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表面上看是聚焦鄉村振興,但背后藏著的暗線,才是真正的關鍵。
今天呢,我們就講一講在一號文件里,那些沒有明說、隱藏在文字里,但是卻極其重要的深層意志。
對一部分人而言,這很有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
一、兩個“不允許”
先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文件里提到了兩個“不允許”——“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
為什么不讓城里人或退休人員買地呢?柏年認為主要有三點。
首先,大家要清楚,我們現在的鄉村振興計劃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推進的。
主要背景還是地方債問題。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以往基建方面積累了大量債務,導致很多國企,尤其是與基建相關的,都躺著爬不起來。沒有新項目來源,工程款、房地產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就無法解決。
但從這次文件提到的第(十七)條,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我們可以看出,后續新農村建設,可能是我們下一步基建的方向。
所以兩個“不允許”,其實是啟動大的基建項目之前的一個鋪墊,先把這個地方攔住,不允許你買,主要是防止有人在里面套利,這是第一點。
另外大家想一想,我們遲遲不敢啟動新基建,最怕的是什么?主要還是擔心現在的存量已經夠大了,再搞新基建會導致盤子更大,價格更難控制,所以要限制需求釋放。
如果城市人口去農村買房,會導致城市房價繼續下跌,所以政策限制城市人口購買,以維持現有住房價格。簡單來說,就是既要通過基建盤活產業,又不能讓需求釋放拉低城市房價,這是第二點。
第三,如果放開流動性,還會有什么后果?國家除了怕流動性釋放把城市房價拉低之外,更怕的是土地被占用,無法從事農業生產。
現在的大環境大家也都清楚,國際局勢極其動蕩。試想,如果真遇到國家之間的對抗,到了緊急的時候,這些農田都被占用,無法從事生產。正所謂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手里有糧才會心里不慌,這也是“不讓城里人或退休人員買地”的第三個原因。
所以我們要看到這三點,“新基建”、“穩樓市”、“糧食安全儲備”,才是大家應該關注的核心。
二、農業領域的估值重塑
理解了這三點,我們再看《一號文件》就可以發現明線已經很清晰了,本質上就是在說3個事情——“農村產業化”、“農業資本化”與“農民職業化”。
很多人只看到政策限制城里人去農村買房買地,但沒注意到,這次非但沒有限制產業資本,反而是鼓勵的。
比如文件里提到的第(四)條,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第(八)條,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第(十三)條,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這些都得靠科技資本和產業資本才能發展起來。
聰明的資金早已行動起來了,貴人鳥不搞服裝改名金鶴農業,中鐵中建不搞建筑改去種地耕田。這些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目的?土地里又埋藏著什么樣的機會?
在西方那些財經和資本市場發達的地方,土地就是土地。但在中國,土地除了能種糧食,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財富分配工具。
所有人都在說土地值錢,但實際上,真正值錢的是土地上有什么。如果是農作物,一畝地值幾萬塊;如果是工廠,那就是幾十萬;要是商業或住宅,一畝地可能要炒到幾百萬。
本輪鄉村振興,本質上就是通過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對整個“三農”進行重新估值。
農業本身是賺錢的,但很難賺大錢,尤其是單體農戶手里,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搞不好還得賠錢。
而且,農民想借助金融資本的力量發展,可以說是極其困難。但對于資本來說,首先自身資金充足,而且在科技加持下,產量和利潤空間能大幅提升。
資本的進入,帶來的就是整個農業領域的估值重塑。
原來一畝地能賺100元,到了資本手里可能就變成105元甚至更多。而這帶來的估值增量可不是幾塊錢那么簡單,對應的農業價值將是指數級增長。
但這就意味著農民的好日子來了嗎?當然不是。
很多人說農村宅基地要越來越值錢了。沒錯,站在國家的角度看,農村宅基地的價值會越來越高。但從農民的立場看,宅基地不僅不會越來越值錢,反而會越來越便宜。
因為在前面我也分析了,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的實質,是鎖住流動性。這就會降低現有宅基地的出讓價值,同時為未來農村產業升級打基礎。
另外,“農村產業化”意味著一切以效率優先。農民職業化可不是隨便哪個農民都能干的。這對農業畢業生來說是一大利好,但對于大多數農村人口來說,宅基地轉讓的一筆補償款,可能就是他們最后的機會了。
至于拿到錢干什么,文件最后一條也給出了答案,這也是今天我要說的,文件里藏著的一條暗線——“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
三、農村產業升級與人口轉移
表面上看,政策是在推動農村發展,但背后真正的目的是通過產業升級和人口轉移,實現農村土地的優化配置。
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我們是一個農業強國嗎?
柏年給大家看幾組數據。
美國的可耕種面積大約是160萬平方公里,每年的產值大約是10萬億人民幣。
我國可耕地面積約為130萬平方公里,比美國少約20%,但每年產值與美國基本相同,從這組數據來看,我們的單位產值似乎比美國要高。
但從另一組數據來看,根據最新統計,美國農民的數量只有大約200萬人,僅占總人口的不到1%。
而我國農業人口數量雖然在近年來有所變化,但總體規模依然龐大,截至2023年,中國農村戶籍人口約為5.1億人。就算排除掉大量的脫產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約在2億人左右,占全國總人口的14%左右。
其實,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大量農村人口已經不種地了,農村開始出現空心化。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農業現代化的加速,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可能會進一步減少,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將顯著提升。
這也是很多人對農村土地充滿熱忱,但事實上回不去的原因。
一來是生活配套跟不上,二來是因為現在種地不靠人力,更多是依靠專業的機械設備,跟小農經濟本質上已經不是一個東西了。想回去指望一畝三分地養活自己,根本不可能。
比如國內的牛肉養殖戶干不過阿根廷,就是因為養殖戶太分散,加上收購加工鏈條過長,成本很高,所以面對阿根廷牛肉的時候,國內養殖戶打不了價格戰,國內養殖戶的成本支撐沒有空間。
所以,規模化的農場是種植和養殖生產的必然選擇。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生產的歷史性節點已經成熟了。而在這一過程中,小農生產者就是歷史進步的代價。
另外,我們都知道,從事農業生產對于地方上的收入來說近乎于無,但是農村的公共服務,比如教育、醫療這些卻一點兒都不能少,而這筆錢基本上都是要靠轉移支付得來的,人均產值本來就低,人均支出卻居高不下。
所以大家要知道,你可能會是最后一批能夠享受到這些福利的一代人。當多數人口都離開了以后,當公共支出的邊際效應消耗殆盡的時候,你門前的那條路就再也不會有人來維修了。
更可怕的是,你的下一代可能會為了重新走出農村花費一生的時間。而這一切,都源自于你今天的選擇。
未來,城市人口隨著產業升級到農村賺錢,最后把錢帶回城市;農村人口帶著補償金走出農村,繼續為城市添磚加瓦。
大部分農民最后還是要離開農村的,當大量農村人口走出農村,就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這對于任何一個城市來說,都是一筆潑天的富貴。
當然了,資源是有限的,也就注定了這里面的紅利是不平等的,甚至南北方會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