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論中國傳統天學,以什么形式來談論最為合適呢?一部《古代中國天學史》?一部《古代中國星占學史》?或者如一些著作已經使用的書名——《中國天文學史》?
綜觀當代世界學術發展趨勢,有兩點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為向深度發展。比如在某部早期的綜述性著作中只用一章或一節作過初步處理的某個課題,后來被更深入地加以研究,以至成為一部專著的主題;而且這部專著的篇幅很可能比早期著作大得多,以容納大量論證和細節。
其二為越出早期研究所設定的范疇,而進行跨學科的交叉滲透研究。科學史當然也不例外。由于科學史這一學科的特殊性,極而言之,如果返本尋源,科學史這一學科的誕生,可以說就是跨學科研究的產物。
就科學史的發展而言,上述第二點趨勢主要表現為從純粹的“內史”研究,進而拓展到歷史上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內在關系。
研究深度的增加與研究范圍的拓展兩方面是相互促進的:比如后者可以使某些僅靠“內史”研究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得到別開蹊徑的解答;而前者往往會引發許多新問題,促使人們尋找新的解決途徑。
在幾部名為《中國天文學史》或類似名稱的著作先后問世期間,向深度發展的著作也有出現,較重要者有《中國天文學源流》(鄭文光,1979)和《中國恒星觀測史》(潘鼐,1989)。前者致力于探討起源、形成等早期問題;后者深入研討中國古代恒星觀測的各個方面,是向深度發展趨勢的典型表現。但是關于中國古代天學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方面,則長期是未開墾的處女地。學者們在論述中國天學史時,一般只是將關于社會文化的片言只語作為時代的背景略加點綴,如論及兩漢之際時多云“讖緯盛行”,論及盛唐時代則曰“國力富強”之類。
有鑒于此,筆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對古代中國天學與社會文化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由于這種關系遠較今天一般公眾和相當部分學者所想象的要密切得多,更顯出這一嘗試的必要性和價值。筆者探討古代中國天學的性質與功能,性質側重于社會角度,功能側重于文化角度。
如將本書歸入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范疇,雖未必完全妥當,但大體上似乎也無不可。科學社會學的確立,如果從默頓(R.K.Merton)1938年發表他的成名作算起,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但恰如默頓在該書1970年再版前言中所說,“就其最一般的方面而言,本論文所提出的主要問題今天仍然與我們同在”,他列舉的問題中頭兩個是:“社會、文化與科學之間相互影響的模式是什么?在不同的歷史范圍內這些模式的性質和程度發生變化嗎?”此外,默頓在其著作中還注重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對科學的影響。
但是科學社會學理論所處理的,基本上限于西方文化中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而這與古代中國天學畢竟相去甚遠。舉例來說,古代中國天學與古代政治之間關系之密切程度,是默頓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這樣,對后面的討論來說,科學社會學理論雖然頗有啟發,卻并不是一輛現成的指南車。我們將不得不時常在蚩尤之霧中奮力摸索,以求盡可能得到合理的結論。
本書不打算對中國傳統天學作沿時間軸的單向論述,如果那樣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得不又寫成一本與前賢之作雷同的書。本書是對一系列相關問題,從各種角度進行的考察和闡釋。這種形式,較接近于西人所謂的treatise——中文通常也譯作“論文”,實際上應譯作“專論”更妥。
本文轉載自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2024年11月16日
著名學者江曉原教授四十年磨一劍
以貫通中西的學術視野,
解讀傳統文化中至為神秘的天學
《通天:中國傳統天學史》
江曉原 著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6659-0
88.0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