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位17歲中蘇混血姑娘,孤身進入日軍兵營談判,然而,兵營內先是傳來一聲槍響,很快,日軍便對要塞外的蘇聯紅軍開火了......
日軍關東軍在侵占東北期間,強制征召中國勞工,秘密建造軍事防御要塞。
在這些要塞中,綏芬河的天長山要塞被日軍稱為“東方馬奇諾”,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1945年8月9日,綏芬河光復,但蘇軍在天長山要塞受挫。
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殘余日軍憑借堅固的要塞和儲備物資,進行著瘋狂的抵抗。
毫無人性的日軍,甚至擄走了許多無辜的婦女和兒童作人質。
當時日本方面已經決定投降,于是蘇聯紅軍就找來了一位精通日語的朝鮮人,前去勸降日軍。
但由于日軍長期被灌輸仇視蘇聯的思想,異常頑固。
那位勸降的“使者”,最終慘死在了日軍的刀下。
盡管深知日軍的殘暴,但為了減少平民的犧牲,蘇軍仍決定嘗試和平手段。
1945年8月11日,綏芬河東街的居民接到了蘇聯紅軍的通知,要求全體撤離。
居民們正在司令部排隊登記時,一名蘇軍軍官急忙走出,向人群詢問:“誰會說日語?”
人群中有人回應:“嘎麗婭可以!”
年僅17歲的嘎麗婭,是一名中蘇混血。
母親來自蘇聯,父親則是逃難至綏芬河的中國山東人。
嘎麗婭父母是生意人,家境殷實,因此她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當時學校很少,嘎麗婭就讀的學校里,匯聚了中、蘇、日三國學生。
因此,她從小學開始就在學習三國語言。
嘎麗婭聰明、美麗、善良,且充滿正義感,是個“小太陽”一樣的姑娘。
當得知蘇軍需要日語翻譯時,她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
面對母親和弟弟的疑惑,嘎麗婭平靜地告訴他們:“紅軍需要翻譯,讓我跟他們去要塞勸日本人投降?!?br/>盡管知道此行危險重重,但為了和平與勝利,嘎麗婭依然勇敢地接受了任務。
母親心中隱隱不安,含淚摘下了自己的紅色頭巾,披在女兒肩上。
那一天,母親和弟弟目送她乘車離開,卻在沒能等到她歸來。
蘇軍小分隊在菲多爾琴科的指揮下,不顧個人安危,兩次攀上天長山,試圖與日軍和平商談。
第一次談判失敗后,日本人又開出了條件:只允許嘎麗婭進入兵營談判。
為了挽救要塞內無辜的生命,第三次談判,嘎麗婭便孤身跟隨日軍,進入了天長山要塞。
菲多爾琴科與士兵們在要塞外等了三個多小時,心急如焚。
這時,兵營內先是傳來了一聲槍響,很快,日軍便對要塞外的紅軍開火了。
8月13日,蘇軍對天長山發動猛烈攻勢,炮火持續轟鳴了三天三夜。
最終,天長山要塞被攻克,僅余26名日軍生還。
戰爭結束后,家人與親友在天長山戰場四處搜尋嘎麗婭的蹤跡,卻一無所獲。
他們只在山路旁的樹枝上,發現了那條紅色頭巾。
近三十年后,1984年,綏芬河地方史志的編輯孫伯言,在一份塵封的檔案里,偶然發現了一段極短的記載:“中俄混血姑娘嘎麗婭,三次前往北山勸降日軍,最終英勇犧牲。”
2005年,綏芬河市民以最高規格的青銅材質,為這位英勇的烈士嘎麗婭鑄造了一座雕像,以此銘記她的不朽事跡。
在綏芬河,每逢重要的紀念日,當地市民以及俄羅斯友人都會自發到嘎麗婭雕像前獻花。
嘎麗婭被中俄兩國追認為烈士,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和平天使”。
參考資料
《國際人才交流》:“和平天使”嘎麗婭:將17歲的生命獻給“二戰”的最后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