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狀態是所有生物的本能,過度的焦慮雖然讓人感到痛苦,但正常的輕微的焦慮通常具有積極意義。比如遇到危險的時候,焦慮的人會迅速作出戰逃反應,以保證自身安全。在學習中,適度的焦慮是保持注意力的先決條件,工作中的焦慮能帶給人完成任務的動力,生活中感到輕微的焦慮,是以防各種危險與意外的警鐘。
然而焦慮癥患者的焦慮,則是一種過度的沒有根據的焦慮,這就是一種心理障礙,不僅影響工作學習,還大大降低了一個人的幸福感。對于焦慮嚴重的人群來說,有正常的社交和穩定的工作,都能夠大大減輕焦慮感。一旦失業,整日無所事事,或是遠離了人群,缺乏社交,則會陷入莫名的緊張焦慮之中,甚至會引起恐懼感。久而久之,還會對生活失去信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這類人的焦慮狀態從未解除,哪怕是工作穩定帶來的安全感,也只是暫時的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而已。換句話說,就是嚴重焦慮的人,在工作時把重心放在了工作的內容上,沒有多余的精力去掀開焦慮的魔盒罷了。這不代表一旦有了穩定的工作,就可以治愈他們內心潛抑的焦慮。于是,當這些人失業以后,就會逐漸暴露在內心積壓已久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就好像是決了堤的壩,焦慮的洪流頃刻間傾倒而出。
社交活動可以緩解焦慮狀態,讓人感到輕松愉快,這也只是暫時壓抑了內心的焦慮罷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最能夠發現自己內心真實的狀態。因為在人前與各種公眾場合,人們都會用偽裝的姿態展現自己,盡可能地表現出美好的一面,以壓制真實的沖動和愿望。獨處時,也就沒有必要包裝自己給自己看,了原來是怎么樣的就是怎么樣的,像出門前會精心打扮一下自己,化妝以掩飾瑕疵與不足,而回家就卸下妝容做真實的自己一樣。
因此,一個人是否存在焦慮,以及焦慮的程度如何。不是看這個人在社交與工作時表露出來的狀態,而是看這個人在獨處時能否安靜下來,在未參加工作的一段時間里,是否會感到無聊,甚至崩潰。
通常來說,在獨處時能夠做到心如止水,云淡風輕的人,焦慮水平都比較低,也就是心態好,性格樂觀。在獨處一段時間后,沒有人交流也沒有人可傾訴的情況下,如果會感到煩躁不安,緊張害怕,那就是焦慮水平比較高,承受不了內心巨大的壓力。低焦慮群體,總是能在一個人的生活里,保持情緒穩定的狀態。而高水平焦慮的群體,則會無法忍受一個人的孤獨,無法面對沒有任何社會支持下的自己,情緒也就變得起伏不定。
作者|蔡銀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