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529字,閱讀時長約12分鐘。
四季如春花不敗,一城山色半城湖。登臨老陰山巔,便可以俯瞰整個城市,這里便是被雕塑大師劉開渠譽為“東方佛羅倫薩”的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簡稱紅河州)個舊市。它還有一個遐邇聞名也最能體現這座城市特色的名字“錫都”,這里開采錫礦的歷史已有兩三千年,“世界錫都”當之無愧。
作者 | 人物君
01
歷史榮光
個舊作為云南工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世界最大的錫生產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錫化工中心,其有色金屬的采、選、冶等技術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座因錫而立、因錫而興、因錫而榮的小城,曾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由于錫礦的開采,也曾經導致了當地礦工肺癌高發等一系列健康問題。周恩來總理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囑托“一定要解決好云南錫礦工人肺癌防治”,1975年3月9日,原云錫職工醫院(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紅河州腫瘤醫院前身)在云南省地州率先成立了腫瘤科。那時候,云南省的第一臺支氣管鏡、第一臺直線加速器等都不是出現在昆明,而是在云錫職工醫院率先使用,這為醫院的早期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 醫院還承擔了由當時的國家衛生部發起的肺癌早診早治科研工作,《云錫礦工肺癌病因學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成為迄今為止云南省醫療衛生單位榮獲的最高級別的國家科技進步獎。至今,醫院仍保存有國內最完好、規模最大的礦工肺癌標本庫。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2003年,云錫職工醫院由云南錫業公司移交紅河州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為“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加掛“紅河州腫瘤防治研究中心”的牌子。尤其是最近十幾年醫院快速成長,2019年,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紅河州三院)正式被云南省衛健委批準為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成為繼云南省腫瘤醫院之后的全省第二家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
目前,紅河州三院擁有編制床位850多張,新建24.1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云南省滇南腫瘤區域醫療中心投入使用后,實際開放床位將達到2400張。醫院在滇南地區首先建立了核醫學科,同時,在腫瘤的規范化診斷以及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介入治療以及中醫藥治療等方面,均處于滇南地區領先水平。而且,紅河州三院是云南地區最早開展腫瘤多學科會診(MDT)的醫院之一,建有目前紅河州唯一的腫瘤生物治療中心以及層流病房等,也是全國腫瘤熱療示范基地,全國腫瘤診療服務與管理能力建設第一批試點醫院。
02
迎難而上
在紅河州三院完備的腫瘤學科體系中,胸外科一直是突出的存在,其診治能力在全州乃至全省都屬于非常優秀的水準。尤其是近些年來,胸外科的發展更是有目共睹,手術量增長迅猛,這主要得益于在健康中國戰略的紅河實踐中,胸腔鏡技術的發展以及肺癌早篩早診工作的深入推進。
目前,在紅河州三院胸外科開展的手術中,以肺癌手術為絕大多數,占比超過85%,在2015年就開展的“全胸腔鏡肺動脈干袖狀切除術”,使得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達到90%以上。這個1966年就完成第一例肺癌探查手術,并作出病理組織診斷的悠久科室,路漫遠兮,上下求索,如今再次綻放出強大活力,推動著整個紅河州乃至全省胸外科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鄧修平回憶起20多年前,自己剛到胸外科工作時的樣子,一幕幕歷歷在目,恰如昨日重現。2002年,鄧修平剛從昆明醫學院(現昆明醫科大學畢業),這位老家四川的小伙因為喜歡上了云南宜人的氣候而決定留下。當時恰逢紅河州三院招聘,鄧修平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想做外科醫生。而醫院那句“你要干內科,我們還不要呢!”讓鄧修平毫不猶疑就背起行囊來到了個舊。
