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鋒刃與群體的狂歡:余華英案背后的社會心理困局
2025年2月28日,當余華英的死刑執行令化作新聞推送時,互聯網上掀起的歡呼聲浪幾乎淹沒了所有理性討論的空間。這個拐賣17名兒童的人販子伏法,本應是法治文明的勝利,卻意外成為全民情緒的宣泄口。當我們在“大快人心”的狂歡中按下轉發鍵時,或許更應警惕: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歡呼,是否正在將死刑異化為社會心理失衡的安慰劑?
---
一、集體創傷的暴力宣泄:從個體正義到群體暴力
余華英案引發的社會情緒共振,本質上是文明社會對原始暴力的集體應激反應。當楊妞花在直播間痛哭下播時,當張榮仙三十年后才找回一個兒子時,17個家庭的破碎敘事構成了全民共情的基礎。這種創傷記憶經過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形成了“人販子必須死”的情感共同體。
這種情緒具有雙重異化特征:
1. 正義的符號化轉移:公眾將對司法系統長期積壓的不滿(如“梅姨案”多年未破的焦慮)投射到個案中,余華英成為了所有罪惡的具象化符號。
2. 私刑思維的集體復蘇:抖音熱評“千刀萬剮都不解恨”獲得百萬點贊,折射出法治時代下潛藏的私刑渴望。當現代法律不能滿足原始復仇欲望時,死刑便成了最后的情緒出口。
---
二、死刑的社會心理止痛藥效應
在余華英案的輿論場域中,死刑判決展現出三重心理補償功能:
1. 權力幻覺的滿足:在普遍存在的“正義遲到”焦慮中,死刑執行讓民眾產生“終于有人被懲罰”的控制感。這種心理機制,與網絡暴力中“鍵盤俠”的正義表演異曲同工。
2. 道德優越感的建構:轉發“惡魔伏法”的新聞時,個體通過道德譴責獲得群體認同。這種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斷,實質是簡化復雜社會問題的認知捷徑。
3. 結構性矛盾的情緒轉嫁:當城市化進程中留守兒童問題、基層治理漏洞等系統風險難以解決時,將罪惡歸咎于個體惡魔成為最便捷的泄壓閥。余華英的死刑,某種程度上成了社會矛盾的安全替罪羊。
---
三、歡呼聲中的認知困境
對死刑的過度追捧,暴露了社會心理深層的認知陷阱:
1. 數據迷思下的安全幻覺:盡管我國失蹤兒童找回率已達98%,但余華英案17名受害者的特殊性質(含雙胞胎被拆分販賣),使公眾產生“遍地人販子”的認知偏差,進而強化對極刑的依賴。
2. 報復正義對修復正義的吞噬:司法系統耗費四年時間完善證據鏈,公眾卻只關注死刑結果。這種“重懲罰輕修復”的思維,導致對被拐兒童心理干預、家庭重建等實質正義的忽視。
3. 科技賦能的認知悖論:DNA比對技術讓余華英的漏罪無處遁形,但技術理性反而加劇了“科技萬能”的迷信,削弱了公眾對系統性防治的耐心。
---
四、死刑歡呼背后的治理警示
余華英案揭示的社會心理病灶,指向更深層的治理命題:
1. 司法公信的代償危機:余華英曾用假身份服刑并再犯罪,這種司法漏洞造成的信任赤字,只能通過極端判決來彌補。當死刑成為重建公信的工具,法治的根基反而受到侵蝕。
2. 社會支持的集體塌方:被拐家庭在尋親路上遭遇的戶籍壁壘、立案困難,暴露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失效。公眾對死刑的執著,本質上是對社會支持系統失能的絕望補償。
3. 教育缺失的暴力反噬:余華英將親生子女作為犯罪工具,其扭曲價值觀的形成,正是農村教育荒漠化的惡果。當我們在歡呼惡魔伏法時,是否思考過如何阻止下一個余華英的誕生?
---
五、超越情緒:構建理性正義的四個支點
要打破死刑依賴的社會心理循環,需建立多維治理框架:
1. 認知糾偏機制:建立犯罪數據透明發布制度,用“全國每年解救被拐兒童3000余人”的真實數據對沖恐慌情緒,破除“泛人販子化”的集體想象。
2. 修復性司法實踐:借鑒“梅姨案”專案組心理干預經驗,將被拐兒童心理重建費用納入犯罪賠償體系,讓司法不止于懲罰,更致力于修復。
3. 基層治理賦能:在余華英流竄的云貴川交界地帶,建立跨省聯防機制,用網格化管理替代運動式打擊,消除犯罪滋生的土壤。
4. 價值觀重塑工程:通過“寶貝回家”等民間組織的常態化宣教,將打拐意識融入公民教育,構建“天下無拐”的集體理性。
---
未央看點:當死刑不再是答案
余華英的死刑執行不應是情緒的終點,而應是社會理性覺醒的起點。當我們為“惡魔伏法”歡呼時,或許更該追問:為什么我們的安全感需要依靠死刑來維系?為什么我們的憤怒只能通過極刑來平息?真正的文明進步,不在于消滅多少個余華英,而在于構建一個不需要依靠死刑震懾也能保護兒童的社會。當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自由成長,當每個家庭都擁有免于恐懼的保障,死刑的歡呼聲才會真正失去它的社會心理溫床。
(本文事實依據引自司法機關公開信息,社會心理分析參照犯罪學研究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