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南池子美術館,是聽了播客知行小酒館對邱志杰的訪談,說到他在那里的“鏡花水月”藝術展與美術館別有洞天的交融。雖然鏡花水月已經撤展,但在展的《點戲一本》將皮影與剪紙藝術融進園林的景觀中,亦有曲徑通幽之妙,特別喜歡的是“桃花馬上”的穆桂英《當窗》而坐,與窗外的青瓦斜枝相映成趣。南池子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在舉辦新春系列展,以五岳為題的山水畫、以靈蛇為意的書法展,看上去琳瑯滿目但難免單調乏味,還不如《美在生活:我們在幸福中美術作品展》在墻上摘抄了食指、北島、舒婷、顧城、西川詩歌中那些與幸福有關的詩句更值得駐足;而展出的畫作,多以漁民收獲、牧區春天、農村新貌來濃墨重彩地寫實、甚至還能表現互聯網創業、農業電商、共享單車等新話題,但過高的幸福濃度堆疊起來難免有些油膩,反而是看到展現新冠疫苗接種的題材竟然以《在熱辣的陽光下生活》為題,倒像是吃了口芥末。中國美術館
美術館對面的嘉德藝術中心以《看見微笑》為題做古青州造像藝術特展,那些埋藏了千年的石像雖然大多殘破,但更能突出柔美的臉部線條、華美的衣飾造型等細節之美。回到邱志杰的訪談上來,他否認藝術需要靈感,他認為“自古以來藝術都是一個飯碗”、“自古以來藝術家都是接受客戶來下訂單的”,這恰恰在古青州的造像藝術上得到了驗證。想那些1500多年前的青州石匠,憑借千鑿萬刻才修煉出的好手藝從寺廟拿到造像的活計,怎么可能依靠靈感來上揚一下菩薩的嘴角,所依循的必然是客戶的要求和信眾的愿望,讓菩薩微笑一點會更美,更顯慈悲……嘉德藝術中心
一天看了三個展覽,心里想的還是邱志杰在訪談里講的,“美是一種感受力現象”,唯有細膩、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才能發現美、欣賞美,也才能講述出美;而要提升感受力,除了讀書之外,更要多看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