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似乎只需讀一遍,就能終生記住書中的每個細節,而另一些人放下書沒幾天,就連書名都難以記起?
答案的關鍵不在于讀了什么,而在于怎么讀。
被動閱讀者拿到一本書時,只是單純地“瀏覽”,而不是用心去“吸收”和“理解”所讀到的內容,很容易轉瞬就忘。主動閱讀者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都會認真地與書籍進行互動——從選書到閱讀,再到記錄、反思書中的內容,并將其付諸實踐,進而獲得新的洞見和啟發,對生活產生積極、持久的影響。
在本文中,我們將從讀前、讀中、讀后三個階段給出可實操的方法,幫助你真正“記住”讀過的書,并理解和運用所讀的內容。
準備工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一次成功的閱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準備工作。以下五個步驟可以幫助你進入主動閱讀狀態,提高你的閱讀效率。
01篩選閱讀內容
選擇讀什么書并沒有固定規則。我們不必非得閱讀暢銷書、經典名著,或是其他人都贊不絕口的書。你可以重點選擇具備以下特點的書籍組合:1)經得起時間考驗;2)能激發你的興趣;3)與你當下的生活狀態產生共鳴。一本書讓我們覺得越有趣、越相關,未來就越有可能記住其內容。
對于年代久遠的書籍或是翻譯作品,要預先查看哪個版本被公認為最佳。
02了解相關背景
一個好的開始是對書籍進行一些初步研究。有些書,當我們了解了作者的一些生平,以及創作的時間和地點后,可能會對其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
對于年代久遠的書籍,要嘗試去了解其歷史背景;對于國外的書籍,要嘗試了解其文化背景。可以參考下面這些問題進行探究:
· 作者為什么寫這本書?
· 作者的背景是怎樣的?
· 作者還寫過哪些作品?
· 這本書是在哪里創作的?
· 創作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狀況是怎樣的?
· 這本書有過翻譯或再版嗎?
· 在書籍創作期間,有沒有發生重大事件?
03明確閱讀目的
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是為了消遣娛樂,了解未知的事物或人物?還是為了學習一項技能,提高工作能力?或者是為了幫助創業?你必須清楚自己期望從這本書中獲得什么,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所讀內容。
04明智地略讀
在開始閱讀一本書(尤其是非虛構類書籍)之前,建議先瀏覽索引、目錄、前言和封底內頁,以便對書的主題有個大致了解。
參考書目也能反映出一本書的基調,優秀的作者通常每創作一本書,都要研讀數百本其他書籍,所以一本經過深入研究的書籍,其參考書目應包含許多有趣的文獻。在你讀完一本書后,可以仔細翻閱參考書目,把接下來想讀的書記錄下來。
05選擇與你處境匹配的書
雖說把書和我們自身所處環境和狀態相匹配并非總是可行,但這樣來挑選書籍的效果可能超乎想象。當書籍成為經歷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經歷的補充時,會產生更大的共鳴。
選書時,不妨先審視一下自己的情況,看看哪些流派或作者可以幫助你克服當前的挑戰或給你帶來新的視角。因為無論你的境遇如何,總有人經歷過同樣的情況,有過相同的感受,思考過相同的問題,并把這些都寫進了書里。書中的一些想法或許恰好適用于當下的你,關鍵在于你要找到那本書。
怎樣記住讀過的內容?
當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正要開始閱讀時,下一步是確保記住更多、更重要的內容。以下六種方法或許可以幫助到你:
01做筆記
做筆記是將閱讀內容整合到自己思想的重要基礎。
筆記沒有最佳技巧,適合自己且易于堅持的就是最好的方法。雖然互聯網上有數百種筆記系統,但你只需要選擇其中一種,并不斷進行調整,直到形成自己的系統。有些人喜歡把筆記記在索引卡或筆記本上,有些人則喜歡使用數字筆記工具。無論怎樣,筆記不止對經常寫作的人特別有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你可以從為每個章節寫一個簡短摘要開始,并摘抄任何你認為有意義的段落或短語。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簡化自己的想法,不妨想象有人拍了拍你的肩膀,讓你解釋一下剛讀完的章節。他們從未讀過這本書,對相關主題也一無所知。你會如何向他們解釋呢?
