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時,父親在元宵節那天,會坐在火塘邊,一邊抽著水煙袋,一邊用竹條和紅紗布扎燈籠。夜色降臨,他在扎好的大燈籠里,放上一支大紅燭,點燃后在大門前和屋檐下,高高地掛上一排。父親還在小燈籠里放上小紅燭,讓我們兄弟姐妹拿去玩耍。在燈籠紅色火光中,我們一個個玩得樂不思蜀,笑聲朗朗。
夜深了,在燭光燃盡之后,我們仍然興味盎然。當時我想,如果有一種蠟燭的火,能永遠亮著,那該多好呀!多年后,我在小商店里看到幾元錢就能買到的塑料燈籠時,我想這種不滅的燈籠,雖然不再擔心被燭火燒掉,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童年時,那玩火燈籠的快樂。
那時,街市上組織各種大型活動,常有焰火晚會,五彩繽紛的煙花飛上天空,開成火樹銀花,像斑斕的彩虹、蝴蝶、龍鳳舞、天女散花……焰火照得黑夜如同白晝,讓我們歡呼雀躍。
有年元宵節,我去了老家鄉下,那兒的孩子們在元宵晚上玩一種“舞掃火”的游戲,就是將用壞了的大掃把,外面包上麥稈、稻草、柴棍,澆上一點兒廢油,點燃后就成了一只大火把。孩子們拿著火把,在大人們帶領下,繞著自家的庭院舞上一圈,然后舞向村口、田野、高崗。
當時有人說,火把舞在家園村莊,就會帶來溫暖如春的生機;火把舞在田園地頭,就會掀起五谷豐登的喜悅;火把舞在高崗山梁,就會燃起一片生命的激情希望。我看著孩子們,千姿百態地舞動著火把,興奮地叫著,不遠處還有人高聲唱起了歌。那場景太精彩了,讓人激情澎湃。
當所有的火把都熄滅了,又有人點燃了河溝渠埂上的野草蓬蒿,于是一片連綿的枯草燃燒起來,火光熊熊沖天,一種比“舞掃火”更加浩浩蕩蕩的氣勢,讓人心潮澎湃。這時,我的一位同行者笑著對我說,他仿佛感覺到了一種遠古的氣息,因為我們的先祖,就是在燃燒的大火中產生了最早的生存智慧,找到生命最耀眼的煙火喜悅,生之根靈。元宵節火趣,就是那復古情結中的沖天火光,讓我們感受到幸福的流連,生命的感嘆,看見了人類崛起的風光!
我聽了,想起我國在元宵節,早就有民間“社火”之俗,那是自娛自樂的慶典活動,來源于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是土地神,火是火祖或火神。我想,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以土地為立足之本,而火則是人們熟食取暖的生命之源,在源本思維的生命靈光中,兩者被視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精神崇拜。
是呀,古老的土地與火,相得益彰,融合成了生存的風俗畫卷,在廣泛而又聲勢浩大的慶典儀式中,在歡快沸騰的人群里,生成了中華文明的浩蕩氣象,亙古綿延。
作者:鮑安順(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