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京謝社長
SAP是全球極少數沒有誕生于美國的頂級軟件產品,可是,這款產品卻誕生于德國,沒有誕生于日本。德國和日本其實有很多共性,都是制造業強國,都很推崇工程師文化,都是小語種國家。
可是,為什么日本IT行業創造不出SAP呢?分析完這個問題,可能對日本IT業自我突破有所幫助。
不過我此次不想探討細枝末節,而是想從哲學角度來探討。我有一個信念,哲學才是決定事物發展核心動力,要探討事物的本源,必須要深入到哲學層面。
在哲學層面,日本和德國有很重大的差異,日本哲學對于軟件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在我看來,軟件業的發展,在哲學層面,既需要個人精神層面的多元化,同時需要社會精神層面地統一化。這個結論看似矛盾,其實并不沖突。
因為,軟件工程本質上是一種系統工程,是將多元的單元整合成一個系統的工作。所以,制作軟件的人,必須要有很強的多元化精神,才能考慮到方方面面,將多元的單元整合起來。
而軟件做出來后,要想得到大量市場,整個社會必須要有共識和信仰,理論上是存在一個“完美的軟件”的,不同企業的業務,要主動去配合這個軟件,當業務和軟件矛盾,需要修改的是業務。
西方社會的哲學在這一點上,是非常符合軟件業的發展的。
首先,西方社會尊重個人的個性,整個社會是多元化的,每個人的精神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制作軟件方面,西方可以涌現大量人才。
同時,在整個社會層面,西方哲學自古以來就信仰,是存在一個最高真理的,比如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理念,任何事物,都是先有理念,再有實物。德國的大哲學家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論,也類似,都是相信世界存在最高真理。
所以,當一個最優秀的軟件在西方出現時,大量企業就會相信這個軟件背后的管理思想是最高明的,企業都會調整自己的業務,去適應這個軟件。
但是,日本哲學在這一點是完全相反的。
日本在個人層面,思想是非常單一化的,每個人都要調整自我去適應社會的規則。這就導致,日本社會難以培養優秀的軟件工程師。
可是在整個日本社會層面,是沒有存在最高真理這一共識的。日本的大企業,有點像日本歷史上的封建領主,企業內強調絕對服從,可是企業間卻誰也不服誰,覺得自己那一套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喜歡搞自己一套體系,把自己建立成獨立王國。
所以在日本IT業,軟件就需要向企業的業務妥協,日本企業都喜歡對軟件進行大量的二次開發,沒人愿意用標準化的軟件產品。這就限制了日本軟件業的發展。
最后,希望整個日本社會能涌現出更多優秀的思想家,帶領日本社會更新世界觀,必須要建立這樣一個信仰:多元化的世界才更有利于真理出現,多元化的世界中必有一元是最高真理。這樣日本IT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