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明
用三個關鍵詞,十個字,來理解人文學科里最難懂的陳垣校長。
一、“錢、顧、全、毛”
釋義:指陳垣先生在不同階段的學術學習對象
1917-1937為第一階段,此時的學術研究以考證為主,傳承乾嘉之學,其“史學服膺錢大昕”。
代表作“古教四考”(即《元也里可溫教考》《火祆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開封一賜樂業教考》)和《元西域人華化考》。
第二階段為1937-1945年。陳垣先生結合抗日的現實,其學術重點也從考據轉向強調“有意義之史學”。
代表作“宗教三書”(即《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諍記》《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和《通鑒胡注表微》,都重視闡發氣節,正如陳垣后來所謂“言道、言僧、言史、言考據,皆托詞,其實斥漢奸、斥日寇、責當政耳”,以史鑒今。
“事變后,頗重實用,推尊昆山顧氏;近又進一步,頗提倡有意義之史學。故前兩年講《日知錄》,今年講《鮚埼亭集》,亦欲以正人心,端士習,不徒為精密之考證而已。”
即陳垣在北平淪陷后,堅守輔仁大學的教育陣地,通過講論顧炎武《日知錄》、全祖望《鮚埼亭集》等明末清初遺民事跡來昭示后學,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堅持抗戰。
第三階段為1949-1971年。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學習毛澤東思想,大力提倡史學為大眾服務。
他參與了《歷史科學12年遠景發展規劃》的制定和新舊《五代史》的點校,并出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二所所長、學部委員,指導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的展覽規劃,審定教材和歷史著作等,為新中國歷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2年,陳垣出任合并后的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致力新中國的教育發展,深入教學一線,培養了大批國家亟需的人才。
二、西學中融
釋義:在中學西傳日益式微、國家危亡之際,西學東漸大行其道,胡適等留美博士似乎高人一等。陳垣先生終身以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吸收西方科學研究方法為我所用,促進了中國古代史學體系的現代轉型。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迸發出耀眼的新活力,逐步回到領跑世界的正常位置。
中國文化最大的魅力就是開放包容,融合變易。“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只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四海中和,天下太和”才是追求的目標。
來新夏先生說:“陳垣老師對目錄、年代、史諱、校勘諸專學不僅在繼承傳統上有深厚的根基,而且將這些傳統的專門之學置于科學方法的基礎上,賦予傳統學問以新的生命活力,并以其創新見解和躬行實踐,撰成專著以垂范于后學。”
陳垣先生學問的根扎得深,傳統的師德積得厚,讓他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關口都跟上了時代。
有趣的是,五四運動時期傳統文化被揚棄批判,而先生當時正是研究以《四庫全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先生離世50多年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卻成為學術界高擎的新紅旗。陳垣先生的傳統文化學術成果,至今依然在不斷為北師大的“世界雙一流”大學建設添光增彩。
陳垣先生依靠傳統文化的學習自學成才,學問不輸胡適,在華夏主舞臺上屹立不倒,這也說明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其間密碼,值得我們去破譯,這也是北師大的核心知識產權之一。
三、師道
釋義:現在稱教育家精神。
陳垣先生和王國維先生是好朋友,經常一起探討學術。在筆者《陳垣賦》初稿里,有這樣一段描寫師道:“夫師道者,借王國維三境界說,傳道授業解惑,此一境界也;立德樹人,桃李天下,此二境界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德化為情而暖天下,此三境界也。今日先生塑像高立于北師校園,啟功為先生敬撰碑文,即此師道之傳承也。”
前兩個境界好理解,第三個境界指陳垣先生作為校長師道需要更高,培養和護佑比自己更優秀的大批人才,德行溫暖學子進而通過學子傳遞給天下人。
傳統文化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校長責任更大,也需要做得更多。
好在天降福壽,老校長91歲高齡仙逝,門下杰出弟子燦若星辰數不勝數,先生的師道傳奇,終于功德圓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