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日本的第七年,第一次去看東京藝術大學(東藝大)的畢業展。
日本只有東藝大被稱為“藝大”,其余的學校都稱為“美大”。
實際上應該是藝大。為什么是日語繁體字藝而不是蕓。
因為“蕓”與“藝”在本質上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意思……
說到“藝”,上方“艸”代表「木」,指代植物;中間部分,坴( lù)意思是土塊,丮( jí)意思是,拿。簡單來說,這個字是種植的意思。
而“蕓”則是出自“耕耘”中的“耘”,這個字的本意是用刀除草。
種植和除草,簡直就是相反的意思,所以當時文藝界都覺得這個字簡化得很沒有水平。
草(一種植物),種草和拔草能是一個意思嗎。
東京藝術大學作為日本藝術界最高學府,當時直接拒絕改名(但作為法人,它的注冊名字其實還不得不是東京蕓術大學)。
另外,在日本說“藝大”,僅指東京藝術大學,如果想說是藝術類大學出身,一般會說“美大”出身。
之前我看過五美大聯展、武藏美、女子美等學校的展覽,但東藝大的展覽時間總是很緊,每年只有一個周末,而且預約往往很快就滿。
今年我總算看完之后感嘆:“不愧是藝大。”
無論你認為它的展覽模式有套路,還是它本身就吸收了最有才華的學生,東藝大畢業展在完成度上是最高的。
東藝大的展覽分布在兩個地方:東京都美術館和東藝大本部校區(就在東京都美術館約100米外)。
其中,東京都美術館主要展示本科生作品。
展覽的分區很有趣。首先是日本畫,接著是建筑、設計、先端藝術表現,最后才是油畫。我喜歡拍下每個分區的第一件作品,而先端藝術展區的第一件作品是一把綠色的貝斯,雖然它并不算特別“先端”,但讓我很開心。
油畫展區藏在展館深處,作品的表達方式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西方純藝框架,許多結合了影像、裝置等媒介,與傳統日本畫有很大的不同。我繞場一周后,先認真看完在地下的工藝和雕塑作品,再去看其他部分。
工藝展區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件互動性的抽簽作品。觀眾可以親手抽取一張簽,每個簽對應一幅畫,這種方式促使大家認真觀看作品,增加了觀展的趣味性。相比其他工藝作品,這件作品的實用性較強。不過,我也注意到有些工藝作品的展示方式很特別。
比如有一件作品是朝向內部,而不是外部展現。這讓我聯想到東藝大學生的某種特質——一種別扭或內斂的個性。畢竟,在日本的藝術環境里,如果你選擇離開純藝去求職,或者轉向商業設計、建筑等更實用的領域,就意味著你“認輸了”。
學部余下2000字60字請付費,被黑企剝削的窮人無力為愛發電。
第二部分是東藝大的本校區,主要展示大學院生的作品。
有一絲擔心,又有一絲期待。
畢竟我覺得本科生跟研究生的區別在于,本科生可能沒那么多的套路,但缺少一些社會經歷和學術的沉淀。
在藝術領域,并不是沉淀越多就一定能夠做出更好的作品。那么,東藝大作為日本學術界頂峰的學校,會帶來怎樣的作品?
我首先去到東藝大藝術館,這個幾乎每三個月就會去一次的地方——去年舉辦過大吉原展的美術館。
第一個作品是一座豎起中指的雕塑,同時露出某些不可描述部位,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女生的作品。
全世界范圍內,藝術專業學生女生偏多,最終成為職業藝術家的男性卻更多。
女生的作品很難評價,但這個作品一出現,我覺得后面的展品值得期待。
一個關于胡子大叔的少女心動畫引起我的注意。
在豎起中指的雕塑旁邊,一個看起來像是丟勒的兔子。
名為 "sasai細" 的作品,讓我聯想到本科展區的沿線設計作品。
單就這個作品來說,本科生的設計更偏向于故事內容,而大學院生的作品則更側重于形式,用手帕的形式帶來美感。
一個結合了表演藝術、帶有諷刺氛圍的作品。
作品圍繞 "我推" 這個概念展開,展示了一張椅子,椅子上坐著一位漂亮的洛麗塔女生。
主色調是藍色,而我拍她的手機背面也是藍色并貼有我推應援色是藍色的中島健人,所以我有點想上去搭訕。
大學院余下2000字60圖也請付費,即使付費,本窮人也不保證質量,愛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