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這場史無前例的轉型浪潮中,一汽豐田卡羅拉(參數丨圖片)的8.9萬元“骨折價”與16.98萬元的捷豹路虎發現運動,兩條看似平行線的價格調整,實則卻共同指向一個殘酷現實:合資車企的生存根基正在崩塌,喪鐘已被敲響。
只是,相比較路虎的坍臺,卡羅拉的降價要更具有象征意義——它撕開了合資品牌賴以生存的價格體系與市場邏輯,而路虎的困境更像是一場早已注定的敗局。
捷豹路虎國產車型跌至17萬元,表面看是豪華品牌下探,實則折射出更深層的危機。
電動化轉型的全面落后,奇瑞捷豹路虎在售車型仍以燃油車為主,新能源領域僅有一些“油改電”產品。相比之下,BBA雖在電動化賽道表現平平,但至少完成產品布局,而路虎連“入場券”都未拿到。
隨著品牌價值的塌陷,渠道經銷商也在為了生存瘋狂降價,導致“七折虎”成為市場共識,品牌溢價蕩然無存。與此同時,衛士、攬勝等進口車型的熱銷,進一步凸顯合資生產的尷尬——國產化非但未能降低成本,反而成為拖累品牌形象的負資產。
如果說路虎的慘烈是轉型期間的產品力不足。那么,有著全球家轎之王的卡羅拉在中國市場的潰退,更有著現實參照意義。
作為全球銷量最高的單一車型,卡羅拉曾是燃油車時代“經濟適用性”的代名詞。其售價從巔峰時期的15萬元跌至8萬元區間,不僅意味著豐田被迫放棄利潤護城河,更暴露出合資品牌賴以生存的中低端市場正被自主品牌全面攻陷。
當比亞迪第五代DM-i技術將油耗壓至2.9L/100km,綜合續航突破2100公里,售價卻與卡羅拉相當之時,這種技術代差直接瓦解了日系車省油、耐用的傳統優勢。更致命的是,自主品牌混動車型的智能化配置,如L2級輔助駕駛、數字座艙已成為標配,而合資車型仍停留在娛樂全靠收音機的原始階段。
卡羅拉價格體系的無奈下探,也有著燃油車保值率神話終結的原因。日系車曾以高保值率構建消費信任,但新車價格腰斬導致二手車殘值體系崩壞,當消費者意識到“今天8萬買新車,明天5萬賣二手”的殘酷現實時,合資品牌最后的心理防線也隨之崩塌。
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卡羅拉與路虎的困境各有意義不同,但結局是殊途同歸的,他們共同指向了合資模式的結構性缺陷。
合資車企長期依賴外方技術輸入,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幾無儲備。豐田直到2023年才倉促推出bZ系列,而采用比亞迪三電系統的bZ3因設計陳舊、定價失誤,銷量不足比亞迪同級車型的零頭。
曾經讓豐田引以為傲的南北豐田“雙生車型”策略,如今已經成為了巨大的歷史包袱。比如卡羅拉和雷凌的同場競技,導致品牌的嚴重內耗,直接讓兩者的合計銷量從2018年的48萬輛暴跌至去年的12.8萬輛。這種為平衡合資伙伴利益而犧牲市場效率的做法,在自主品牌靈活的產品迭代面前顯得笨拙不堪。
當“以合資養自主”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整個體系的造血能力已然枯竭。部分企業已開始掙扎求生,但轉型路徑卻充滿荊棘。
9萬元的卡羅拉與17萬元的路虎,共同演繹著合資車企的“冰火兩重天”,前者代表主流市場防線的崩潰,后者象征溢價權柄的失落。更嚴重的是,這場危機絕非周期性調整,而是中國汽車產業權力結構徹底重構的序曲——當自主品牌在混動技術、智能座艙、供應鏈成本上建立起代際優勢,合資車企的喪鐘早已不再為某個品牌而鳴,它敲響的,是一個舊時代的終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