閱讀一本書時,在每章結尾處寫下章節摘要。如果這次閱讀結束了,這有助于梳理你剛剛讀過的內容。當第二天拿起書時,先讀一讀前兩章的摘要,能夠幫助你的大腦快速進入當前的閱讀進度。
02保持專注
在閱讀的時間段內,你要全神貫注于書本,心無旁騖。不要查收郵件、不要使用手機、不要看電視、也不要盯著空氣發呆。理解并吸收一本書的內容需要高度專注,尤其是當內容晦澀難懂或錯綜復雜時。
當你期望從一本書中有所收獲,就要主動閱讀,主動閱讀需要專注,以及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的能力。
倘若你難以集中精力閱讀一本特別難懂或篇幅較長的書,可以嘗試每天只讀25頁。這樣,你每天只需花費幾分鐘時間啃下一段有挑戰性的文字,難度大大降低。雖然以這種方式讀完一本長篇書籍可能需要幾個月,但至少你能讀完,而不會因內容過多而感到無所適從,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03在書上做標記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要把書視為神圣之物——不能折書頁角,也不能在書頁空白處寫字。然而,如果你想記住讀過的內容,就別再執著于保持書籍的嶄新。
事實上,你可以毫不顧忌地在書頁邊緣寫批注。寫的越多,在閱讀時你的思維就會越活躍。隨手記下關聯的想法和旁逸斜出的思緒,劃出關鍵段落,養成與作者展開對話的習慣。
第一次在書上寫字可能會讓人心里發怵,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內容,并與作者的思想建立更強的連接。
04構建生動的心理畫面
構建生動的心理畫面是記住任何事物,尤其是記住所讀內容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當讀到重要段落或概念時,停下來,在腦海中想象其畫面,盡可能讓這個畫面鮮明獨特。
05建立心理鏈接
書中的內容并非孤立存在,每一個觀點或事實都可以和許多其他的事物產生聯系。主動去建立這種聯系,是更好記住所讀內容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閱讀過程中使用以下心智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整合書中內容:
· 確認偏誤:我忽略了這本書的哪些部分?這本書是否印證了我的觀點?(也要思考,它是真的證實了你的觀念,還是你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如果你在書中連一個不同意的觀點都找不出來,那確認偏誤可能正在影響你的判斷。)
· 貝葉斯更新:基于這本書的內容,我應該改變哪些觀點?我要如何利用書中信息來更新自己的世界觀?
· 帕累托法則:這本書的哪些部分最為重要,包含的信息最多?如果我必須刪掉這本書99% 的文字,我會保留哪些?許多作者為了達到一定的字數或頁數要求,會讓書中一些頁面(甚至整章)充斥著冗余內容。
· 動機分析:是什么在驅使書中的人物或作者?他們在追尋什么?目的是什么?
· 易得性偏差:我最近讀過的書,是否影響了我對這本書的看法?我近期的經歷如何塑造著我的閱讀理解?我是不是因為某些部分突出好記,就給它們賦予了過高的重要性?
· 刻板印象:我是否在無意識地將作者、書中人物或整本書歸到某一特定類別?或者作者是不是在對人物進行刻板塑造?
· 社會認同:銷量、暢銷書排名、他人的評價等因素是否影響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作者是否利用了社會認同心理來影響讀者?
· 敘事本能:作者是否為了構建連貫的敘事而歪曲了真實事件?這種情況在傳記、回憶錄和歷史類文本中很常見。
· 幸存者偏差:當我們閱讀非虛構書籍時,特別需要警覺幸存者偏差。這種偏差在商業、勵志、傳記類書籍中屢見不鮮。具體表現為,作者可能只關注那些成功的案例,而忽視了那些失敗的案例,這可能導致讀者對實際情況產生錯誤的理解。一個成功的個人或企業可能只是特例,但被誤以為是普遍規律。
· 實用性評估:如果一本書提供了建議,這些建議有實際應用價值嗎?在哪種情況下,這些建議的效用會開始遞減?
