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幾乎每天都在鳥鳴聲中醒來。屋子外面有棵大樹,鳥兒每天叫啊叫,百回千轉,旋律高高低低,好聽極了。果然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是否鳥兒到了求偶期才那么“用力歌唱”?
想一想,我們喜歡大自然,是為了欣賞美景?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或者是為了探險與征服?大概率我們都是希望在盡量保持舒適的前提下,盡情享受大自然,而不是真正“融入”、“參與”。
我的人在山里走了一遭,我的精神卻不曾跟進。為此我感到空虛,卻不知道該如何詮釋自己的困境。
我的困境和許多人一樣:體能不足、對自然的認識不足,也無法在自然之中安然“生存”。因此,在體力的掙扎中、在安危的考慮下,我需要許多裝備來“保護”自己。形式上,我雖然走在自然荒野之中,卻是個與她“絕緣”的走山人。
直到與湯姆?布朗的《追蹤師》系列相遇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就是湯姆所說那種,把自己裝扮得像個登陸月球的航天員般進入自然,戰戰兢兢地熱愛與思念自然的都市人。我不曾“參與”。(《靈境追蹤師》譯者達娃)
▲ 書本封面。
《靈境追蹤師》這本書封面很糟糕,但內容挺有意思,讓我第一次了解什么是“追蹤師”。
什么是追蹤師?追蹤師并非一項職業。
在美國原住民文化中,追蹤師是部落里狩獵與戰爭時的重要任務。一位追蹤師能夠從動物與人的足跡,以及行跡四周的環境變化,判斷追蹤的目標的行蹤、狀態、去向,最終得以尋得目標本身。
追蹤與覺知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離,一位追蹤師必然善于觀察自然,對于萬物彼此間的生存網絡、生命模式,對于自然萬物的靈魂與精神,對時節、動靜、氣候、對應存在的與缺席的事物,都有敏銳的觀察與覺知能力,并對生存與生命的哲學有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們可以說,追蹤是探索自然奧秘的入門基礎。
作者湯姆生于美國紐澤西州,8歲那年在自家后院松林荒原的河岸邊撿石頭,遇見了印第安阿帕奇族立邦部落(Lipan Apache)的長者潛近狼(Stalking Wolf),接受了阿帕奇族古老生活智慧的教導。
湯姆?布朗二世(Tom Brown,Jr.)是美國最著名的野外生活專家,也是最受矚目的追蹤師、野外求生教練,并著有18本關于他的傳承及野外求生技巧的書,全球銷量超過500萬冊。他于1978年創建追蹤師學校(Tracker School),一所專注于教授追蹤、自然與野外求生技能的學校。
這本書并非傳記,更像描繪自然、生命哲學、生存智慧的隨筆,文字還相當優美。
▲ 作者簡介。
無路可退,就正面相迎
1968年,湯姆18歲,在潛近狼的教導下度過了十年光陰,過著“野人生活”。
當時正處于越戰時期,我記得那是令人非常困惑的年代。我知道我在戰場上可以發揮相當的功用。我能追蹤、潛行、偽裝和躲藏,但是,我無法殺生。
人若要殺生,必須是為了求生。人不可為了其他理由殺生,也永遠不該殺害另一個人類。在不確定自己能否認同這項沖突前,我根本無法想象出征去奪取別人的性命。我躲過了許多同儕必須經歷的痛苦,不用選擇要接受征召或逃到加拿大去。
湯姆沒有學士學位,但他對大學一份工作感興趣,直接找教授申請。“這不需要大學學歷,需要的是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尋找動物的能力。這兩者我都有。”
