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是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人類社會發生的最為顯著的社會經濟轉型過程。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及交通技術等快速發展,全球從“地點空間”向“流空間”轉變,人口、資本、資源、要素等的流動性大大增加,城市聚集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意味著人類進入了“城市時代”,沿海城市人口大規模集聚,沿海城市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節點價值更加凸顯。
入海口城市作為沿海城市的一種特殊類型,是河流海洋交匯、陸地海洋統籌發展的關鍵區域,具有獨特性、復雜性和生態系統脆弱性。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性問題加劇,入海口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然而,對入海口城市研究尚未得到足夠重視,既沒有清晰的概念內涵,更缺乏發展特色模式的闡釋。
《入海口城市發展模式》一書在梳理世界城市化發展背景和趨勢的基礎上,提出入海口城市的概念內涵,以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為代表,分析研究了入海口城市發展的自然地理基礎與社會經濟特征,通過典型案例城市的解構剖析,總結提煉入海口城市發展的特色模式。主要觀點結論如下。
(1)全球城市化快速發展,全球城市人口比重從1960 年的33.4%快速上升至2020年的56.6%,城市人口規模激增,從10.2 億迅速增長至43.6 億,城市成為人類主要居住地。據聯合國預計,到2050 年全球城市化率將達到68%,城市人口將新增22 億,其中接近90%的增長將發生在亞洲和非洲。城市規模體系持續演化,大城市影響不斷加強,接近1/4 的全球人口居住在規模超過10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研究發現,人類長期受海洋吸引,持續向海岸帶集聚。2020 年,全球總人口的38%居住在距離海岸線100 km范圍內人口規模為29.8 億,占世界人口比重38%;在距海海岸線500 km 范圍內人口規模達到56.2 億,占比達到71%;距海岸線不同遠近的人口密度呈現地帶性距離衰減的規律。
(2)如何應對面臨日益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選擇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和道路,對于人類未來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而言,城市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發展理念在不斷演進,提出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包容共享、韌性發展等思想,也涌現出城市發展多元新理念,宜居城市、韌性城市、生態城市、海綿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多樣化發展和城市間合作等新理念。這些新理念對入海口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入海口城市也必將在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承擔責任并發揮建設性作用。
(3)入海口城市與港口城市、海濱城市、海岸帶城市等概念既有聯系,又有著明顯區別,是一個新概念。簡單理解,入海口城市指河流與海洋交匯處的海岸帶上發育的城市,是具有河流海洋交匯、陸地海洋統籌融合等特色,將入海口區域內的河流、陸地以及海洋多樣化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緊密聯系的特殊類型城市。其內涵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①河流海洋水系交匯,位于河流和海洋水系環境頻繁作用的過渡帶區域,有獨特的泥沙運動、淡水咸水交互等性質;②陸地海洋統籌發展,兼具海域和陸域不同屬性的環境特征,統籌陸地與海洋的開發與保護的系統治理;③通江達海區位優勢,入海口城市是聯結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沿線城市的龍頭城市,也是通過海洋與全球其他地區城市建立國際化聯系的重要樞紐;④生態環境重要且脆弱,位于不同圈層交匯、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帶,海-陸-氣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機理復雜,受人類活動擾動程度大,受氣候變化影響敏感性強。
(4)以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為研究對象,基于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水文數據庫(HydroSHEDS)、開放街道地圖(OSM)和全球人口格網數據(GPW)等全球數據庫、城市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以及遙感影像數據,輔以國際研究文獻及研究報告等資料,從河流自然屬性和社會發展作用兩方面綜合確定,遴選出50 個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入海口城市。這些城市在六大洲均有分布,其中亞洲19 個、北美洲11 個、歐洲10 個、南美洲6個、非洲3 個和大洋洲1 個。
從自然地理特征來看,入海口城市均位于海拔低且地勢平坦地區,年均氣溫多分布在10~25℃區間,氣溫條件總體較為適宜,超過一半的入海口城市年均降水量大于800 mm,降水較為充沛,入海口城市還具有較高的植被生產力和豐富的生態資源等資源稟賦優勢。
從社會經濟特征來看,入海口城市社會經濟特征差異顯著,25 個人口規模超過100萬,其中7 個人口規模超過1000 萬,城市間經濟水平差異大,交通路網密度均值為3997 米/平方千米,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好,港口航運相對優勢突出,城市國際化水平相對較高。
(5)進一步研究入海口城市發展特色模式,選取了鹿特丹、漢堡、新奧爾良、魁北克、開羅、布宜諾斯艾利斯、釜山、胡志明市、上海和東營作為典型案例城市,分析其城市發展特色,總結提煉8 種入海口城市發展模式,入海口城市多樣化繁榮發展是未來趨勢。
開放包容城市精神。不同文明的交匯與碰撞,促使城市居民形成了開放進取的精神特質和熱情好客的性格特質,能夠包容多元文化,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流入,共同建設城市。
高品質宜居城市。以人為本打造高品質的宜居城市,包括宜人的自然環境,也包括宜人的人文環境,如河海水系的特色城市景觀、藍綠空間、步行生活圈與和諧安全社區等,并倡導公眾參與。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建設基礎研究策源地,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高精尖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培養引進創新型人才。
內聯外通港城融合。與河流上中下游城市建立密切聯系,入海口城市應積極做到:發揮引領作用,推動流域整體聯動發展;發揮樞紐作用,成為國內外經濟聯系、貿易合作的門戶城市;發展多式聯運綜合交通體系,推動港城深度融合。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利用港口、航運、國際化等優勢,推動金融機構及管理平臺的集中集聚,發展總部經濟,發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構建可持續的城市投融資機制。
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視河流三角洲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修復,建立健全國家公園保護體制,促進生態系統修復與服務功能價值實現,提升城市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積極推動文化旅游。合理開發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等的旅游價值,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底蘊,開展多元文化體驗活動,打造特色國際旅游目的地。
國際交往積極活躍。通過締結城市聯盟、友好城市結對、邀請國際組織入駐、承辦國際賽事和國際會議等多種途徑方式,提高入海口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本書梳理了世界城市化發展的背景與趨勢,總結了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在國內外首次提出入海口城市的概念及內涵,以50 個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為代表,分析研究了入海口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礎與社會經濟特征,探討了8 種入海口城市發展的特色模式,為世界入海口城市這一類型城市的發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科學基礎。
← 左右滑動查看詳細信息 →
本書可供相關城市管理者、建設者及決策部門的工作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作為新型城鎮化、可持續城市、海岸帶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教學工作者及感興趣讀者的參考用書。
審圖號:GS京(2024)2240號
ISBN 978-7-03- 080019-0
責任編輯:楊逢渤
本文摘編自《入海口城市發展模式》(陳明星等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4.12)一書。
(本文編輯:張菊)
地球為你而轉!
歡迎關注:賽杰奧(sci_geo)
科學出版社地球科學訂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