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作為競爭度較高的市場,在整個行業經歷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周期后形成了穩定競爭格局,雖然不乏有新品牌涌現,但頭部品牌依然沒有較大變化,這也就意味著入局品牌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口味作為飲料較直觀賣點依舊是品牌突顯差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飲料行業在口味方面呈現多元化、創新化的發展態勢,辣味等小眾口味成為眾多品牌口味創新的優先級。
辣味所帶來的味覺刺激成為眾多年輕消費者舒緩壓力、釋放情緒的一種選擇,并且差異化產品往往能夠成為社交媒體互動的熱門話題,賦予產品情緒及社交價值是其在市場中存在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健康價值上辣味飲料也有較大創新空間,不少辛辣口味的成分可以被應用到產品上。但品牌在創新過程中需要注意好成分和口味的平衡,以及一些差異化發展路徑的切入。
瞄準辣味飲品
前段時間英國功能性飲料品牌Moju推出了一款辛辣口味飲品,據介紹,新品原料包括螺旋藻和菠菜在內的綠色成分,以及菠蘿、新鮮秘魯姜根和墨西哥胡椒,是為響應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甜味和辛辣風味融合需求而開發。《2025年口味趨勢》報告中顯示未來一年可能影響食品和飲料行業的風味、成分和創新,辛辣口味的復合搭配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前也已經有不少品牌嘗試辣味領域,比如今年2月份可口可樂推出了帶有覆盆子和香辛料濃郁的味道的辣味可樂;4月星巴克推出三款辣味冰飲,還限時推出了辣味奶蓋;8月優樂創新推出了辣條味AD鈣乳酸菌飲品等等。更早之前還有維他奶推出吃辣限量裝;王老吉推出藤椒涼茶;屈臣氏有干姜味汽水;魔水師推出大蒜咖啡道等等,這些產品都與傳統飲料酸甜口味不同。
眾多品牌接連布局能夠看出辣味飲料在市場中的發展潛力,而且隨著入局品牌增多,辣味飲料原料也更加豐富,且從人工添加朝著天然成分發展。因為在國內市場中大部分消費者對辣味的市場認知似乎總與高油高鹽的食材分不開,這顯然不符合市場健康化的大趨勢,所以健康辣便成為了現在的核心攻破點,上述國外品牌推出的產品之所以引發行業內眾多關注也正是由于其添加的成分更加天然健康。
國內現制茶飲品牌前段時間推出的超級蔬食系列飲品“維C速燃甜椒”似乎與健康辣的方向想吻合,據了解,這款產品以超級食物甜椒果蔬汁為主要原料,搭配新鮮甜椒塊、沃柑肉等豐富果蔬原料與七窨茉香雪芽。相比于辣味所帶來的沖擊,這款產品的口味更偏向于辣椒香味所帶來的新奇口感,這或許也可以為飲料品牌發力健康辣帶來創新新方向。
小眾口味創新重點
隨著飲料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及市場需求的提高,各個品牌從卷原料、口味到卷價格、營銷,似乎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品牌亟需尋求新增長點,口味作為可以直觀感受出來的賣點,對產品好評度及復購率都有著直接影響,很值得重新做一遍,因此口味細分成為品牌今年的重要創新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眾口味應用更加廣泛,香菜味、折耳根味等產品在市場中出現頻率逐漸增加。
辣味飲料的推出既是品牌順應市場趨勢的表現,也是對市場精準洞察后的結果。早在多年前就有研究數據顯示,消費者對辣味主菜、調味品和零食的接受程度非常高,辣味飲料和甜點的接受度相對較低,但也有近60%的消費者愿意嘗試;近年來中國食辣人群的數量龐大并持續增長,辣味深受各年齡段人群的喜愛,市場持續釋放無辣不歡信號,也是品牌推新的依據。
辣味飲料不同于常見的酸甜口味,更具有爭議性,這些爭議恰好為品牌帶來了流量,這也是眾多品牌推出小眾獵奇口味產品的原因,起初相比于傳統飲料靠口味取勝,這些小眾獵奇口味的應用則更像是一種傳播符號,背后所帶來的流量價值往往要大于銷售價值。隨著當下年輕消費者對小眾口味的獵奇心理較重,對這種個性化口味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了銷量,自然就更受品牌重視。
對于飲料品牌而言,借助小眾口味創新,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破解增長焦慮,為品牌帶來熱度和銷量增長,但從長遠來看,辣味飲料市場競爭加劇后,品牌還需要在辣味上持續創新來凸顯差異化,且飲料口味創新的角逐還是要回歸到產品本身之上,將小眾獵奇口味轉化為大眾消費。今年地域性口味滿足各地消費者口味差異成為行業趨勢,地域特色辣味或許可以成為品牌接下來的發力點。
味覺刺激,滿足情緒價值
辣味飲料的流行并不是噱頭,事實上,辣其實并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類似觸覺的感覺,與酸甜等味覺有著根本的區別。據了解,吃辣后大腦感受到是一種疼痛感,不僅能夠刺激口腔和舌尖的感受器,身體還會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分泌出來的物質可以提升滿足感。隨著生活、工作壓力增大,吃辣逐漸成為人們緩解壓力、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這也是辣味能夠吸引眾多年輕人的原因之一。
