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西北岸邊,有一塊地方叫九女墩,里面屹立著一座高大雄偉的九女墩紀念碑,墩的四周,遍植花樹,蔥蘢茂密,莊嚴肅穆。背后有一墓地,里面葬著9名太平軍女兵。碑后是一座芳草覆蓋的圓墳,墳前寬敞的道路兩旁栽種著整齊的翠柏。墓地周圍,遍植樹木,碑頂懸掛銀鈴,風振鈴鳴,配以拍岸怒濤,頗具當年女英雄們金戈鐵馬、激戰疆場的意境。碑東隅湖處,聳立著一座“可歌亭”。四周繁花環擁,樹木拱衛,更顯莊嚴美觀。
據碑文記載,9名太平天國女兵紀念碑是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清朝滅亡,“民國興,有司旌表先烈,遂封而祭之。”官員下令表彰9名女兵,并寫祭文云:武昌城之九女,姓名無所知,桑梓無所考,而南山摧陣,群寇喪膽;東湖赴水,百姓存悲,天國之興也,顧志士聞故事而攘袂,豪杰聽鑼鼓而墮淚,浴血礪兵,前仆后繼,終覆清祚,而開共和之基。后人贊曰:鄂中巾幗九英雄,壯烈犧牲后世風。辛亥太平前后起,推翻帝制古今崇。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率2萬余太平軍奮力拼殺,自廣西永安(今蒙山縣城)突圍人數雖少,二萬來人卻如猛虎出柙,銳不可當。全軍沿途裹挾青壯年,勢力迅速膨脹。各路英雄好漢附義如云。臺風橫掃、草木皆兵。四、五月間,圍攻桂林未克,乃北竄全州而去。入湘以后,長沙之外無堅不摧。一時擴大軍隊參軍者數萬人, 遂進據武漢三鎮。全師至此帶甲凡七萬五干人,號稱五十萬,后盡擄三江一一湖(湘江、漢水、長江與洞庭湖)中的民船數萬艘,順流東下。檣櫓如林、旌旗蔽天。下九江、克安慶、破蕪湖,如入無人之境,攻入南京,遂定為天京。最終占據大清東南半壁江山。
此時,太平天國為了保證部隊戰斗力,實行“分營制度”,將男女老幼單獨編入各“營”、“館”,即使是夫妻、女子、父女,也不能隨意碰面,否則就是觸犯天條,處以極刑。百工技藝亦按職業性質,編入諸“館”。所有財產均入“圣庫”,其中,成立了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那便是“女營”,這支部隊平時承擔后勤、運輸、工程、照顧傷員等任務,關鍵時刻也作為戰斗力量,乃至突擊力量使用。
湘軍上奏的材料記載,太平軍的女兵艷絕一世,驍勇異常,十分善戰,所向有功。特別是一些女兵的指揮人員,淡妝出陣,揮雙刀,鋒凜凜落皓雪。乘絳馬,鞍腰籠白氍毹,長身白皙,衣裙間青皓色。臨風揚素腕,指揮女軍,衫佩聲雜沓,望之以為天人。女兵皆錦旗銀盾。戰酣,解衣縱馬,出入滿清軍。內服裹杏黃綢,刀術妙速,衣色隱幻,一軍駭目。
據《武昌兵檄紀略》中記載:“女賊數萬人,女賊尤其矯健善戰,賊之勁旅,往往遇大敵而后出之。”太平軍女軍出戰時,主要著裝是“紅綃抹額,著芒鞋頗矯健”。從清軍將領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太平天國的女后在戰場上的情形有多牛,她們作戰勇猛,令清軍聞風喪膽,不戰而潰。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后,女兵的能征善戰得到了天王洪秀全、東王揚秀清的肯定,兩位領導還還視察過女營,無疑給他們莫大的鼓舞。有書中記載兩位領導查閱女營的情形;洪秀全坐在船上,船首雕一龍頭,飾以金彩;舵間裝一龍尾,偽稱王船。