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勢力大增,很大程度上使得位居中央的士大夫官僚內(nèi)部出現(xiàn)了漸漸復燃的歷史“周期律”糾結——南北地域之爭。自同治朝起,以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為代表的人事布局,也帶上了派系色彩。
為什么肅順必須死?為什么醇親王必須代替恭親王?攻克“天京”、舉辦洋務、“開眼看世界”,為什么都不足以讓大清逆風翻盤?在頂級決策層中,慈禧太后利用“南”“北”的分立,又下了怎樣一盤大棋?李鴻藻、沈桂芬、王文韶、張佩綸的接連登場,手持國器的官僚們又如何使國運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走向失控?以及,若將晚清史細分,為什么“1884”是影響非凡的分水嶺?
《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黨爭”為中心的探討》同為史學名家林文仁教授的代表作。作為中時段的歷史書寫,兩書在時間線上接續(xù),都從“派系政治”角度入手,堪稱姊妹篇。
本書的一條線索即對慈禧太后專權之路有詳細梳理,無論是罷黜恭王,還是提攜醇王,直到光緒帝親政后,兩位最高權力者直接對決,全都與慈禧意欲專權一脈相承,影響晚清政局走向的大事件也一再發(fā)展演變。由此,在派系政治魔咒下,甲午戰(zhàn)爭和戊戌變法也仍有鮮為人知的一面,而光緒帝是否就是從始至終的“完美受害者”呢?
這兩本書向我們訴說了一個晚清政治派系與成員間之恩怨情仇同他們背后中國近代史之巨大進程如何聯(lián)動的故事。林老師說:“由宏觀處看,個人在整體歷史發(fā)展中之渺小似乎是多數(shù)史學著作所呈現(xiàn)的認知;然而,當我們有時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長期用以認識或解釋某一時期歷史特征以發(fā)現(xiàn)其進步意義之觀點,在某種意義上而論,其實可能是少數(shù)幾個人或一小撮人權謀思維下之產(chǎn)物時,仍不免令人心驚。”
在林文仁教授的這兩本書里,很多看似蓋棺論定的事實將重新浮現(xiàn)真相,一個半世紀之前的歷史幽微也將再次露出崢嶸。
相關圖書(點擊文字即可購買)
《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
《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黨爭”為中心的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