從辣味本身特點來看,辣味飲品的核心優勢并不是即飲性,而在于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而情緒價值又是近年來年輕消費者的重要需求。相關報告顯示,后疫情時代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更加復雜和分化,更加關注產品和情緒體驗,特別是在Z世代中,情緒賦予和心理寄托成為了消費的新興關鍵詞。
《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調查顯示近三成受訪年輕人會因為情緒價值療愈身心而進行消費,這也就意味著平平無奇的飲料或將逐漸失去吸引力,市場對情緒價值的追求也同時對品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以辣味作為飲料賣點不足以抵抗市場競爭,因此品牌需要注重辣味和情緒價值的結合,找到創新的營銷方式,放大產品情緒價值,從而形成獨特的品牌形象。
通過打造出獨特的產品和營銷策略,可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并提升品牌忠誠度,在產品包裝上可以利用色彩心理來影響消費者的情緒,比如紅色通常與激情和能量聯系在一起,而橙色則可以帶來活力和愉悅感,以此作為包裝主要顏色或許可以幫助品牌傳遞積極的情緒;在宣傳營銷上,品牌可以與影視作品聯名,在劇集中植入產品,加強產品與場景的關聯,同時突出情緒價值的滿足。
有一定的社交價值
辣味飲料本身也有一定的社交價值,消費者在品嘗辣味產品時,通常會因為口感和刺激而產生一種社交和分享的欲望,所以辣味產品憑借其特點往往成為社交媒體互動的熱門話題。在社交平臺中辣味零食話題有3.9億瀏覽,辣條味AD鈣奶、香辣味可樂等話題下也有不少討論,消費者分享各自體驗,想要在交流過程中尋求認同感和滿足感。
在日常生活中辣味飲料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特的社交媒介,比如在朋友聚會時共同品嘗,不僅能增進朋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還能在分享辣味體驗中找到共鳴,更在無形中促進了人際關系的緊密連接。還可以在公司團建或節日派對等特定場合中作為增強獨特的互動道具,不僅可以激發參與者的熱情,還能加深彼此間的默契與信任,進一步鞏固團隊凝聚力,拉近工作伙伴之間的距離。
品牌可借此機會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活動,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升品牌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比如通過舉辦辣味挑戰賽等各種與辣味相關的活動吸引消費者參與,使其在消費圈中熱度快速擴散,同時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直播互動,實時分享辣味體驗,提高產品關注度和討論熱度,帶動更多潛在消費者嘗試。這些措施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大品牌曝光度且以此強化產品的社交價值,還可以提升品牌形象與產品創新特性。
品牌還可以開設線下體驗店吸引消費者到店體驗,或是與一些辣味餐廳合作,結合餐廳特色場景打造獨特的消費體驗,不僅可以深化品牌印象,還有利于品牌全面了解市場反饋從而進行針對性改進來滿足需求。此舉或許可以引起更多消費者自發宣傳品牌產品,進一步提高曝光度和社交屬性。
健康成分的添加
近年來飲料市場在口味創新上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和健康化的趨勢,未來隨著品牌不斷推陳出新,行業也將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辣味飲料健康化也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整個飲料行業突顯健康化的手段幾乎都是通過添加天然原料或營養成分及減少添加劑的使用,辣味飲料想要在健康化浪潮中脫穎而出,可以借鑒行業經驗,并結合自身特點,研發出更健康的產品。
在原料上,之前市面上某品牌辣條味乳酸菌配料表中并無辣椒等成分,可見其辣味主要來源于人工添加劑和香精,這顯然不符合健康辣的趨勢。近段時間一些品牌推出的辣味飲料在原料選擇上更加注重天然成分,如使用天然辣椒提取物或者是帶辣味的天然成分等,天然辣椒提取物含有辣椒素、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等成分,這樣既保留了辣味又提升了健康屬性。
