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周蘭
2月20日,28歲抗癌博主“小何日記”去世的消息引起關注,大象新聞聯系到該博主的母親,據其介紹,女兒治療的這幾年大概花費了70余萬元,“不僅掏空了家底,還借了很多錢。但是我們只想把孩子治好?!?/p>
其母親還透露,女兒自從生病后,變得不愛說話,”前段時間在醫院她就一直哭,說想回家,不想在醫院,沒辦法,我們就帶她回家了,在家只住了兩晚就永遠地離開了?!?/p>
圖為小何拍的照片
大象新聞記者從小何的視頻中了解到,她來自貴州農村,從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她靠自己寒窗苦讀和勤工儉學,考上理想的學校,成為一名醫學生。2019年畢業,并于同年年底發現身體不適,2020年確診腹腔黏液性瘤并做了減瘤手術,后來復發且胸膜腔黏液瘤轉移。
小何在社交平臺開通賬號,記錄自己的抗癌日常,也在網絡上尋求網友幫助,通過直播賺取費用。她給自己取名為“小何日記(打怪獸版)”,將病魔形容為怪獸,與疾病積極對抗,小何這條抗癌的道路已堅持5年多。
小何抗癌已經5年多時間
2月19日,抗癌博主“小何日記”的弟弟發布訃告稱,姐姐于2025年2月19日凌晨2點去世,享年28歲,“承蒙各位親戚朋友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支持與關心,讓姐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生命得以延續至今……”
圖為抗癌博主“小何日記”的弟弟發布訃告
延伸閱讀
“晟寶永遠地閉上了眼睛,結束了與癌癥長達三年的痛苦抗爭。”
2月17日,山西忻州博主@晟寶(休學抗癌中)發布視頻,稱兒子晟寶于2月16日去世。
圖為相關視頻截圖,晟寶年僅18歲
15歲時,晟寶開始出現腿痛。起初家長以為只是生長痛,但后來半夜經常被痛醒,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到院檢查時被確診為骨肉瘤。
休學抗癌三年,期間醫生曾建議截肢,勉強保肢后卻再度復發。盡管他努力抗爭,但最終不敵病魔。
骨肉瘤是常見的惡性骨腫瘤,被稱為“青少年殺手”,最常發生在10-20歲,約60%的骨肉瘤患者年齡在25歲以下。
骨肉瘤發病率不高,僅有百萬分之四左右,但其早期癥狀比較隱匿,多表現為膝關節、肩關節疼痛,很容易被家長當成生長痛而忽視,從而耽誤治療。
為何骨肉瘤更偏愛青少年?
醫生表示,孩子的骨骼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較為活躍。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環境(接觸放射線物質)等因素,就可能導致骨細胞發生異常變化,進而形成骨肉瘤。
生長痛和骨肉瘤有何不同?一起來了解
1.生長痛比較輕微,骨肉瘤的疼痛比較劇烈;
2.生長痛可能兩條腿都有,但骨肉瘤很少會兩條腿同時痛;
3.兩者疼痛的程度、持續的時間都有一定區別,生長痛疼痛的位置不固定,而骨肉瘤疼痛的位置固定,多在腿部關節處,且是持續性疼痛,尤其是夜間更明顯。
生長痛和骨肉瘤有何不同
所以,膝關節疼痛,晚上疼得特別厲害,超過兩周都不緩解,就很有可能是骨肉瘤在作怪。
骨肉瘤惡性程度較高,一旦發生腫瘤轉移,生存率則僅為20-30%,因此早識別早治療是關鍵。如果出現以下幾個癥狀,需警惕:
1.在骨的表面可觸及一個硬的腫塊。骨癌的早期癥狀患病部位通常表現為梭形腫脹,腫塊的邊界不清晰、皮膚溫度上升、質地比較硬,局部的血管擴張等。
2.骨癌最典型的癥狀就是骨痛。骨癌患者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疼痛,通常在早期會出現脹痛和鈍痛的癥狀,疼痛容易反復發作,往往在短時間內疼痛會加重,表現為持續性疼痛和夜間疼痛。
3.發生病理性骨折或變形。骨癌會對骨骼的骨質造成破壞,使骨質變薄弱,所以容易發生病理性骨折,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輕微摔跤或活動就出現骨折。
4.發熱、體重下降、疲勞和活動能力下降,有時發生于晚期骨癌。出現以上情況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出現這樣的疼痛要當心,尤其是夜間會加重
據復旦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公號刊文介紹,若出現以下癥狀,請及時就醫:
1.持續加重的骨痛(夜間尤甚);
2.不明原因骨折或骨變形;
3.局部腫脹、皮溫升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