06感到無聊就停止
你可以開始讀很多本書,但只讀完其中的幾本。一般來說,熱愛閱讀的人永遠不會勉強自己讀完一本無聊的書。正如叔本華曾寫道:“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
圖書館學家南希·珀爾提出了“50頁法則”,即先讀一本書的前50頁,再決定是否值得讀完。這個原則還有一個有趣的觀點:一旦你年過半百,你應該從100中減去你的年齡,那個數就是你應當試讀的頁數。
讀完一本書之后應該做什么?
當你讀完了一本書。接下來呢?你要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不要只是模模糊糊地覺得 “哦,我確實應該按照作者說的去做”。花些時間制定一個計劃,決定如何將書中的關鍵經驗付諸實踐。
01學以致用
大多數人認為,獲取信息就等同于學習知識。但事實遠非如此。
學習的基本過程包括反思與反饋。我們從經驗中獲得的想法——無論是自身的還是其他人的——除非我們花時間反思,否則這些想法不會受到檢驗。如果你讀了某些內容,卻不花時間思考讀過的東西,那么你的結論也會站不住腳。
我們讀書的原因之一,是書籍提供了豐富詳盡的內容,讓我們能夠像作者一樣看待世界,跟隨作者的思路去建立聯系、進行反思。這使得我們的大腦不僅能學到作者提煉的觀點,還能了解這些觀點在何種情況下可能奏效,在何種情況下可能行不通。
僅僅閱讀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將知識置于具體情境中去理解。它在什么時候有效?什么時候無效?我可以在哪些地方應用它?關鍵變量有哪些?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如果你能將讀到的內容立即應用,這將強化學習效果,并賦予知識更多背景和意義。
02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以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的名字命名。它包含四個簡單步驟:1)選擇一個概念;2)向一個小孩子講解這個概念;3)找出知識漏洞,回顧原始資料;4)復習并簡化內容。
教別人是將知識深植于腦海的有效方式。讀完一本書后,在身邊找一個愿意傾聽的人,向他們講述你學到的東西。你得去掉專業術語,或者對其進行解釋,說明這些信息為什么有意義,并引導他們理解作者的邏輯。聽起來很簡單,但當你第一次嘗試后,你會意識到這并不容易。
03讓你的筆記易于檢索
整理筆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書籍、作者、主題或閱讀時間來分類。無論你采用哪種,只要日后能夠找到即可。
將從閱讀中學到的所有內容整理成目錄,這會形成一種無價的資源。你可以在任何需要想法、靈感或想確認某個想法時查閱。經過多年的積累,你將會擁有一個個人的智慧庫,它能幫助你應對各種危機、不確定性或需求。
整理筆記的方式有:
· 一盒索引卡,最好按主題、作者或閱讀時間來整理。索引卡可以靈活調整順序。
· 一本摘錄筆記,同樣,最好按主題、作者或閱讀時間來整理。
· 一個數字筆記工具,如印象筆記、OneNote或簡單的Word。使用數字工具的好處是可以進行搜索,節省查找時間。
更重要的是,定期安排時間閱讀和復習這些筆記。
04必要時重讀
經典好書值得反復閱讀。盡管還有很多其他書可讀,重讀可能看似浪費時間,但這其實是對學習過程的誤解。重新閱讀一本好書最佳的時間是在第一次閱讀后立即開始。
我們的目標不是盡可能多地讀書,而是盡可能多地獲得智慧。如果我們想長久記住書中內容,重讀經典好書至關重要。重復是構建記憶的關鍵。
如果你希望獲得一些推薦閱讀書目,請參閱我們第九年誠意推出的,愿你開卷有益,不負閱讀好時光!
壹
貳
叁
肆
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