在輔料上品牌也需要加以把控,比如在甜味劑上可以使用使用蜂蜜、甜菊糖苷等天然甜味劑,在配料上選擇水果來增加產品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層次,做到既有辣味特點又有低糖、低脂等健康賣點。在營養成分強化方面也值得注意,比如可以在產品中添加維生素B族、維生素C、鈣、鎂等營養元素或是加入菊粉、果膠等膳食纖維成分來提升產品整體營養價值。
整體來看,辣味飲料市場潛力較大,也就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品牌加入,原料方面除了全球各種辣椒外也將有更多成分被挖掘,風味上香辣、麻辣、酸辣、甜辣等更是百花爭艷,加上市場對于健康和個性化的追求,辣味飲料品牌還需不斷創新打造品牌護城河,比如在許多辣味原料中具備著豐富的營養成分,可以在原料上繼續探索并應用到產品中等等。
平衡辣味和其它成分
辣味或辛辣味在飲品中味道都較為突出,處于獵奇心理會有不少人嘗試,但想要提高產品復購率并在市場中長久立足,還需保障口味和口感。這就需要品牌在創新辣味飲料時選擇合適的原料搭配或是平衡好各種成分配比、改進加工工藝等來保障飲料口感并提高口味層次,在原料上可以選擇辣椒等大眾接受度較高的辣味元素,且在制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合理的清洗、切割和浸泡等預處理方式,去除部分辛辣成分和不良氣味,確保產品既辣又不過于刺激。
在配料上品牌可以通過科學配比,精準控制辣味與其他風味的融合,比如添加如薄荷、檸檬草等天然草本植物,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辣味對口腔的刺激還可以很好的與辣味相融合,豐富口感。某外國品牌通過添加菠菜、菠蘿等成分提升產品整體口感和風味,這也是值得其它品牌借鑒的一點。
雖然市場對辣味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不同地區、不同人群能夠接受的辣度有所不同,比如廣東人們能接受的平均辛辣度味8.84,而四川這一數值為151;另外針對消費者可接受的辣味程度,有調查數據顯示,40%的消費者喜歡中等辣度,28%的消費者喜歡特辣,7%的消費者喜歡極辣。因此品牌需針對不同區域調整辣度,通過調整辣味成分的類型和濃度,創造出不同辣度級別,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
同時品牌在研發辣味飲料時應充分考慮地域差異和消費者偏好,可以結合當地特色食材,如四川的花椒、廣東的陳皮等進一步提升風味獨特性,確保產品在各地市場均具競爭力。盡管產品推出后,品牌依舊需要定期進行口味調研,收集消費者的反饋意見,了解其對辣味飲料口感和口味的偏好,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確保產品在市場中長久而穩定的發展。
辣味靠近功能性
由于一些辣味天然成分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所以一些含有這種原料的辣味飲品往往與功效性有一定關聯,比如生姜、黑胡椒等成分已經被逐漸應用在功能飲料中,這也使得這部分辣味飲品具備向“功能飲料”品類靠攏的可能性,因此辣味飲料品牌可以圍繞這一點開發健康概念產品,通過打造特色概念找到適合場景切入作為差異化發展路徑之一。
從市場端來看,功能性飲料市場整體發展潛力較大,尤其是在健康趨勢下,功能性飲料更是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有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能量飲料市場規模已達到555億美元,而運動飲料的市場規模也達到了230億美元。從品牌發展來看,某品牌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25.58億元,同比增長45.34%,其中主營產品銷售收入105.07億元,同比增長31.43%,這都能顯現出功能性飲料的發展前景。
從消費角度分析,數據顯示千禧一代在能量飲料上的消費指數過高,這類群體正處于收入的黃金時期,家庭和事業都在發展,不僅對能量飲料需求提升,自身也有較高的消費能力。在這樣的趨勢下,辣味飲料品牌應緊跟市場脈動,挖掘并強調產品的健康屬性,借助功能性飲料的市場熱度及飲用場景切入市場,從而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雖然一些成分或功能性元素確實具備一定健康作用,但品牌在推廣含有這些成分的辣味飲料時,應注重科學依據,避免夸大其詞,以免出現踩過界的行為。而且隨著市場對產品成分及配料表更加關注,這種誤導消費者額行為一旦被發現,很大可能會影響市場信譽,從而對品牌長遠發展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行業思考:近兩年小眾口味在是食飲市場中被廣泛應用,辣味憑借其獨特的口感體驗被不少品牌所應用,甚至出現在了以酸甜口味為主的飲料市場中,現已經有不少品牌推出辣味飲料。這既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有消費市場的推動,其辣味本身所給予的情緒價值和社交屬性也是其頗受品牌歡迎的原因。未來隨著產品品類增加,辣味飲料也需要不斷創新來提高產品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