真正寫出了轟動全球的好文章?
回到產品里,尊重我們從事的職業,看清我們為之奮斗的理想,我們的理想,是錢嗎?還是有真正存在的錢以外的東西?盯著理想也就是產品,可能會比盯著錢,反而來得更快。
以上,是我們今年在杭州的最后的思考,在蛇年,祝福大家能夠找回初心,擁抱真正的開心,而不再因為搞錢煩惱,這個東西,越多可能會越煩,適可而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