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流傳這樣一個對于“射”“矮”二字的誤解,說這兩個字字義顛倒了。
你看,“身寸”為“射”,一寸之身,不就是“矮”嗎?所以“射”應該讀“ǎi”。
再看,“矢委”為“矮”。矢者,箭也,委者,拋棄、舍棄也。將箭拋出去,不就是“射”嗎?所以,“矮”應該讀“shè”。
說這二字顛倒,其實不是今人的發現。
清人沈起鳳《諧鐸》第七卷,蟲書條云: “錦屏女子葉佩纕,有夙慧,七歲就傅讀書,通妙解。嘗謂師曰:‘古人造字,會意象形,而有時亦多誤處。’師詢其指。曰:‘矮字明系委矢,宜讀如射。射字明系寸身,宜讀如矮。今顛倒字義,豈非古人之誤歟?’”
說清代女子葉佩纕,早慧,七歲時就發現了“射”、“矮”二字字義顛倒,這樣的故事,也有安在武則天、紀曉嵐身上的,甚至還安到了孔夫子身上。
上面的說法,真像那么回事,難道是我們老祖宗造字的時候造錯了?還是后來使用的時候搞顛倒了?
我們先來看“射”字?
古人對于漢字最權威的解釋,就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中并沒有收“射”字,收的是“?”字:“?,弓弩發于身而中于遠也。從矢從身。射,篆文?,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食夜切。”
也就是說,“射”的篆文寫作“?”,本義是弓弩從身上發出擊中遠處,也就是射。
但是,許慎的解釋也是錯誤的,因為身為東漢人,許慎最多只能看到大篆小篆,看不到甲骨文,對字形字源的解釋就不免產生錯誤。
我們來看“射”字的甲骨文是怎樣寫的,如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射”就是一個非常清晰明了的象形字,由一張拉開的弓和搭上一支箭組成,即“弓矢”為“射”。
到了金文中,又畫上了一支手,以手拉弓搭箭為“射”,更明確“射”的意義。
但是,甲骨文中的“身”和“弓”非常相近,因此, “射”字在演變過程中產生了訛變,在篆書中,由“弓矢”變成了“?”。
甲骨文中的“手”字
篆書“寸”字
同樣,在甲骨文中,“手”和“寸”也非常相近。“寸”的本義是中醫切脈的“寸口”,在人手掌往手臂一寸之處,因此甲骨文中便在“手”字下面加一點表示“寸”。
于是,“弓手”訛變成“身寸”,便產生了現在的“射”字。
可見,“射”字在演變過程中確實出現了訛變,但訛變是由于字體的變遷、傳抄的錯誤等原因產生了一些錯別字,后人繼續襲用這些錯別字,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字體,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并不是什么字義錯誤。
再來看“矮”字。
“矮”字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說文解字》中說:“矮,短人也。從矢委聲。”
跟”矮“近義的字還有”短“、”矬“,這些字都從”矢“旁,為什么呢?
《說文解字》中解釋“短”說:“短,有所長短,以矢為 正。”原來古人造箭時,箭的長短有一定的標準,因此箭也可以作為一種衡量長短高矮的標尺。
作為聲旁的“委”,《說文解字》:“委,委隨也。從女從禾。”南唐徐鉉注解說:“委,曲也,取其禾谷垂穗委曲之貌。故從禾。“
“委”字是個會意字。上邊像一棵枯萎彎曲的禾谷,下邊像一個跪坐在地上的女子。“委”的本義是谷穗彎曲下垂的樣子。
彎曲下垂,自然長不高了。“矢”、“委”組合成“矮”字,意義十分明了。
綜上所述,“射”、“矮”不存在字義顛倒的情況。這種謬傳,作席間笑談則可,作知識傳播則不免誤人子弟,要了解漢字文化,就多去了解一個字的字形字源演變。如果不加甄別,就相信這些網絡流傳的“知識”,恐怕會將我們的漢字文化學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