▲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 鄧修平
而至于科室選擇,鄧修平最先想到的是骨科和普外科,但在了解到胸外科在這所醫院的悠久歷史后,突然覺得去胸外科不失為最好的選擇。
可在當時,鄧修平的這個決定并不被很多人看好,大家覺得胸外科在地州級醫院很難有好的發展條件。雖然之前科室是積累了很好的底子,然時過境遷,在云南省腫瘤醫院成立后,一批紅河州三院胸外科的骨干醫生也去到了那邊,導致整個科室出現了中堅力量的斷層。面對這樣一個青黃不接的處境,胸外科的未來無人知曉,甚至憂心忡忡。
而對于意氣風發、喜歡挑戰的鄧修平而言,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他看到當時科室雖然人才流失嚴重,但一些老專家還在,也就意味著這么多年來,科室積累的珍貴臨床經驗得以保留下來了。鄧修平相信,在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專家的帶領下,只要自己潛心鉆研,一定能中流擊水,為科室的發展挑起大梁。
03
打破質疑
鄧修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重現紅河州三院胸外科往日的輝煌。而要做到這一點,臨床實力是根本,必須走在技術發展的前列,一如科室在幾十年前做到的一樣。
鄧修平注意到當時胸腔鏡技術在國內的興起,給整個胸外科帶來的巨大改變和患者獲益,這在鄧修平看來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當時,胸腔鏡技術的成熟應用還主要是在一些大醫院,地方醫院在胸腔鏡手術的開展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鄧修平希望能抓住這個機會,實現紅河州三院胸外科在新技術引領下的再度崛起。
為此,鄧修平于2009年赴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進修了一年時間,又先后在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等全國頂尖醫院進行了短期的培訓學習。學成歸來的他,開始致力于胸腔鏡手術在紅河州三院的實踐推廣。
就這樣,鄧修平推動著紅河州三院胸外科的在胸腔鏡技術從零起步,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循,只能靠著自己一點點去摸索。為了方便及時處理并發癥等一些突發情況,那幾年鄧修平幾乎吃住都在醫院。而這還不是最難的,固有觀念的轉變才是更為關鍵的事。因為大家之前都習慣了20cm以上大切口的開胸手術,對于這樣的僅1.5cm左右的小切口的微創手術能到達怎樣的效果,很多人持懷疑態度。
“爭議,很多時候是因為沒能親眼所見,說實話,我當初也想象不到微創手術能達到多好的效果,直至在上海市胸科醫院看到他們的腔鏡手術有多成熟。”
▲鄧修平(右)給患者手術中
任何一項技術的創新都是在爭議與探索中前行,鄧修平堅信可以用實打實的效果來贏得大家的認可。當那些開始持懷疑態度的老專家們,在腔鏡視野下看到熟練順暢的手術操作,以及良好的手術效果、更好的術后恢復,曾經的質疑聲便戛然而止了。
自此,胸腔鏡手術在紅河州三院進入了快車道,從開始時較為簡單的腔鏡手術到之后的難度系數逐級升高。從2013年“全胸腔鏡支氣管袖狀肺葉切除術”的開展到2015年“全胸腔鏡肺動脈干袖狀切除術”。之后的每一年,紅河州三院胸外科都在持續探索著新的術式。2021年,科室完成了“單孔胸腔鏡支氣管肺動脈雙袖式肺葉切除術”,在腫瘤侵犯部位同時切斷了血管和支氣管并完成了吻合。如今的紅河州三院,在胸腔鏡手術方面已經步入了全省前沿。
04
全面推進
目前,紅河州三院胸外科,僅鄧修平親自操刀的手術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000臺。對于胸外科這樣的大手術,一個人能完成那么多,不僅在云南,即使放眼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手術量的迅速增長,除了得益于胸腔鏡技術的大力發展,還有個重要方面是肺癌早篩工作的推廣。
其最早可追溯至2014年,當時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周興華教授和云南省腫瘤醫院黃云超教授共同發起的肺癌早篩項目,充分考慮到個舊大量的礦工群體以及作為哈尼族主要聚居區之一,在流行病學研究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使得項目迅速落地于此,成為當時全國4個肺癌早篩試點之一。
