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但斌的私募客戶們想必已賺得盆滿缽滿,畢竟其產品在2024年登頂中國百億私募的冠軍寶座。
但斌進攻美股,在華人投資圈早已不是新鮮事,投資人也知曉他對英偉達的高倉位押注。
對于但斌來說,英偉達暴漲行情可謂讓他名利雙收,成為私募圈的一張燙金名片。
然而,股票投資圈的神話,總會受到時間因素的限制。之所以這么說,投資行業沒有長勝將軍,市場的風格一旦逆轉,就會讓明星基金經理遭遇重大逆風。
數年前,公募圈的張坤就經歷過周期切換的艱難挑戰,讓許多信任他的基民“不知所措”。
如今,但斌的投資風險不僅僅是英偉達行情是否逆轉了。
穿透他的基金產品,我們看到了3倍杠桿資金的使用痕跡,這在投資行業可謂是“高級別的風險”,這種玩法算不算過于激進?
美股“新玩法”
東方港灣的海外基金“ORIENTAL HARBOR INVESTMENT FUND”披露了2024年12月末的美股持倉。
實際上,我們熟知的東方港灣是一家本土注冊的私募投資機構,而上述海外基金屬于離岸投資基金,美元資金來源(客戶資金和自營資金多寡)限于披露信息有限,我們無法進一步穿透。
至少,我們從這個海外基金可以窺探一下但斌直投美股的細節。
據披露材料,截至2024年12月末,這只基金總持倉市值為9.95億美元。其中,英偉達、FNGU、臉書、微軟、蘋果位列前五大重倉股,持倉比例依次為29.71%、10.93%、9.88%、9.88%、9.2%。
熟悉但斌言論的投資者,對上述持倉想必覺得“合乎情理”,他一直高度唱多英偉達,甚至在其發布業績時“刷屏式”在社交平臺點評。
比如:2024年6月,他曾發出頂格購買英偉達的言論。
再如:2024年8月,他曾表示繼續使用資金買入英偉達的計劃等。
三倍杠桿
但斌鐘情于投資大型權重股時使用了杠桿撬動科技股投資,值得密切關注。
上述提及的第二大重倉股是一個英文簡稱FNGU,也就是“3倍做多FANG+指數ETN”。
這個看起來還是過于專業晦澀,我們用最通俗的語言進行解釋:
此重倉股并非一只股票,而是多只科技股的“一籃子”指數,相當于買了一個“超級放大鏡”投資工具,這個工具專門用來放大追蹤美股10只大型科技股組成的指數。
相關成分股不單包括但斌最看好的英偉達,還包括臉書、蘋果、亞馬遜、奈飛、谷歌。
值得注意的是,做多上述科技股“一籃子”指數,產品自帶三倍杠桿。
這意味著,賺錢可以賺得更快,虧錢也可以虧得更快。
我們接下來做一個不同情境下的測算,比如1億美元持有FNGU,那么這個產品漲跌會導致的市值變化。由于是三倍做多,凈值波動是對應指數的三倍。
指數漲5%,持倉市值就會變為1.15億美元;如果跌5%,持倉市值變為0.85億元。
指數漲10%,持倉市值變為1.3億美元;指數跌10%,持倉市值變為0.7億美元。
指數漲15%,持倉市值變為1.45億美元;指數跌15%,持倉市值變為0.55億美元。
借力杠桿風險重重
總結來看,但斌利用海外基金對科技股投資“放杠桿”,存在著諸多不可估量的風險。
第一,基金凈值對市場波動更加敏感。因為杠桿產品進一步放大了但斌的投資頭寸,疊加成分股的估值不低,多頭情緒一旦變化,都可能引發股價大幅波動,導致基金損失突然放大。
第二,當科技股走勢與基金預期相反時,杠桿會加速損失累積,極端情況下導致基金經理以不利價格出售資產,自然會讓基民體驗到凈值曲線的大幅回撤。
第三,全球各路投資者都在盯著英偉達等權重科技股,不乏各類杠桿資金(比如三倍杠桿、五倍杠桿、十倍杠桿做多),當市場出現系統性下跌時,杠桿基金被迫平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比如跌到沒有買盤,基金經理“想賣出沒人接盤”的困境。
第四,但斌的團隊是否有精細的風險管理機制,去規避杠桿操作流程的風險,這需要一家私募有著體系化運作模式,而不是“老板說了算”。
第五,跨境投資涉及諸多特殊風險,比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波動。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元資產折算回人民幣時的價值將減少,導致實際收益下降。
此外,海外資本市場對跨境投資者的稅收流程復雜,可能涉及預扣稅、資本利得稅等。如果未充分了解相關稅務規定,可能會影響投資體驗。
因此,中國本土基金經理決定重倉海外股票,需要全面評估上述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最終確保投資者的利益不會遭受損害。
※此文為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