遍捧黃旗。兩旁排列炮位十余尊,鉦鼓各一,硃漆龍棍大小各二。船上點燈三十六盞。天王黃綢龍袍、黃綢龍鞋、不穿靴,坐一黃色大轎,轎頂五鶴朝天,用十六人舁之。舁夫皆黃馬褂、黃帽。前隊旗幟兵衛數百對。次鑼鼓手若干隊,次吹鼓手八人,各穿制一服 。東王衣紅袍,戴貂帽,如宰相服飾。其余各首領或戴官帽,或插豎雞毛,帶兵十數萬,簇擁跪迎。是日天色睛明,旌旗蔽空;各官皆騎馬,帶兵勇前驅。其次則各王皆坐黃轎,轎頂一鶴。可見當時對女營有多重視。
然而,這樣的情形好景不長,天京事變之后,太平天國由盛而衰,湘軍領導得知天國發生內訌這一消息后,大喜過望,認為是反攻的最佳時機,便立即率主力北上,先是在岳州大敗64歲老將曾天養,最后在城陵磯之戰成功斬殺曾天養太平軍全部退出湖南,湘則乘勝追擊,兵分兩路渡過長江,圍攻武昌,武昌保衛戰打響。
清軍向漢陽、武昌多路發起總攻,一部進攻東岸花園,一部進攻西岸蛤蟆磯,并破鸚鵡洲;湘軍水師從大江中路沖擊,隔斷兩岸太平軍,并直撲鸚鵡洲,攻占鲇魚套。太平軍抵擋不住,日塔齊布率軍攻占了武昌城東的洪山,隨后,太平軍所設的漢陽晴川閣的木柵、龜山上的木壘以及武昌鲇魚套的6座營壘,都被清軍燒毀,漢陽、武昌城外據點盡失,無險可守。14日清晨,太平軍武昌守將國宗提督軍務石鳳魁,地官副丞相黃再興,只留數百人守城,率軍從東門退出武昌。
太平軍撤退時,與塔齊布遭遇,血戰于洪山。童子軍數百人浴血奮戰,英勇不屈,集體投湖壯烈犧牲。同日,太平軍漢陽守將三十九指揮古隆賢亦率軍退出漢陽。武漢為清軍占領。石鳳魁率部退守田家鎮。
撤軍看似非常簡單,扭頭就走。但實際危險遠遠要比進攻時候要大,在古書上就寫道:背朝敵軍乃兵家之大忌。大軍撤退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否則,一旦敵人追殺過來,將會使己方的軍隊處于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尤其是撤容易引起爭先恐后。然而,這次石鳳魁撤離武漢就沒有組織好,導致非常的混亂。此時,太平軍的女營還沒有得到撤退的通知,大軍就已經開撥走了。
此時,武漢城內的太平軍女營,她們已經陷入湘軍包圍圈,成為待宰羔羊。但是,太平軍女兵非常的勇敢,她們與湘軍拼殺,血戰突圍,以求活路。雖然是抵擋頑強,但終在寡不敵眾,陷入絕境。《天國志》記載:“九女倉促不能從,為清人所逐,退至東湖之濱。”9位女兵遭受湘軍圍攻,且戰且退,直到長江邊。湘軍人多勢眾,9位女兵不是對手,但她們并未屈服,不愿投降湘軍。
9名太平天國女兵,面對前面滔滔江水,后面滾滾而來的湘軍,擺在她們面前的只有三條路,一是放下武器投降,二是血戰而亡,三是跳水自盡。最后她們知道前兩者一定被羞辱,生不如死。而血戰明知必敗說不定會被活捉,于是一致決定跳水。書上記載“四顧無路,互勸勉,誓死不受俘虜之辱,從容攜手,投湖殉國。”
后來,當地村民敬慕這9位年紀不到20歲天國女兵的節烈,把她們的遺體偷偷收葬在東湖邊。為免遭清兵的破壞,人們特意將墳墓稱為墩。幾十年后清朝滅亡,民國時期便把九人作為英雄進行紀念,稱安葬她們處為九女墩,有當地人介紹說,他們定為烈士的時候,在墩的周圍,相繼長出九種花卉,村民們認為這是九位女英烈顯靈,幻化成九種美麗的鮮花,雖然他們沒有留下名字,就稱為九朵鮮花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