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蘇聯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內,一門巨大的岸炮。
塞瓦斯托波爾,這座黑海北岸的天然良港,1942年時已經被德軍占領,隨行的德軍攝影師Horst Grund-霍斯特·格倫德拍攝了這些老照片。
1941年10月30日,曼施坦因指揮的德國第11集團軍開始對塞瓦斯托波爾發起進攻。這座位于克里米亞半島南端的要塞城市,是蘇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德軍最初計劃速戰速決,但很快發現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異常堅固的防御體系。蘇聯守軍在濱海集團軍司令彼得羅夫將軍的指揮下,依托復雜的地形和精心構筑的防御工事,給德軍造成了巨大傷亡。
塞瓦斯托波爾的防御體系堪稱軍事工程的杰作。城市周圍的山地地形被充分利用,構筑了三道縱深防御帶。最外圍的防線距離市中心達15-20公里,由密集的碉堡、鐵絲網和雷區組成。蘇聯工兵在石灰巖山體中開鑿了長達數十公里的隧道系統,將各個防御要點連為一體。這些地下工事不僅為守軍提供了良好的防護,還形成了隱蔽的機動通道。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防御工事是由當地水兵和市民參與修建的,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1941年12月的第一次進攻中,德軍雖然投入了大量兵力,卻始終無法突破蘇軍的主防線。曼施坦因后來在回憶錄中承認,他嚴重低估了塞瓦斯托波爾的防御能力。嚴寒的冬季加劇了德軍的困境,缺乏冬季裝備的士兵在零下20度的低溫中苦戰,非戰斗減員十分嚴重。與此同時,蘇聯黑海艦隊冒著德軍空襲的風險,不斷從海上向要塞運送補給和增援,使守軍能夠持續作戰。
1942年6月2日,德軍發動代號為"捕鱘"的總攻。在最初五天里,德軍炮兵向蘇軍陣地傾瀉了超過5萬噸炮彈,平均每公里正面落下125噸鋼鐵。空中偵察照片顯示,一些地區的蘇軍工事被完全夷為平地。蘇軍士兵拼死一搏,常常戰斗到最后一顆子彈,許多陣地只有全部守軍陣亡才會被德軍占領。
7月4日,最后一批蘇軍從切爾索涅斯角乘船撤離,未能撤走的部隊繼續在地下設施中堅持游擊戰。整個戰役中,蘇軍傷亡超過20萬人,德軍也付出了約35,000人陣亡、9萬余人受傷的慘重代價。
1942年的塞瓦斯托波爾,早已不復昔日的繁華與寧靜。這座位于克里米亞半島南端的黑海要塞城市,在經歷了長達250天的殘酷圍城戰后,只剩下斷壁殘垣和彌漫的硝煙。
德軍在占領城市后,對俘虜和平民實施了大規模報復行動,數千人被處決。這種暴行不僅加劇了蘇聯人民的仇恨,也從反面強化了他們的抵抗意志。1944年5月,蘇軍發動克里米亞攻勢,僅用一個月就收復了德軍花費250天才攻克的塞瓦斯托波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