他證明了他的能力,于是得到了這份工作。
工作內容是協助一位教授在懷俄明州進行田野調查,他要對獾進行十天的研究。對我而言,這是件蠢事,因為我們無法在十天內對某種動物有所了解。我們必須和動物生活,經歷所有的季節,觀察它的變化與習性。要了解獾,你必須幾乎變成獾,在你認識它之前,必須先跟它玩耍。
一晚,他們在營地放松,有人說他是個笨蛋。
“湯姆,這可以透過觀察來了解,不用崇拜土地也能了解這些。”
“我并不崇拜土地。大地是神圣的,如此而已。我的生命來自于土地,因此我珍惜她。”
“這聽起來就是崇拜。”
“你的問題是,你不能接受其他事物比人類更優越,或是人類必須仰賴其他萬物的想法。你無法接受人類附屬于其他事物的看法。依你的定義,你崇拜科學。”
“你知道事實并非如此。科學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是獲得知識的手段。”
“大地也是。如果我尊重她,傾聽她,她就會教我她所知道的一切,這一切就是天地萬物。她是一冊史書、百科全書、科學學刊……”
有一天,他不需要隨行,他說會找獾玩。博士說獾很兇暴,建議他不要這樣做。
結果呢?湯姆發現獾喜歡搔癢,就像小貓小狗一樣,他多次把手伸進獾的嘴里,他知道獾不會咬他。
這只獾為何走出它的窩?它大可以整天窩在里面,忽視我的存在。必然是因為它感受到了我的感覺。我想它感受到了我的意念,一如我感受到它的意念那般。在萬物間移動的靈對我們開口說話,而我們都聽見了。
人類大都喪失了去感知自己也能與大地和動物合而為一的覺知能力。多數人在動物的知覺中,是入侵者,是異類,必須千方百計避開。假使我們能改變態度,能欣賞周遭生命的獨特性,能停止與它們爭斗,或許我們就有機會看到更多自然之美。
兔子若知道不是每個發現它們的人類,都會對它們丟石頭,或開車沖撞它們,或許我們就能更常看見兔子。動物對人類抱有恐懼和憎惡,因為這已經是生存的必要本能。我們若要在賴以維生的大地上愉快生活,若期待大地繼續喂養我們,我們最好學會如何與她,與我們的手足,與大地的神圣住民和平共處。
剛開始,學生中有吸大麻的,“老大”還讓湯姆試試,湯姆拒絕。漸漸地,“老大”不再需要大麻了,大自然就是靈藥。
老大告訴我們,他坐在崖邊看著太陽消失時,有多么放松。終于,老大能在沒有大麻或其他人工產制品下,就能“飄飄欲仙”。他只需要解放自己,并注意周遭的一切。
這絕對不是某種不可能實現的童話故事,也不是在宣稱觀察自然就可以治療某種癮癖。但在這個案例里,吸大麻的癖好,已被觀察自然中無數生命的喜悅感所取代。老大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不曾再抽大麻,因為不需要,就是這么簡單。若想要飄飄欲仙,他就走進山林里。
考察活動要結束了,湯姆和玩到一塊的獾道別。
“再見”是我唯一要說的話。當我回頭時,它正要返回窩里休息。就這樣了,我心想,無路可退時,就與世界正面相迎吧。這是唯一的方法。
▲ 蜜獾是所有獾中最著名的,俗稱“平頭哥”。
萬物流動,生生不息
15歲那年,湯姆在森林發現“戰后痕跡”:野狗群圍攻一只浣熊,浣熊死得慘烈。
就在走向重生的森林之中,發生了一件我無法接受的死亡事件,破壞了我的春天。那個早晨,我直接回到家里,接下來整個周末,都在緘默中度過,不肯開口,心中充滿憤怒。
以前在教堂里,聽到人們誦讀圣經詩篇、贊頌自然時,我總會精神大振。此時我卻悲傷地坐著,垂頭喪氣,無法與世界對應。那只浣熊為何死去?如果無辜的生命會死得如此無意義,這輩子還有什么好過的?