這項工作使得個舊城區居民對于肺癌早篩早診的意識大為提升,更是在很大程度增強了民眾對于紅河州三院臨床診療實力的了解與信任度,不少患者在查出高危肺結節后,及時選擇在當地進行了手術并得到了很好治愈。這幾年來,紅河州三院胸外科手術量的倍增,正是與這項工作密不可分。肺癌的早診早治,使得個舊城區的晚期肺癌患者明顯減少,但在周邊貧困地區,篩查尚未能覆蓋的地方,晚期肺癌患者仍然較多。
基于這一情況,紅河州三院胸外科之后又申請了移動CT入鄉篩查肺癌的項目,移動CT車開進那些經濟相對落后的鄉鎮,為當地居民進行篩查。紅河州三院胸外科團隊對于該篩查項目則是出于公益和義務,甚至連來回的路費、油錢等常常需要自掏腰包。
篩查一般會安排在鄉鎮趕集的日子,這樣人流量大,效果最好。每次在篩查開始前,鄧修平還會親自去鄉里做宣傳動員,跟村民們講解肺癌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性,只有村民們真正理解了早篩早診的意義,他們主動就醫的意愿才會提升,這樣的觀念轉變是最重要的。
篩查結果,需要經過多次的會診確認才能最終出具,再由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將結果通知患者,并安排他們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們會再次跟患者強調早期肺癌的可治性,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提升他們的就診意愿。
相比之下,有些機構在篩查后只是告訴患者可能有問題,而沒有后續的跟進,導致那些被查出疑似早癌的患者不愿意再進一步檢查,“他們一聽是肺癌就害怕了,覺得反正治不好,還不如在家好吃好喝”。
05
重建優勢
這樣的CT下鄉模式,得到了當地百姓的廣泛認可,個舊的肺癌早篩工作覆蓋范圍因此也得到了極大延伸,真正惠及到紅河州邊疆地區那些最需要的人群。
由于篩查效果顯著,很多鄉鎮都希望能在當地開展肺癌篩查。但農村崎嶇狹窄的山路地形,使得長達14米的移動CT車還是有很多鄉鎮難以到達。作為當地政協委員的鄧修平,曾撰寫提案,希望能為更多的鄉鎮衛生院配備CT設備,彌補移動CT車去不了部分鄉鎮的短板,推動早癌篩查在個舊及周邊地區的廣覆蓋,使得更多人民群眾能因此獲益。
事實證明,除了早診早治方面的獲益,肺癌的早篩工作更是成為目前紅河州三院胸外科相對薄弱的科研環節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在2024年10月珠海舉辦的“CACA整合肺癌大會”上,紅河州三院展示的肺癌篩查數據得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全國頂尖醫療機構的專家的認可與稱贊,這對于一直默默付出的紅河州三院胸外科團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讓大家看到了這份工作的意義以及其背后蘊藏的科室未來在醫教研方面全面發展的空間。
為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主動聯系了紅河州三院,希望加強彼此合作,共同推進肺癌早篩工作在個舊及紅河州的深入開展,雙方在數據、科研等方面合作共享。同時,上海十院還計劃爭取政府的部分資金支持,以便聯合更多醫院,擴大篩查范圍、加大篩查力度。如果推進順利,該肺癌早篩的滬滇合作項目可望落戶紅河州三院。
由此,紅河州三院胸外科在夯實臨床技術的基礎上,將科研方面的工作也逐步推動了起來,臨床與科研的雙管齊下,成為科室未來實現更高維度發展的關鍵。
“這背后離不開醫院和科室的底蘊積累,正是老一輩專家們一步步打下的基礎,才能讓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更進一步。”
如今,紅河州三院胸外科的振翅發展,讓鄧修平更加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尤其是近些年來,各類腫瘤新藥的不斷涌現,使得很多晚期腫瘤患者重見的生命的希望。在這些藥物的助力下,原先已無手術指征的患者,可以先通過新輔助治療將腫瘤縮小,由此很大程度提升了手術的可行性,再配合術后治療,拯救更多患者。通過這樣的“藥物+手術+術后治療”的綜合治療模式,患者的長期生存率有了顯著提升。
“看著原先沒有手術機會的病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又可以手術了,然后慢慢康復……我想,沒有什么比這更能讓一位外科醫生高興的。”
責編 | 張 坪
校對 | 楊 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