潛近狼說許多事只能接受,他建議湯姆重返現場。
湯姆回到發現浣熊的地方,在一個洞里發現了一只浣熊孤兒。他把小浣熊帶回家照顧,讓它恢復健康,和小浣熊一起狩獵、捕魚、玩耍。
秋天來了,他知道小浣熊已經能夠照料自己,必須放回野外。潛近狼說,放歸后不能回到小浣熊離開的地方,要相信它,相信“在萬物間移動的靈”的安排。
湯姆到了第二年夏天才回到小浣熊的活動領地,小浣熊已經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野生動物,還帶了五個孩子來見他,他非常興奮,玩得很開心。
這次經驗使我脫胎換骨,因為我看見自己在活著的生命中扮演的也是個自然的角色。我是荒原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我目睹死亡,也養育了生命,而且學到一堂很棒的課。靈確實在萬物之間移動,而我是整體的一部分。
這個故事以眼淚開場,以歡笑落幕;以死亡揭幕,以生命謝幕;以疑問為起點,以答案為終點。
我們若想知道在路的盡頭之外有些什么,就必須回到原點。
▲ 小熊貓和小浣熊很容易混淆。
與萬物融為一體
湯姆跟潛近狼學習隱藏和移動。他發現在森林里,潛近狼和他距離不到兩尺,但既看不見他,也聽不到他。
我們發現,潛近狼只在森林傳出其他聲音時移動。他能察覺一聲鳥囀、一陣昆蟲的振翅聲,或是風吹過葉叢的聲音,并且在聲音之中移動。
多數人會說森林是安詳寧靜的。事實上,森林充滿了聲音,只要夠小心,這些聲音會掩蓋你的動靜。我們還注意到,他有韻律地移動,努力使韻律流暢,一如雨滴在樹葉間的流動。
潛近狼教湯姆隨環境流動,以靈所允許的最近距離來發現存在的萬物,和萬物融為一體。
這個世界上多數生物是獵物,而非掠食者,必須靠隱身術保護自己。而人類,最強勢的掠食者,卻已喪失隱身或安靜的能力。
走在森林里,我能知道附近是否有人類,就算只有一個人也一樣,因為他們移動時制造了噪音。多數人不懂得跨越或繞道,只會一腳踩下。我猜,這是因為我們很傲慢。我們對植物說:“別擋路,否則我會壓扁你。”我們不需要安靜,因為一切萬物都怕我們。
我們不知道我們錯失了森林里或沿途上的多數生命,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到來發出了警告。我們若想看見更多,就必須學會如何安靜行走,如何不被看見。
▲ 這個世界很安靜,但人類聲音太大了。
恐懼來自無知
湯姆相信恐懼來自無知。
許多人因為恐慌而命喪荒野。他們并非死于自然力,而是死于對自然力的恐懼。從這次遭遇巫術的經驗中,我體驗到恐懼確實可以很真實,恐懼的制造者也可以是世界上最令人害怕的動物——人類。但我也學到,恐懼可以克服,只要能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知識,恐慌就會消退。
我曾經參與尋人任務,在充滿獵物的森林里,找到死者餓死在填滿子彈的槍支旁;我也曾發現成年男子凍死在空曠處,但身邊卻有許多可供保護遮蔽的對象。問題就在于,恐懼掌握了他們,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使他們驚慌失措。他們等于是被自己的恐懼所毀滅。
動物源于求生的欲望而恐懼,為了覓食而殺戮,但是人類為了各種原因去殺戮。
湯姆感受過“惡藥靈”:有一群人在森林里殺害小動物、施巫術,他們崇拜撒旦,被“惡藥靈”控制。
什么樣的動物會為未知的神犧牲生命?什么樣的動物會為了覓食以外的理由殺害別人?什么動物會對能危害自己性命以外的事物感到恐懼?都是人類。
人類是唯一脫離天然狀態,唯一會為了玩樂、激情或權力而殺害生命的動物。我們是唯一會摧毀具養育之恩的大地的動物。
▲ 老虎說:我餓了,所以要殺生,可是你們人類亂殺啊。
萬物互聯,彼此依賴
湯姆有一段時間四處拜訪國家公園。一次,他想進入某個荒野保護區,巡守員看到他沒有背包、睡袋、食物、武器,也沒有狩獵執照,不讓他進去,說現在是暴風季節,他可能會喪命。
湯姆當晚在巡守員門上留了紙條,告訴他從哪里進入,哪里出來,但不知會停留多久。
湯姆知道巡守員會在第一天設法找到他,于是就在一處濃密的荊棘叢里等著。馬就在他藏身處幾尺遠的地方停留,巡守員遠眺,卻不曾低頭搜尋。他們只看自己想看見的,不看周圍的事物。
我以前也躲過巡守員。我在他們眼前生活了好幾周,他們卻從未察覺到我的存在。為什么?因為他們只看見他們想看見的。
可悲的是,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能喊出各種植物的拉丁學名,知道許多動物的習性。他們甚至熱愛荒野,崇敬自然,努力保護它。但他們大都不懂它的靈魂。他們與自然的連結,不是個人的,而是科學的。
▲ 大自然不語,卻言盡一切。
這次,湯姆在森林里遇到了永生難忘的暴風雨。
那晚,他突然察覺到一件事,聲音不見了,森林變得無聲無息,這是很不尋常的現象。這種寂靜的氣氛和溫暖的氣溫十分異常,他察覺到暴風雨要來,立刻離開落葉小屋,爬上巨大的橡樹。
我爬到樹干高處,用腰帶將自己的右手穩固在樹干上。我將騎乘著這個橡樹,與它一起度過暴風雨。那一晚我所目睹到的奇跡,絕不亞于君士坦丁所看見的空中十字架神跡。
暴風雨中,他全力抱緊樹干,感受到它的扭絞和舞動。在持續不斷的藍色閃電之中,他目睹了許多樹木被連根拔起。
第二天天亮后,他才發現,橡樹被折斷的大樹枝直接穿透了他之前睡了兩天的落葉小屋,如果他還睡在那里,肯定會命喪黃泉。
我對自己提出許多難以回答的問題:我為什么會爬到樹上?為什么沒有喪命?接下來該做些什么?既然我已經明白我被饒過不死,我該用這被饒過不死的性命來做些什么?經驗是什么?對我而言,生命中沒有所謂的巧合,一切都有其目的,因此所有發生或未發生的事皆有其目的。
如果沒有這棵巨大的橡樹,他就小命不保了。生物之間相互依賴,就像組成一個巨大的生物體,每一員都必須各司其職,以維持整體的性命與健康。
▲ 美國的天使橡樹已經成為一景,樹蔭可達1600平方米。
獨居荒野,找回自己
湯姆曾在紐澤西州的松林荒原中度過與世隔絕的一年,尋找內心的祥和寧靜。
潛近狼曾經告訴我,年輕的印第安勇士經常會離開部落,獨自生活十二個滿月。通過這個經歷,他們將會發現自己。印第安人相信自然之靈會賜予遠離人群的勇士獨特的教誨。印第安傳說中,有許多故事是關于這些勇士如何運用旅程上偉大的發現,來造福整個部落。
時間失去意義,他累了就睡,餓了就吃,日子過得非常充實,他感到愉快自在。
有人會說我是毫無目的地漫游,那是他們不了解游走的藝術。游走是走在森林之中,不是穿越它,而是通過參與來進行觀察。
有人會說我迷失了,因為我無處可去。他們不了解,當一個人歸屬于一切所在時,他將永不迷失。我鐘愛的松林荒原就是我的家,我歸屬于此。我和鹿一樣,都是荒原的一部分,我的內心很平靜。
秋天來了,他在湖畔建了一間小小的印第安泥屋,為過冬做準備。整個秋季,他都在狩獵、打魚。
我在動物群中尋找最弱的個體,然后像只貓或像匹狼般,展開潛獵追蹤。我感覺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背負著一項要執行的任務。我的掠食本能是自然的,并不異常。我減少動物族群中的弱者,使強者繼續生存,得以生育或演化出更強壯的動物,并非強弱不分地獵殺。
我從不在獵殺之中感到快樂,但也不會因此感到罪惡。我為了衣食而獵鹿,只取所需的量,對自己身為自然天擇過程中的一環感到快樂。我覺得自己與森林建立了人類和森林應有的連結。我不僅需求,我也給予,我給動物族群一個更健壯的未來。
▲ 四季流轉,花開有時,花落有時。
他在荒原經歷了四季,一刻也不曾感到孤單。他發現自然古老的韻律,他信任自己的感官,他成為大地的孩子,重新發現了自己的根以及自己存在的目的。
他感到很富足,富足是一種連結,不是獲得。富足是一種態度,無法占有,只能通過體驗來體會。
我在荒原中獨自存活一年。荒原提供我富足的遮蔽、食物與衣物。我所擁有關于森林的新知識,使我健康又富裕。擔憂消失了,我能和自己及周遭環境寧靜共處,只拿取我所需要的,盡管我知道森林能提供的不止如此。我也將自己奉獻出去。我與自然、與支持所有生命的大地處于和諧平衡的狀態。我很富足。
▲ 大自然是最美的調色師。
教導,找到你的根
1978年,湯姆在妻子的鼓舞下“與更多人分享自己”,設立了一所教授求生與追蹤技術的小學校。第一堂課只有兩名學員;到了1980年,他一年教導了3000名學員。
他講了學校的發展過程和教學內容。
▲ 來自書本。
第一周探索的課題是真相。
我們來自大地,卻否認了自己對她的依賴。于是我們感到孤立與困惑。“我希望透過這門課,”我對學員說,“能夠讓你開始看見自己與維系的生命的土地間的關系,并且找到自己,找到你的根。這里沒有任何神秘學、魔術或宗教存在,只有對單純真相的理解。”
他教導求生的基本技能。
求生,簡單說,就是要活下去。這并不難,大自然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切所需。我們生活在伊甸園中,卻認為自己活在荒野里。要生存,只需要知道如何找到三樣東西:水,遮蔽所與火。
他教導觀察。
當我們學會不再以人類的眼睛,而是透過自然之靈的雙眼觀看并且注意萬物。看見每只動物、鳥類、昆蟲所看見的,聽見它們所聽見的,我們就是在參與。
首先我們觀察,然后我們參與。先是身體的,然后是精神的,但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你無法分離身體與精神。
他教導潛行。
首先,知道如何無聲行進,這是身體的,而這另一部分則是精神的。為了做到這點,你必須與一切萬物有同樣的節奏,與要潛近的動物、與風、與周遭的聲音同調。你必須能夠與四周環境的精神一起流動,成為它的一部分。
他教導追蹤。
追蹤的秘訣是耐心。
我知道這聽起來太簡單,但真的就只是這樣而已。當你找到一個新鮮的印子,辨認它,然后觀察它一個月,將天候對它的影響與改變植入記憶。如果你能有耐心在百種土壤上找到同樣的印記,對每個印記都花費同樣的時間來學習,你就能追蹤。
▲ 來自書本。
我們深鎖在“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失去了解真正的自己和起源的能力。時間告訴我們幾點吃飯,網絡制造繁榮,游戲帶來快感,我們以頭腦思考,而不是以心靈思考。
我們來自大地,但多久沒有親近大地?“人的雙腳離土地越遠,距離毀滅就越近。”
世間萬物都在不斷變化,我們卻抗拒改變、害怕改變;社會很喧鬧,我們卻很孤單。
湯姆幸運得到古老的阿帕契印第安族的智慧傳承,他與自然共同生活,而不只是生活在其中。
他擁有的技能和體會,是在經年累月的觀察、練習、參與中磨練而成。他擺脫了時間觀念,耐心追尋,響應心中的召喚,開啟了通往靈性自然世界的可能之路。
他有一句話想和大家分享,也是他一生的夢:“我花時間尋找自己。”
(本文文字原創。除說明外,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